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蔭縣青山鄉建華村位於嘉蔭縣西南、湯嘉公路48公裏處。提起建華村,十裏八村的男女老少都知道,那裏地少、霜早,過去一進他們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全縣有名的窮棒子屯。可是走進如今的建華村,道路整齊平坦,一間間大磚房映入眼簾,許多富起來的村民家裏電視、冰箱、洗衣機、電腦、太陽能熱水器一應俱全。2008年,建華村人均收入達到8926元,成為嘉蔭縣有名的富裕村。

是什麼給建華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又是怎麼富起來的呢?這要從一個普通農村婦女的致富夢說起。

“養家的擔子就交給我吧”

楊玉玲是嘉蔭縣青山鄉建華村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幾年前,她父親和丈夫先後患上了癌症和腦瘤,從此,養家的重任壓在了這個瘦小的女人肩上。為了給家人治病,她欠下了近5萬元的外債,還要獨自撫養十五歲的女兒,全家過著緊緊巴巴的日子。

命運的不公沒有壓垮楊玉玲,反而激發了她脫貧致富的鬥誌。為了還上外債,讓女兒過上好日子,2003年初,她走出山溝溝,來到哈爾濱打工,與人合夥做起了收購山特產品的生意。

一次,楊玉玲到東寧縣綏陽鎮收購山特產品,看到許多當地百姓以種植袋栽木耳為主要收入來源,她心中一動,於是,她一邊收購山特產品,深入木耳市場了解行情,一邊學習袋栽木耳的種植技術。

年底,楊玉玲回到了建華村,從木器廠買來剩木屑,添加一些其他原料製成木耳菌,開始試種袋栽木耳。由於沒有經驗,她的木耳收成不好,幾乎全軍覆沒。然而,楊玉玲沒有就此放棄,她多次參加鄉裏舉辦的農業科技培訓活動,並跑到縣裏向種植專家請教。2004年,在她的辛苦付出下,試種的5000袋木耳長得又大又好,當年純收入近萬元。

2005年,嚐到了甜頭的楊玉玲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拿出5萬元錢用於木耳栽培,將種植麵擴大到3萬袋,又擴修了50平方米的菌房。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由於急於求成,盲目地擴大規模,在做菌期間,因技術掌握得不全麵,所做的3萬袋菌袋剩下不到1萬袋,7月份,木耳價格又一路下跌,在短短的兩個月裏,木耳價格由每公斤50元跌到30元,幾年的辛苦付之東流。

盡管在木耳栽培的道路上幾經磨難,但固執的楊玉玲始終堅信“隻有上不去的天,沒有過不去的山”,她說:“我這個人特別強,當時沒想別的,就想自己一定要像唐僧取經一樣,哪怕曆經九九八十一難,也要把真經取到手。”憑著這個信念,她開始謀劃新的出路。為了提高自己的種植技術,她到牡丹江、友好等地的袋栽木耳基地參觀學習,為自己“充電”。同時,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廣泛收集木耳市場信息,確定了幾種市場前景好、見效快的新品種,開始了她新的種植袋栽木耳之路。

2006年,學到了真技術的楊玉玲種植了10萬袋袋栽木耳,這一次她成功了,年底一算,獲純利10萬元,這一次她不僅還清了外債,而且家裏又見到了存款,楊玉玲抱著女兒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讓全村姐妹過上好日子”

經過幾年的磨練,楊玉玲從一個木耳栽種的“門外漢”變成了行家,她發現全光下栽培袋栽木耳不但節省人力,減少投資,還能達到提質增產的效果。2006年,她首先在建華村試驗栽培全光下袋栽木耳10萬袋,並全部上了微噴設備。由於增加了光照時間又得到及時噴灌,木耳顏色黑,肉質厚,市場銷售價格比其他木耳高出很多,增加收入3萬多元。

過上了好日子的楊玉玲沒有忘記自己受窮時鄉親們給的幫助,她心想“送人千金,不如送人一技”,於是主動把自己掌握的種植技術、管理技術傳授給周圍的姐妹們,帶領她們共同發展、集體致富。一來二去,楊玉玲成了建華村婦女的主心骨,楊玉玲對姐妹們說:“技術學到手是自己的,誰也拿不走,奪不去。”,全村幾十名婦女通過培訓,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致富思路。

付洪豔家裏比較困難,想要種植地擺木耳,但沒有本錢,全家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楊玉玲知道後,把自己的生產資金1萬多元借給付洪豔,讓其順利完成食用菌的前期裝袋發酵;馬曉麗、李景蘭生產資金周轉不及,楊玉玲就千方百計為其尋找資金,還用自己的財產作抵押,為其籌集生產資金3萬多元。“許多姐妹都有致富的願望,但家裏條件不好,有心無力,我幫一把那是應該的,大家都能富起來,不是更好麼?!”楊玉玲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