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哈爾濱以後,劉雪鳳發現,情況比自己想象的還糟。整庫的苞米基本上都餿了,劉雪鳳心想,這些貨不能再往外發了,賠再多的錢也不能毀了自己的信譽。於是她當機立斷,把全部的苞米賣給飼料加工廠,這樣一來,頭一年辛辛苦苦賺的錢都賠光了,劉雪鳳心裏很不是滋味,但劉雪鳳更關心的是苞米為啥都餿了呢?她開始尋找變質的原因。苞米在地裏摘下來6小時就加工熟了,技術上沒有任何差錯,原來問題出在運輸環節。在運苞米入庫的時候,趕上五常通哈爾濱的公路維修,司機不得不選擇繞道前行,結果,3小時的路程花了6個多小時才到,苞米在途中變質了。

為了保住信譽,劉雪鳳取消了所有定單。賠了這麼多錢,劉雪鳳幾乎不想幹了,可是她轉過頭一想,下一年的種子已經發給農戶了,合同也都訂好了,要是自己甩手不幹,農戶們以後再也不會信咱了,何況,外地還有那麼多想要訂貨的電話和信件,想到這兒,她又重新振奮了起來,她說:“賠了就賠了,就當交學費了,咱不也學到了經驗嗎?!”

以質取勝,贏得市場

經曆了這次失敗,劉雪鳳總結出:不能再借雞生蛋了,最好是苞米從大地摘下來,直接進冷庫。於是,她開始琢磨在五常本地建自己的冷庫。當時正趕上冬天,根本沒法兒動工,最快也得第二年5月份,而且要蓋一座2000平方米的冷庫,得6個月才能完成。為了讓當年的苞米及時入庫,劉雪鳳決定把6個月的工程壓縮到3個月。為了趕進度,劉雪鳳動員全家進工地,幫著工人們挖下水道、搬磚,當時的庫房場地非常泥濘,車都進不去,條件很艱苦,但一想到地裏的莊稼不等人,劉雪鳳埋著頭幹得更賣力了。

三個多月的苦幹,終於換來了成果。8月20日,冷庫在五常市西郊村拔地而起。此時地裏的苞米已經全部成熟,前腳建築工人往外拉設備,後腳劉雪鳳就開始往裏拉苞米,不但沒耽誤加工,而且還省了一大筆冷庫租金。劉雪鳳欣喜地說:“一年下來,我們不但把前麵賠的錢還了,而且把建冷庫的本錢也基本上掙回來了,500萬隻玉米每隻平均賣到了1塊2,那都不夠賣。”

為了保證質量,劉雪鳳引進了國內先進的蒸煮和速凍數控設備,產品生產的全過程采用HACCP標準控製,產品的各項指標都達到了出口的標準。廈門客商胡宗武評價劉雪鳳的黏苞米:“一打開這個黏苞米的包裝袋,能看到它棒型比較粗壯,顏色金黃金黃的,很好看。咬一口,老嫩度正好,很有玉米味兒,口感甜香。而且,專家說這種黏苞米的營養要比普通苞米高15%-40%,老百姓非常喜歡,在市場上很有優勢。”

正因為有著優良的品質,劉雪鳳公司的速凍黏苞米不僅擺上了全國大中城市的超市,走上千家萬戶的飯桌,而且還遠銷韓國、朝鮮、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2006年,劉雪鳳的苞米產量達到了1200萬隻,當年9月到12月,她向韓國市場銷售了400多噸速凍黏苞米,獲得韓國顧客的好評。

劉雪鳳的成功影響了當地農戶,她的信譽贏得了農戶的信任,幾年來種普通苞米的少了,種黏苞米的多了,這是因為黏苞米不僅比普通苞米利潤高,而且有了劉雪鳳的天野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做“靠山”,苞米從地裏出來就直接按合同賣給公司,馬上就能見到大把的票子,也省去了壓糧的風險和擔心。農民肖亞波說:“現在大夥都搶著種黏苞米,它效益高,種一晌地每年能多收1萬多塊錢,而且和劉大姐合作特別準成,沒等來霜,我們就都賣完了,心裏特別踏實。”

幾年來,劉雪鳳共帶動五常300多戶農民種植黏苞米,麵積達187頃,每年安置勞動力20多人,最多時達到300多人,很多當地農民因為劉雪鳳脫了貧。想到自己富了還能帶動大家共同致富,劉雪鳳心裏就別提多高興了。

作者點評:劉雪鳳的經曆告訴我們,善於發現生活可以給我們提供更多的致富途徑。有了想法以後,不要衝動,而是多做準備,做足功課,善於思考和總結,並大膽嚐試,才能邁出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