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過咱們東北農村的人,肯定都看過這樣一種景象:房前屋後堆滿了苞米垛,屋簷底下還掛著一串串的苞米棒子。這是因為東北是玉米的主產區,農民們幾乎家家都種,就算大地裏不種,自家院子裏肯定也有幾壟。

東北苞米含有大量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口感清香,深受歡迎。俗話說,物以稀為貴。既然苞米這東西在東北不稀奇,那為什麼在五常市衝河鎮葦沙河村的苞米種植戶那裏卻成了寶,而且村民們的收入越來越高呢?這要從一個普通婦女劉雪鳳說起。

發現市場,艱苦創業

劉雪鳳是五常市衝河鎮一個出身貧寒的農村婦女,為了過上好日子,她沒少吃苦。2000年,在當地經營著一家小吃部的劉雪鳳從大連回來的弟弟那兒知道了一個讓她不敢相信的消息:速凍黏苞米在大連一天能賣兩千多塊錢。看著弟弟認真地說著自己的“生意經”,劉雪鳳覺得這中間有巨大的利潤,她越聽越動心,但謹慎的劉雪鳳並沒有馬上放棄自己的飯館,轉種黏苞米,而是先後到大連、北京、上海等城市考察,她發現反季節銷售黏苞米的價格確實要比正常季節高出好幾倍。尤其是東北黏苞米,在各大城市非常有口碑。於是,她生出了在自己老家五常種黏苞米的想法。

想法是有了,但一大堆問題等著去解決。為了籌集資金,劉雪鳳四處奔走,尋求幫助,終於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和讚助。

資金有了,接下來就是尋找自己想要的黏苞米種子和適合種植這個品種的地塊。劉雪鳳和弟弟幾經波折,在佳木斯農墾科學院找到了種子,但膽大心細的劉雪鳳並沒有馬上行動,她想:五常雖然有很多苞米種植大戶,但那都是普通苞米,這裏適不適合大規模種黏苞米,她並沒有十成的把握。為了專心做速凍黏苞米生意,她放棄了小飯館,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田間地頭。

從小就下過地、幹過農活兒的劉雪鳳知道,不同品種的苞米花粉會通過空氣傳播,如果普通苞米和黏苞米串花,就會影響黏苞米的口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姐弟倆開始尋找適合的土地,最後他們在葦沙河村找到了理想的地塊,這裏的土地背靠一道山,大山擋住了飄過來的花粉,非常適合種植黏苞米。劉雪鳳異常興奮,她決定以每隻2毛錢的收購價格來鼓勵當地農民種植這種黏苞米。當時,普通苞米每公斤才4毛錢,農戶們看到了利潤,很快有15戶農民和劉雪鳳簽訂了合同。

2002年8月,普通苞米還沒成熟,這片地上的黏苞米已經大獲豐收,按照合同,劉雪鳳以每隻2毛錢的價格全部買了下來。

劉雪鳳將當年90萬隻苞米加工完畢,送進了在五常市區租下的冷庫。11月,新鮮苞米已經在市場上絕跡了,劉雪鳳覺得自己賣黏苞米的時機終於到了。

劉雪鳳和弟弟煮了一大鍋黏苞米在一個熱鬧的超市門口擺起了小攤,結果一上午一穗也沒賣出去。劉雪鳳想:大家肯定以為這是大地老苞米,不知道咱這是特殊品種。於是,她和弟弟免費把黏苞米分發給路人品嚐,奇跡果真發生了。顧客都搶著買她的黏苞米,最多的時候,一天賣出1000多穗,除去收購、運輸和人工費,每隻能賺6毛錢。找對了門路的劉雪鳳為了更好地經營黏苞米的生意,2002年,她創建了天野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沒想到的是,當年就有許多商人從全國各地打來電話向她訂貨。

遭遇危機,誠信為本

劉雪鳳的嚐試成功了,她決定擴大種植規模。由於速凍黏苞米季節性很強,而且當年的收成是多少就能賣出多少,如果賣沒了,再有客戶訂貨,出價再高也拿不出貨來,所以得擴大種植麵積,多收苞米才行。於是,第二年,劉雪鳳在五常28個鄉鎮又選擇了100多畝基地種植黏苞米。2003年夏天,她的速凍苞米產量達到了280萬隻。當年冬天,就在她準備大賺一把時,一個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一天夜裏,劉雪鳳接到一個客戶打來的電話,說發往北京的黏苞米變質了。當時劉雪鳳並沒有想到是自己的苞米質量出了問題,因為每個加工環節她都親自把關,她相信自己產品的質量,“我當時想的是這個客戶是不是想壓低價格啊,心裏有點兒害怕。”劉雪鳳回憶說。這個消息讓劉雪鳳一夜沒睡好,她又想:萬一真的是這批貨出了問題,整庫的苞米可能都得變質,那肯定賣不出去了。越想越著急,淩晨三點,劉雪鳳離開家搭上客車,火速趕到了苞米的儲存地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