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在咱們東北農村很常見,在過去,幾乎家家都有幾頭,不僅自己家過年能改善一下夥食,要是剩得多還能賣錢貼補家用。可要說養豬,那真是個累人、遭罪的活兒,單說豬圈裏難聞的豬糞味兒就夠受的了。“以前養豬那罪遭的就別提了,大冬天豬圈的臭氣嗆嗓子,能把眼淚熏出來,出了豬圈衣服上都是臭味,左鄰右舍都不樂意跟咱說話!”
不過,這都是過去的事兒啦,現在在大慶市老山頭鄉的生豬養殖小區卻是另一個樣兒。在養豬專業戶李晶家的豬圈裏既看不著蒼蠅,也沒有刺鼻的惡臭味,更沒有滿地的豬糞,能看到的是白白胖胖、長勢正歡的小豬崽跑來跑去。同樣是養豬,這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關注市場,深受啟發
李晶家所在的永太村耕地麵積小,人均占地少。過去,她家三口人靠著15畝地生活,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以前的那些年,李晶每年都要養幾頭豬,過年時賣了貼補家用,2005年年底,豬肉價錢普遍上漲,對價格很敏感的李晶開始有了擴大養豬規模的想法。就在這年的春節,吉林的一個親戚來她家串門,聽了她的想法後,建議她用微生態發酵法來養豬,並告訴她這種養豬法在吉林的許多農村已經得到驗證,效果很好,農民們都賺了錢。李晶越聽越動心,但在永太村根本沒人聽說過這種養豬法,認為生豬隻有過去那種傳統的養法,根本談不上什麼科學喂養。李晶一開始心裏也犯嘀咕,要是這個科學飼養法沒有那麼靈,或者不適合在自己的村裏應用,豈不是讓大家看了笑話?但她轉過頭一想,要是這個方法真的能提高生豬產量,那不是能富起一大片?她越合計越覺得應該親自去吉林看看。
2006年春節剛過,趁著還沒春耕,心思細密的李晶一個人來到吉林惠農公司考察。李晶在惠農公司一住就是三個月,通過認真的學習,她了解到,微生態發酵法是一種用稻殼、鋸末、秸稈等天然材料,配以專業的有益微生態活菌製劑來墊圈養豬的科學喂養法,對圈舍的溫度和衛生條件有極高的要求,科學配料不但營養高,生豬出欄快,肉質細膩,營養好,而且排泄物無異味,5-7年不用起圈,做到了綠色無汙染。
對這種新型的環保養豬法有了全麵的認識後,李晶更堅定了她創業的信心。回到家,她開始擼胳膊挽袖子,準備大幹一場。白天她去選豬苗,晚上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才能籌到資金和蓋圈舍的事兒。
敢想敢幹,獲得回報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由於親朋好友並不看好微生態發酵法,認為這都是唬人的名堂,李晶碰了一鼻子的灰,但她認準了自己的道道,覺得不能輕易放棄。李晶跑斷了腿,磨破了嘴,好不容易,用二十多天的時間借了四萬塊錢,在自家房前蓋起一個100平米的圈舍,選了二十頭豬苗,她每天起早貪黑,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打掃、喂養、防疫各個環節都嚴格把關。
經過四個多月的辛苦付出,第一批經過微生態發酵配料飼養的生豬終於出欄了,去掉成本,她淨賺了兩萬多塊錢。看著拿到手的厚厚兩遝鈔票,李晶心裏別提多高興了,她看到了科學飼養生豬的前景,這條致富路算是選對了。
既然敢於嚐試,而且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就要堅持做下去。在鄉婦聯的幫助下,2007年年初,李晶在鄉信用社貸款又建起一個圈舍,擴大了飼養規模,當年就賺了十多萬元。在鄉黨委、鄉政府積極引導和幫助下,李晶成立了“大慶市陽成養豬合作社”,還注冊了“同太”品牌,現在已經發展會員近200戶,年生豬出欄近5萬頭,大家的腰包更鼓了,臉上的笑容也更燦爛了。
2008年,李晶再一次擴大養殖場規模,建起5個圈舍,每個200平米。在養豬的過程中,她不斷積累經驗,改進飼養技術,堅持以自繁自養的方式進行發展。每頭生豬一袋飼料,配合發酵床,平均80-90天就能出欄,每頭豬的利潤在1000元以上。從2009年年初到11月,出欄生豬350頭,實現經濟效益35萬元。
推廣致富經,姐妹齊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