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板藍根,咱老百姓可是再熟悉不過了,它清熱解毒治流感,還能防治腫痄腮,居家過日子,誰家都得有兩包。可要說靠板藍根發家致富,咱就得聽聽張春玲的故事。

敢想敢幹,播種金色夢想

板藍根能紮根在黑土地上,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大慶市大同區八井子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秘書長張春玲。正是這個不起眼的農家女率先將板藍根的種植技術引進大同區,才讓老百姓發了家。

張春玲評價自己說:“1998年之前,我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婦女。要說有啥與眾不同的,就是有點兒‘不本分’。別人都老老實實種黃豆、種苞米,我就偏不走這條道。”正是這點兒“不本分”使張春玲產生了要從土裏刨金子的想法。這一年,張春玲先後多次到吉林、安徽等地尋找致富路子。當她來到中國最大的藥材市場安徽亳州時,意外發現了中草藥市場的廣闊前景。就這樣,種植中草藥的念頭慢慢在張春玲的頭腦裏發了芽。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雖說自己是農民出身,可這草藥咋種,張春玲心裏也沒底。

有了夢想就得彎下腰來行動。張春玲開始四處跟人學習,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反複對比,她將目光瞄準在種植板藍根上。張春玲了解到,板蘭根屬十字花科,藥用根和葉,是深根植物,適應性很強,對自然環境和土壤要求不高,耐寒、怕澇,能在鹽堿地生長,並有改善鹽堿地的功能。這一發現讓她幾乎要跳了起來,大慶大同地區的土質多鹽堿地,這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金飯碗”。

夢想生根,收獲第一桶金

1999年,張春玲開始著手發展板藍根種植項目,當時,藥材生產在八井子鄉還是個新鮮事兒,就連板藍根長啥樣,大家都不清楚,就更不用說種植了。盡管大同區已經開始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但鄉裏的農民對此還不是十分認可,大多數人都在觀望,看看張春玲能搞出啥名堂。

張春玲事業的轉折點就在2000年。這一年,張春玲在自己的地裏試種了20畝板藍根,又動員親戚朋友種了100畝。她把以往搜集的板藍根種植資料都整理出來,每個階段都細心地觀察,嚴格按照板藍根的習性來照料。盡管她把板藍根當自己孩子一樣嗬護,但大麵積種植板藍根,她心裏還是多少有些擔心。令人欣喜的是,張春玲的板藍根在這一年嚴重的旱情中,表現出突出的抗旱性,秋季收獲時畝產200公斤,平均畝產值420元,那些看熱鬧的農戶們都傻了眼。

小試牛刀之後,張春玲的信心更足,心氣也更高了。2001年,張春玲在總結上年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實踐板藍根種植新技術,使板藍根的畝效益達到了800多元。看到張春玲的“實驗”成功了,大家紛紛開始種植起板藍根,從此,板藍根正式在大同安了家。

板藍根在中藥市場上是個俏貨,而且這幾年價格一直不低,這讓張春玲從土裏刨金的夢想變成了現實。看見張春玲發了家,周圍的姐妹紛紛找到她,請教板藍根的種植技術。想到能幫姐妹們找到一條致富門路,張春玲的心裏那是一百個樂意。她不但低價出售板藍根種子,而且還親自指導種植,姐妹們都說張春玲是自己的“貼心人”。

開拓市場,姐妹齊奔小康

2002年,八井子鄉的板藍根種植麵積大幅度增加,喜獲大豐收。2003年,全球爆發的“非典”更是拉動了板藍根的需求,這一市場波動刺激了種植戶的熱情,然而冷靜的張春玲卻看得更遠,她想“非典”的爆發對於板藍根種植戶來說有利有弊,利是可以把積壓的庫存順利解決掉,大家少了一塊心病。弊是種植戶多了,全國的板藍根一定會供大於求,價格肯定要跌。

怎麼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板藍根種植戶的利益呢?張春玲覺得自己既然帶領姐妹們走上種植板藍根的道路,就一定要幫她們找到銷路。於是張春玲再一次南下亳州藥材市場考察,並帶去了大同板藍根的樣本。由於產品質量過硬,在她的穿針引線之下,十幾位藥商提前同大同區藥農簽訂了銷售合同,板藍根的銷路問題迎刃而解,姐妹們吃上了定心丸。

從1999年起,在張春玲的帶動下,大同及周邊地區的板藍根種植麵積逐年擴大,如今已達到10萬畝,成為全國板蘭根主產區之一。到了秋天,南方的藥材客商就紛紛來到大同,還帶來了成遝的訂單。現在,板蘭根種植成了大同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