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有幸師從袁隆平(3 / 3)

農303班校友李安樂回憶說:我們的班主任袁老師桃李滿天下,送走的學生一批又一批,我們算是第一批。袁老師對我們首批學生感情特深,我們對袁老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盡管我們離開學校已步入社會,但隻要路過安江、長沙,就想去看望他。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我們心中最牽掛的也是班主任袁老師。當我們這些學生們已為人父母時,我們的袁老師仍是光棍一個,做學生的都為他的婚事擔心。後來天公作美,終於找到了理想的伴侶,就是我們的校友鄧哲。袁老師成名以後,我們也為有這樣的班主任老師而感到無比自豪。凡是有關袁老師的著作、報道、電影、電視、記者采訪,中央領導接見,與外國人會麵等等,我們同學都會相互傳遞信息,看了又看,聽了又聽,哪怕是“隆平廣告”,我們都是百聽不厭,百看不煩。袁隆平的名字不光紮根在我們心中,在全世界,在窮鄉僻埌、邊遠山寨,都有發自內心對他的讚美。早在20世紀80年代,有一次我回到老家洞口,去溪深山探親,我90多歲高齡的舅公,他不知道我是袁老師的學生,在閑談中,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要告訴後人,不要忘記:“我們翻身靠的是毛主度好領導;農民有飽飯吃,搭幫袁隆平發明了雜交稻!”

農304班校友毛金玉回憶說:我常常思索,人生一世難得有幾次美好的機遇。1954~1957年,我們正處風華正茂的青少年時期,求學於安江農校期間,有幸碰上袁隆平老師執教我們的遺傳育種課。袁老師的言傳身教令我終生難忘,終生受益。袁老師講授遺傳學時,我們還沒有一本正式由教育部門頒發的教科書。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當年教師的教材隻能照搬前蘇聯的那一套,比如講遺傳學基礎理論時,隻能講米丘林、李森科學說,不能講孟德爾·摩爾根學說,這無異於是對科學的一種閹割。在當時袁老師也不能容忍,他除了講米丘林環境影響遺傳外,也講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學說,並提醒同學們要勇於探索科學真理,尋求真諦。

在袁老師門下,使我們終身受益的不僅僅是知識、學識,更為重要的是他為人師表的高尚情操與優良品格。他為人坦城,不工心計,且不講究裝鈽,不修邊幅,吃得苦,耐得勞,毫無知識分子架子。他愛好多樣,興趣寬廣,拉小提琴,下河遊泳,打籃排球、踢足球他樣樣在行。沅江漲水,他偏要衝著滔滔江水逆流而上,大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裏”的豪邁氣概。每當我們學生在田間操作實習時,他總是紮腳捋手,卷起褲筒,率先跳入淪水中。袁老師倡導的既要注重理論,好好讀書;又要注重實踐,提高動手操作技能。特別是袁老師的言傳身教,是我輩校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

1957年6月,正處我們畢業前夕,我在學校編寫出一本科普讀物,是關於寫度荒作物蕎麥的,在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在前言中,我提到此書的編寫,得到夏儒仕、袁隆平老師的精心指導。實際上,我是按照恩師教堂上講課的筆記,學著夏、袁二師教的方法去實踐,利用星期天到安江鎮上買了幾兩蕎麥種子,播種到一小塊翻挖過來的荒地裏,從播種到出芽長葉,從開花到結實,三天一記載,一天一觀察;又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參閱了諸多有關書籍,經思索整理成書稿,寄到出版社,意外獲得正式出版成書。這是我在恩師們下耳濡目染,初試牛刀,也為我走向社會勤學苦練,有所奉獻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恩師袁生平的創新思維,是我們首批學生受益終身的寶貴財富。

農303班鍾敦禮同學回憶說:“曆盡坎坷的謝萬安同學是我安農6年同班同學,且是我的同鄉,我們關係比較親密,照畢業相時我們互邀挨著。當聽到他落實政策收回工作時,我立即掛通麻陽電話,向他祝賀。而得他孓然一身時,我若有所失,心中好不惆悵。可不久接到他報喜急電,說袁老師已幫助他成了家!聽到此好消息,我喜極而泣。我們的袁老師對他的學生,集朋友愛、師生愛、父子愛於一身,我以有這樣的老師而自豪!回想起來,我安農303班同學是何等的幸運!還記得有次他和魏澤穎校長商量在教室走廊及學校其他地方,安放昆蟲標本玻璃盒,供同學們課餘觀看,我因此對昆蟲分類產生濃厚興趣,我之所以以後改做植保專業,亦源於此。回首“安農”,在袁老師的精心教育下,同學們團結友愛,融洽相處,學風端正但激烈競爭,記得我和謝長江同學各自爭得1956、1957年度優等生稱號一次,凡此種種,留下花季少年許多美好回憶!回首我們一生,老師師恩如山,在學校我們得到他的精心培育,在工作崗位,他的光輝榜樣時時映照、激勵著我學習、學習、再學習。恩師袁隆平,是我們一生學習的榜樣。

袁老師的首批學生,畢業後多分配在湖南省各地、市、縣第一線基層工作,成為湖南省農業科研、推廣、教學等單位的主要骨幹,特別是為在基層第一線積極推廣普及袁隆平老師的雜交水稻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