учúтель 袁 óчень.хорошó!(袁老師很好)
為了教學和科研,他不僅努力學習俄語,而且刻苦自學英語,不斷提高聽、寫、閱、讀水平。通過長期的磨練,他可以不帶字典閱讀英、俄外文雜誌和資料,是全校第一個外語過關的專業教師。他經常以現身說法來啟迪、教導同學們,要刻苦學好外語,多掌握一門外語,就等於多打開一扇窗戶,可以學到更多更廣的科學知識。
進校第二年,他又調到遺傳育種教研組,教授植物學、作物栽培、遺傳育種等農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同時擔任我們農303班的班主任,這樣我們師生之間接觸就更加密切了。
1954年,他教我們的普通植物學。這是學農重要基礎課之一。學生在課內課外向他提問許許多多有趣的問題,他總覺得解答得不夠滿意,就自己在課前下苦功夫,從構成植物體的最小單位——細胞的構造開始,到根、莖、葉、花、果的外部形態,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以及遺傳特性等等,進行係統的深入學習鑽研。為了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的微觀構造,他刻苦磨練徒手切片技術。十次沒有成功,上百次地切,百餘次後觀察效果仍不理想,倔強而富於韌性的袁隆平,又繼續堅持,幾百次,上千次,一直到顯微鏡下得到滿意的觀察結果為止。他為了熟練地掌握徒手切片技術,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時觀察到淩晨兩點才離開實驗室。
在備課中,他還經常提出各種問題自考自答。比如備“植物開花結果”這一課時,他開始設問:到底植物界授精不授精,是不是與動物一樣?為了從實踐中找到答案,他走出課堂,來到田間地頭,為玉米的雌花套袋隔離。結果,因得不到雄花的花粉而不能授精,套袋後的雌花不能結實。使自己提出的問題得到圓滿解答。他深有體會地說:即使這樣淺顯的問題,如果教師本身鑽研得不深不透,就不可能把課講好!“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現在深感以前學得不深,既已任教,就得一切從頭學起,邊教邊學,邊學邊教,教學相長。回顧這段有意義的教學生涯時,他深有體會地說:“我在教學過程中,積累了較多的生物學知識和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在爾後的水稻育種科研中,才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說得很中肯的。
為了幫助我們學好普通植物學,1955年春,袁老師還帶領我農303班同學上雪峰山采集野生植物標本,認識各種野生植物,既鞏固了課堂教學,又使我們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有一次袁老師帶我們在雪峰山采集野生植物標本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潑瓢大雨,頃時山洪暴發,溪水猛漲,將我們師生圍困在雪峰山麓的太平溪中心小學,回不了學校。當時帶來的糧票已用完,無法買米下鍋。在危急關頭,是班主任袁老師嗬護著每一個學生,立即派班長向明忠同學冒雨涉水過溪,回校領取了糧票及時趕來才解燃眉之急。這次突發事件的果斷處理,使我們這批年幼學生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溫暖,又經受了一次艱苦環境和實際鍛煉。其實袁老師這時也年方25歲。
遺傳育種是我們農學專業很重要的專業課,由班主任袁老師來教。當年的教學大綱隻準在講堂講授米丘陵、李森科學說,可袁老師與眾不同,當年就大膽地在課堂上進行啟發示教育:既向我們講授米丘林、李森科學說,同時又給我們講孟德爾·摩爾根學說,啟發我們獨立思考,到實踐中去進行比較,探索真理,尋求真諦。
袁老師教學中的最大特點是寓教於樂。他本人愛好廣泛,又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當我們班主任時,常帶我們拉小提琴,踢足球,打籃球;夏季還帶領我們下沅江遊泳,我們這些“旱鴨子”,都是班主任手把手教會的。我們班43位同學,既把他當老師,尊敬他;又把他當兄長,親近他,不怕他,又愛他。我在班上是年齡最小的男生,有次早晨袁老師來查寢室,我還沒有起床,他關切地問:謝長江,為什麼還不去跑步晨煉!我羞答答地回答:袁老師,我吃不飽飯,沒有力跑!袁老師當時不僅沒有批評我,還關切地說,叫我到他教工食堂去……從那次以後,班主任有時在開飯時,將我拉到相鄰的教師食堂,增添一碗飯……50多年前老師一碗飯之恩,讓我記憶一輩子,回味一輩子,而且成為我畢生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袁老師對他的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集師生愛、朋友愛、父子愛於一身,我們以有這樣的老師而自豪。
1-3有幸師從袁隆平
安江農校農302、303、304三個班共有128名學生,是袁隆平老師在“安農”任課時的首批學生,於1957年8月畢業。袁老師曾先後任農302、303班班主任多年,又任3個班的遺傳育種課。畢業後在一次同學聚會時大家回憶說:我們3個班的同學,有幸師從袁隆平,是何等的幸運!
農302班楊楚書同學回憶說:盡管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至今對袁老師的印象仍很清晰。袁老師是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老師,是一位沒有架子、很隨和的老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也是一位很瀟灑的老師。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袁老師那種關心學習、培養學生、愛護學生的崇高美德,令我記憶猶新,永遠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