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合作社的負責人,王豔驕傲地介紹說:“我們這個合作社能有今天的規模來之不易,姐妹們付出了辛勤和汗水,但我們也收獲了很多很多。現在社裏已經有社員3000多人,加工網點遍布上集鎮9個村。我們的生產能力大大增強,產品種類也更加豐富了,有草繩、草環、鳥巢、碗、熊、扇子、牙簽盒等300多個品種。去年,姐妹們靠著自己的雙手加工了300多萬件產品,產值500多萬元。”

過去,許多姐妹在農閑時節都靠看牌、搓麻將、嘮閑嗑打發日子,現在,她們都主動找上王豔,要求學習編織技術。“以前我在冰棍廠打工一年掙一千多塊錢,現在在王豔姐的草柳編合作社一年能掙一萬多塊錢,供孩子上學也不那麼費勁了。要不是王豔姐幫我,我也不能過上現在的好生活。”上集鎮上集村二組村民於傑激動地說。

巧手致富貢獻大

王豔的家富起來之後,她並沒有忘記那些還身處貧困的姐妹們。因此隻要她看到待在家裏為收入發愁的姐妹,就向她們伸出援助之手,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她們,她的草柳編廠總是優先錄用貧困婦女。幾年來,王豔共包扶貧困婦女200多人,其中大部分已脫貧致富。

“以前也編過筐編過簍,但要麼是幫別人編,要麼自己家留著用,現在可好了,自己編的東西也能換成錢,家裏多一份收入,農閑也變得充實了,日子寬裕不少。”提起草柳編致富,合作社社員李大姐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由於為綏棱縣經濟創特色、出精品做出了貢獻,2003年,王豔作為致富典型被省婦聯評選為“雙學雙比”女能手。2005年,她還被上集鎮政府聘為“一元錢”村幹部,每個月工資一元錢。提起這個,王豔笑著說:“要是衝著錢,我肯定不差這一塊錢,最主要的是能帶領農村姐妹們致富,就算不給發工資,讓我倒貼錢,我也樂意幹!”2008年,王豔當選天放村黨支部副書記,2009年6月被聘為上集鎮婦聯兼職副主席,並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的稱號。王豔帶領的日月新草柳編合作社也因為在推動婦女致富方麵的突出成績,在2009年被確定為綏化市“婦字號”小企業、省“巾幗合作創業示範工程”農村婦女專業合作社示範基地。

事業越做越大,路越走越寬。目前,我省手工編織製作產業從業人員已達到20多萬人,形成了樺樹皮加工、草柳編、玉米葉加工等多種特色產品。同江赫哲族魚皮畫工藝、勃利藝術黑陶、伊春的木拚畫等民間工藝品不僅在國內藝術品市場享有很高聲譽,而且還成為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搶手貨”。

幾年來,省婦聯積極推行“巧手興家”活動,扶持了一批技校、工作坊、繡莊、培訓基地,培養了一批行業領頭人。2010年1月,全省手工編織製作協會成立大會在哈爾濱市和平邨賓館隆重召開。會議主辦方精心布置了手工編織製作產品展示廳,廣大婦女通過剪貼、鉤織、刺繡等不同的技藝手法給亞麻、草柳、秸杆、絹絲、塑料、皮革等隨處可見的原材料賦予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為全省各地婦女提供了致富參考,豐富了致富門路。

大會上,王豔誠懇地說:“以前自己膽子小、眼界小,總覺得一個婦女能致富,有事兒幹,就滿足了,現在想想,那時候就像個井底之蛙,失去了很多機會。現在,政策好了,門路多了,我們的產品走入市場後,銷路很廣,我們不為賣產品發愁,而且,經過客戶的反饋,我們還開闊了創作思路。我相信,姐妹們隻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選好項目,一定能得到豐厚的回報,實現自己的價值。”

作者點評:近年來,我省手工編織加工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給需要照顧家庭、無法外出,而又有一定手工編織特長的農村婦女姐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王豔的日月新草柳編合作社采取“女能人+協會”的合作經營模式,不僅將農村婦女姐妹組織起來走進市場,而且架起了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橋梁,降低了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實現了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