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密山興凱湖邊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咱農家大門開,城裏人湧進來,大白魚,鮮湖蝦,笨雞笨豬笨鵝鴨,保管吃完人人誇……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離中俄界湖興凱湖不到1公裏的白泡子鄉湖沿村的婦女們就是守著青山綠水賺到了大錢。
打開籬笆牆,村屯路路通
走進白泡子鄉湖沿村,一排排紅磚房亮亮堂堂,寬敞的農家院裏瓜果飄香,一間間“巧嫂”家庭旅館把這個偏遠小村裝扮得喜氣洋洋。“過去俺們村可不是這樣,都是爛泥路。要是不修路,還談啥農家遊啊,車都進不來,誰稀罕到俺們這兒吃農家飯、看農家景?”任淑傑認真地說。
今年44歲的任淑傑是湖沿村一名普通農村婦女,村裏人都叫她“老侯婆”。2003年以前,她和丈夫侯本軍靠著十五畝地維持生活,盡管到了夏天,兩口子可以在興凱湖打魚貼補家用,但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
2004年,為了打造旅遊大市,加快新農村建設,密山市政府投資7000萬元,修建了潘當公路、蜂蜜山至興凱湖等6條環山環水環村旅遊公路,並將興凱湖鄉興凱湖村和白泡子鄉湖沿村確定為農家遊的試點村。任淑傑家的位置臨路靠湖,鄉領導綜合考慮了一下,決定引導她開辦特色農家遊,作為一個試點,要是成功了就在全村推廣。
一經點撥,任淑傑就明白了。頭腦靈活的她帶著全家人在自家後院種上了豆角、茄子、黃瓜、西紅柿,都不上化肥和農藥,是純綠色食品,不僅滿足城裏人追求健康的要求,而且也能為自家飯館提供原材料。“這回路修到俺家門前,這麼好的機會可不能錯過。咱也當一回‘劉老根’,辦一個‘老侯婆飯莊’,沒想到,一下子就火了,天天都有旅遊的人訂桌吃飯。”任淑傑笑著說。
看到任淑傑的巧嫂旅館這麼掙錢,村裏其他姐妹坐不住了。她們開始和家人一起擴建房屋,把依山傍水的農家小院收拾得屋內屋外、犄角旮旯,連根草棍兒都找不到,還把農家菜園、田地變成供遊人摘菜、鋤草、觀賞的生態園,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人。
特色農家遊,守家賺大錢
任淑傑的“老侯婆飯莊”生意格外紅火,剛送走一撥兒客人,她就得趕緊打掃房間,下一撥兒客人馬上就來了。現在要想到“老侯婆飯莊”吃飯住店都得提前一星期預訂。
任淑傑直到現在還記得自家飯館“火”起來的那天。2006年8月26日大清早,任淑傑一家還沒起床,就有一大批遊客來店裏吃早飯。烏泱泱的一幫人讓任淑傑一下子懵了。吃飯時,她一點人數,發現竟然來了70多人。到了晚上,來“老侯婆飯莊”吃飯的客人竟然達到了150多人。看見小飯館僅有的幾張飯桌全都擠滿了人,“饞嘴”的遊客們就在她家院子裏支上了簡易飯桌,非要嚐一嚐任淑傑的手藝不可。到了晚上,任淑傑家的客房住不下這些客人,左鄰右舍也都跟著“沾光”,等到所有客人都躺下以後,已經是淩晨兩三點鍾了。忙活了一整天的任淑傑隻睡了一個多小時,天就亮了。她顧不上累和乏,麻利地從被窩裏爬了起來,叫醒丈夫和新雇的兩名服務員,為客人準備第二天的早飯。
當問到她這麼忙,累不累時,任淑傑說:“以前農閑時俺們這些婦女要麼待在家裏看電視,要麼到鄰居家串串門,挺沒意思的。現在俺們不僅腰包鼓了,而且跟遊客接觸時看到了外麵的世界,學到了很多知識,再也不是井底之蛙,覺得特別充實。”
說起家庭旅館的收入,任淑傑更是笑得合不上嘴。“過去俺們就是種地、打魚混日子,雖然生活也過得去,但跟現在沒法兒比,天上地下。2006年,我家魚館擺下200多桌魚宴,遊客連吃帶住,留下十幾萬的毛收入。我家大姑娘在哈理工上大學,小兒子在鄉裏上中學,他倆的學費我現在一點兒也不用犯愁。”任淑傑高興地說。
2006年,嚐到了甜頭的任淑傑籌借了11萬元,新蓋了6間大瓦房。任家打的魚、養的雞、種的菜全都派上了用場,端上飯桌價格就翻番。一根老黃瓜種,切了片做成湯,一盆也能賣到5元錢。有好山好水好飯菜,密山、雞西、牡丹江和哈爾濱的客人來了,大連、上海、廣州和香港的客人也來了,連比利時的客人都慕名來品嚐任淑傑燉的大白魚。任淑傑說,自從開了巧嫂旅館,她家的收入比承包十五畝地的十倍還多。
人人有絕活,個個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