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銷售,深加工才能賺大錢”
種什麼固然重要,但賣出去更重要。市場經濟時代,誰先掌握信息,誰就先富一步。2005年,紅光鄉林泉村的甜玉米、翠綠雪豆喜獲大豐收,但銷售卻成了老大難,為此,張大琴自掏腰包買了一台電腦,幫助大夥兒在網上銷售農產品。在網上張大琴與哈爾濱華實有限責任公司取得了聯係,公司領導經過實地考察,認為林泉村的甜玉米、翠綠雪豆質量非常好,是純綠色食品,於是決定在林泉村投資500萬元,加工甜玉米、翠綠雪豆。農民們得知這個消息後高興地蹦了起來,再也不用為銷售犯愁了。現在林泉村甜玉米和翠綠雪豆種植麵積達到了3000畝,畝效益都在800元以上。僅此一項,林泉村農民每年增收達240萬元。
過去,紅光鄉義發村長期都有種植甘藍的習慣,每年秋收,張大琴都會聯係一些客戶幫助農民銷售甘藍。在與收購商接觸的過程中,張大琴了解到甘藍加工效益高、增值多,利潤多停留在中間環節。她心想“肥水不流外人田,咱們自己加工,這利潤不就都留下了麼?!”於是,張大琴和甘藍種植大戶杜青雲商量,成立了蘭西縣紅發酸菜廠。這不僅解決了農民賣菜難、賣不上價的問題,同時也實現了甘藍深加工增值。2009年,義發村種植甘藍3000畝,畝收益在1500元以上,農民增收450萬。農民們都說:“種甘藍效益好,是種玉米的3倍,一畝地頂3畝地,多虧了張大姐。”
“放下包袱,婦女致富沒啥難”
作為一個基層婦女工作者,在長期的工作和實踐中,張大琴發現農村婦女不僅吃苦耐勞,而且善良淳樸,但自主意識很淡薄,總認為“種好自己的地,養好自己的娃”就夠了,地裏種啥,怎麼致富,都是老爺們說了算,婦女創業就業很被動。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張大琴經常和姐妹們嘮家常、談心,鼓勵她們放開眼光,武裝頭腦,自己尋找致富門路。
工作中,和外界接觸比較多,張大琴發現狐狸皮、貂皮銷售十分火爆,價格比較高,養殖狐、貂不失為一條致富新路。為了幫助婦女姐妹們打開創業的局麵,張大琴通過網絡與河北省的皮毛收購商取得了聯係,並且以養殖大戶常紅玲為典型,組織引導全鄉農村婦女搞養殖。
在張大琴的組織帶動下,有致富願望和有過養殖經驗的姐妹們聚集在一起,成立了養殖協會,並聘請專家和養殖大戶傳授經驗。張大琴還主動幫助姐妹們協調貸款,解決資金短缺難題。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收獲了豐碩的果實。2009年,全鄉養殖戶由過去的幾戶發展到500多戶,戶均增收1.5萬元,實現增收750多萬元。姐妹們終於用自己的辛苦努力換來了沉甸甸的回報,她們不僅錢袋子鼓了,而且腰杆兒也硬了,走起路來都比過去有精神。
2010年3月8日,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0周年紀念日。在這一天的《黑龍江日報》慶祝百年三八專刊上,赫然印著張大琴的名字,她榮獲“全國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稱號,麵對榮譽,張大琴笑著說:“咱們黑土地就是塊寶地,隻要肯動腦筋,啥都能掙錢。農村的婦女姐妹們要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幹,發家致富並不是天方夜譚。姐妹們都能過上好日子,咱們才有和諧美滿的新生活。”
作者點評:編織亞麻、種植甜菜、加工甘藍、養殖狐狸,紅光鄉的婦女姐妹在張大琴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勤勞靈巧的雙手,不僅過上了有聲有色的好日子,而且為本鄉拓展多種發展格局,共富共贏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想致富,信息很關鍵。不了解市場,就不知道外界需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種植、養殖的產品銷路在哪,隻有放開眼界,更新思想,抓住市場規律,才能做一個新型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