女性天生具有心靈手巧、溫柔細膩的品格。正是這樣的一雙雙巧手創造了整潔的庭院屋舍,撫養了幼小的孩子,照料了年邁的老人,還是這一雙雙巧手伺弄著地裏的莊稼,撐起了家中的“半邊天”。

托起七彩致富夢

地處小興安嶺南端的綏棱縣,有著天然的森林資源,鬆枝、鬆塔、樺樹皮、三棱草隨處可見,草柳編原料非常豐富。上集鎮農家女王豔從小是個聰明好學、心靈手巧的姑娘,編、織、鉤、縫、繡樣樣拿手。路邊隨手折下的柳條在她手裏幾下就變成了一個漂亮的小花籃。

1995年,麵對貧困的家庭,天生不服輸的王豔開始四處打聽賺錢的項目。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和手工技藝有關的產業,因為這是她最喜歡做的事,“婦女想要致富不能腦袋一熱,想到啥就幹啥,做適合自己、自己有興趣的項目,才能在遇到磕磕絆絆的時候堅持下來,才有可能做好、做大、做強。”另外,頭腦靈活的王豔還考慮到:手工編織業投入資金少,風險小,在增加收入的同時又能照顧家庭,不用出門就能掙到錢,特別適合自己。

在尋覓了一段時間後,草柳編引起了她的極大興趣。於是,在縣婦聯的幫助下,王豔來到綏棱“生生”草柳編廠當學徒工。她每天騎自行車往返30裏地,來到城裏學技術。由於手巧,有悟性,王豔上手很快,一個多月她就出徒了。不久,王豔接到了第一批批量訂單,她高興得跳了起來,心中暗暗下決心:這是我的第一批活兒,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必須保質保量完成。

為了編好這批草柳製品,王豔沒日沒夜,手也磨出了血泡,但王豔不覺得苦,也不覺得累,她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看著這些手中的“藝術品”,心裏的高興勁兒都寫在臉上。訂單如約完成,經廠家檢驗95%以上產品合格,王豔的“藝術品”就這樣打開了市場。

由於王豔的草柳製品合格率高,還不誤工期,廠家非常滿意,並鄭重承諾:由她繼續組織人員領料加工,並保證常年有活幹、有錢掙,這讓王豔的自信心更足了。

為了擴大生產,王豔在當地找到了8名和自己一樣願意從事編織工作、有一定技術特長的姐妹,成立了9人編織小組。從此,9個姐妹天天在歡聲笑語中編織著手裏的“藝術品”,同時也圓上了自己的致富夢。

土產品走進大殿堂

為了擴大生產規模,2003年5月,王豔在綏棱縣婦聯的支持和幫助下,在北大村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廠房,培訓技術骨幹50多人,創辦了上集鎮草柳編廠。

2004年4月,風風火火的王豔又在上集鎮創辦了草柳編分廠,事業蒸蒸日上。2007年,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王豔又分別在國棟、平安等村設置了草柳編生產點,同時在雙岔河、泥爾河、綏中、後頭等鄉鎮設置編織點。從前,隻有9個姐妹的編織小組,如今發展為常用工300多人,臨時用工2100多人,年創產值達400多萬元的大企業。

姐妹們手中的草柳編產品不僅提高了人們的品位,美化了人們的生活,而且也使自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草柳編織給這些農村婦女帶來了6千元以上的年收入,成為當地婦女姐妹增收的主要渠道。

由於草柳編不受年齡、文化程度、場地等因素的限製,十分適合婦女從事,加上王豔的模範帶頭作用,綏棱縣婦聯對草柳編產業給予了大力的扶持。王豔也希望能夠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編織競賽及工藝品創彙賽等形式帶動更多的姐妹擺脫貧困。許許多多有致富願望的當地農村婦女、下崗女工,甚至部分殘疾人都慕名前往,越來越多的姐妹投身到草柳編這一行業中來。

隨著事業的不斷壯大,王豔的草柳編製品遠銷美國、新加坡等地,購買產品的顧客普遍反映:草柳編產品既有實用價值,又給人一種回歸自然呼吸原野氣息的享受。這一評價給了王豔新的啟示,當初單純的脫貧致富的想法開始有了更成熟的轉變。她意識到草柳編不僅僅是姐妹們致富的手段,更是黑土地上一項傳統手工技藝,而且還是一種環保型、無汙染的綠色產業,可以在全縣,乃至全省推廣。

編出紅火好日子

2009年3月,省供銷係統派專家來綏棱講授專業合作社的相關知識,王豔作為女能人被綏棱縣婦聯邀請參加了這次培訓。這次培訓為王豔開啟了另外一扇大門,她看到專業合作社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於是自願成為領辦人,出資50萬元,聯合榮立秋、馮春波、李鳳英、董淑敏四位姐妹創辦了綏棱縣第一家農村婦女專業合作社——綏棱縣日月新草柳編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