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建華村大部分勞動婦女都成為種植木耳的技術能手,建華村也發展成為木耳專業村。過去的建華村,一下雪大家就“貓冬”,現在家家戶戶都把“冬閑”變成了“冬忙”,裝袋、接菌、下架,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以前還真沒拿這玩藝兒當回事,現在看來它簡直就是黑色的金子呀,你說種啥能有這來錢快?我2007年種植了1萬袋黑木耳,一袋純掙一塊兩毛錢,12000元收入穩穩當當地裝進腰包裏。”建華村農民馬明林興奮地說。
“大小算盤一起打”
楊玉玲沒有僅僅撥打自己的致富小算盤。頭腦冷靜的她看到了城市居民關注養生、注重健康飲食的這一現象,決心把木耳這一綠色食品作為全村的致富項目推廣。2007年,在縣、鄉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建華村新建全光下木耳園區6公頃,擺放木耳100萬袋,全村村民的木耳收入增加了近30萬元。2008年,楊玉玲全票當選村委會主任,她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借著“科普之冬”、“電教富民”和“三下鄉”活動,邀請縣食用菌專家進村現場培訓和示範指導。這不僅解決了黑木耳栽培技術含量低、品質差等問題,也為村民吃上了一顆“定心丸”。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話不假,我們雖然隻是一幫種木耳的農民,但也得注重科技含量。”楊玉玲說。她多方考察,引進先進生產裝置,而且還和村民自製研發了電動打眼機、封口機等設備,提高了黑木耳生產速度,還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栽種上規模了,技術也更新了,那銷售渠道上哪找呢?楊玉玲非常重視市場銷售這一環節,“咱不能盲目地幹活兒,木耳栽出來了,要是賣不出去,變不成錢,老百姓不白忙活了麼?”楊玉玲帶領村民們通過參加展銷會和網絡銷售等方式,擴大了黑木耳的銷路,也提高了產品的知名度。
一來二去,楊玉玲和她種“黑金子”的故事在縣裏,甚至在省裏都出了名,不隻是建華村,甚至全嘉蔭縣的農民都開始種木耳。為了引導農民走專業化、集聚化發展之路,嘉蔭縣製定出台了發展黑木耳產業扶持政策,發展食用菌給予補貼:農民種植袋栽黑木耳,數量在5000袋以上的,縣財政給予500元補貼;袋栽木耳生產總量在100萬袋以上的村,縣政府在打井、菌鍋及噴灌設備上給予全額補貼。優惠政策讓大家看到了黑木耳的經濟效益比種大田要高出好幾倍,都積極地學習木耳栽培技術。2007年,嘉蔭縣種植袋栽木耳創曆史以來數量之最,突破1768.4萬袋,產值2542萬元。
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靠著不服輸的誌氣和不怕苦的韌勁不僅使自己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還帶領全村集體致富,甚至影響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格局,這是多麼令人驕傲的壯舉。然而,目光遠大的楊玉玲並沒有就此滿足,她說:“現在村裏木耳基地形成了,老百姓也掙著錢了,下一步,我們想把建華村的木耳打造成品牌,把木耳深加工打入國內外市場。”
短短的七八年時間,楊玉玲從一個外債累累的農村婦女成為多次榮獲省、市、縣級“雙學雙比”女能手、縣級“致富先進個人”、並當選黑龍江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的婦女致富典型,她用自已的智慧與勤勞書寫了黑土地的傳奇……
作者點評:逆境中的楊玉玲勇敢地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發展起來的楊玉玲大膽地挑起了全村發展的重擔,正是這種迎難而上、不畏艱險的魄力,加上靈活敏銳的市場“觸覺”,以及相信科學、運用科學的理智,使她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且贏得了全體村民的信任,成為建華村發展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