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綠色神話震寰宇(1 / 3)

2-1烽火連三月,“師書”抵萬金

1957年8月,袁老師首批學生農302、農303、農304三個班的128名同學,接受祖國挑選,服從組織安排,絕大部分分配在湘西邊遠山區縣,紮根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做農業技術推廣普及工作。我與李興中、向樹椿、黃學武、劉思成5人,來到了當時連縣城都不通公路的湘西邊遠大山區綏寧縣。

離開母校後,與袁老師的直接接觸少了,但思想上卻心心相映,通過各種渠道,信息相通。特別是在“文革”內亂中,同學們心裏都牽掛著我們的班主任袁老師,時刻關注著他所研究的“水稻雄性不孕”課題,電話不通書信通。同學們通過書信來往傳遞老師的信息,從報紙、電台廣播中捕捉老師研究進展,同學們與廣大農民一樣,在糧食畝產跨《綱要》的艱辛拔涉中,祈盼著袁老師研究的雜交水稻早日問世!

轉眼到了“文革”內亂末期的1975年國慶節,在迫切的期盼中,我向袁老師動情地發出一封請求信,直抒胸懷,信裏這樣開頭的:今天是國慶26周年紀念日,在您開創的雜交水稻研究領域裏,從遺傳理論到生產應用都取得重大突破的今天,作為一個長期戰鬥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您的學生的我,怎能不為此而由衷地感到無比高興和自豪呢?現在您的重大科研成果強烈地吸引著我,特別想能夠爭取機會來到您的身邊,在您的指導下,在三係育種工作和生產應用中,作出一點貢獻。這是我下半輩子的打算和決心。並迫切盼望您從百忙中給我一簡短回信。

不久,我終於喜出望外地接到了袁老師的回信。此信在當時特殊條件下,曆時1個多月,信封已磨損不堪。萬幸的是信封與信紙上老師流暢瀟灑的鋼筆行書,還字字清晰可見。(見影印件)信曰:

長江:

在全國水稻雜優研究會議期間,閱到你的來信。滿紙熱情洋溢,文字活潑流利,你在各方麵都大大提高了,對此,我感到非常高興和欣慰。我們闊別十八年了,但如今在我腦海中留下來的印象,仍然是那個二十年前天真聰敏的活潑少年,盡管你現在已經是幾個孩子的爸爸了。

從1967年起,我就專門從事水稻雜種優勢研究工作,已在省農科院工作了五年,但編製仍在學校(省裏要,地委不放,省裏又不讓回,一直處於拉鋸狀)。其實,多年來我大部分時間在外地搞試驗,即夏長沙、秋南寧、冬海南,南北輾轉,一年三代。由於四處奔波,加上長期胃病,以致身體垮了,顯得蒼老而消瘦,邂逅之下,你可能不認識我了。不過,人生易老是生物學規律,這倒沒有什麼悲哀的。

我有3個男孩,大的9歲,兩歲一個。鄧哲現在黔陽縣農科所工作。小孩在托口外婆家裏。主要因為我的工作單位未定,流動性又大,因此全家分散在幾處,感到有些傷腦筋。地委和學校領導多次點頭答應把鄧哲調到學校,但點頭容易落實難,縣裏硬不肯放,看來還得要我多方設法和加緊催促才行。老實說,過去我幾乎把全部精力和時間都集中在試驗工作上,很少考慮家庭問題,鄧哲對此也很理解和體諒,不過,一家人長期這樣處於分散狀態,我若再不過問,那就很不應該了。

自從你們畢業離校後,一直在想著能與你見一次麵,重溫昔時師生之誼(這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可始終沒有這樣的機緣,實在有些遺憾!好在來日方長,如今交通越來越方便,加之我們又是處在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因此,我們相見之日,一定會有的。省裏初步計劃,今冬到海南製種八、九千畝,又將是一個千軍萬馬下海南的熱鬧局麵。你如果有機會,應爭取去一趟,於增長見聞和熟悉業務均有幫助。我從12月初到明年4月中旬這一段時期都會在那裏。地址是:崖縣荔枝溝火車站湖南育種隊,盼望和歡迎你來玩!

順致

敬禮

袁隆平

1975.11.4

(影印件1-4頁)

自國慶節那天向老師發信後,日盼夜盼,經過一個多月的盼望,終於盼到了袁老師熱情洋溢的來信,在那“文革”造反派大打內戰期間,能夠收到老師的信,實屬難能可貴。真可謂是“烽火連三月,‘師書’抵萬金”!見信如同見到袁老師一樣的高興,心情激動不已!老師來信中,學生看到了老師所書寫的綠色神話的黎明曙光,也看到了千軍萬馬下海南的熱鬧局麵;老師在信中對學生的希望、鼓勵、鞭策、關懷,絲毫不減在母校當年!

我如獲至寶。當時在綏寧縣農村辦工作的我,立即持信找到縣革委會主任、軍管小組組長、人武部部長郭連福同誌彙報,以信為證,談了我與老師的師生情誼篤厚,主動請求參加綏寧縣今冬赴海南的製種隊,好直接向袁老師請教、學習。但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合理要求也被拒絕了,立即將我派下鄉去,下放到鹽井公社辦點去了。

2-2彙報國務院促成大發展

1976年,對中國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全國相繼出現唐山大地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開國元勳辭世;全黨一舉粉碎“四人幫”等特大事件,震驚了中外。身為農村基層幹部的我們,也憂心重重,躭心時局不穩,擔心農民吃不飽飯。當年全國農村還是人民公社大鍋飯體製,盡管已經下放到生產隊核算,但“頭頂一皮宗,出工一窩蜂”的現象沒有根本改觀,農民的積極性沒能充分調動起來,辛辛苦苦幹一年,不少農民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我們離開母校,紮根在最基層辦點,為糧食畝產跨《綱要》(800斤)奮鬥了19個年頭,力沒有少花,汗沒有少流,可始終跨不過去,為此作為農業技術幹部而深感內疚!

正在這時,我們的袁老師正在創造奇跡:雜交稻培育成功以後,想到的是如何盡快將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加速推廣。惠及全國農民。剛開始,農民還不了解雜交水稻,懷疑它能否多產糧食。為了打消農民的顧慮,袁老師和農科院副院長陳洪新想了許多辦法,第一步就是在全國選擇不同生態環境、土壤和氣候條件的地方,進行多點示範,那年,袁老師給在貴州省金沙縣工作的大學老同學張本寄去了少量雜交稻種,要他按照信中交代的辦法進行種植。當地農民見張本每蔸隻插一根秧苗,都大為驚訝,覺得他有“神經病”。然而,秋收的時候,張本種植的2.5畝雜交水稻,畝產達到了1300斤,比當地常規稻的產量翻了一番多!當地的農民驚呆了。金沙縣的縣委書記也趕到了現場察看,還專門邀請袁老師到金沙縣傳經送寶。我所在的大山區湖南省綏寧縣鹽井公社,當年也是袁老師給的雜交稻種,種了5畝田,畝產1050斤。農民圍在田邊參觀,讚揚不絕:“過去《綱要》都跨不過,現在親眼看見雜交水稻畝產過了千斤!雜交稻了不起,你們的袁老師了不起!”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雜交水稻和袁老師的名聲一下子就大了起來。

為了加快推廣速度,盡快惠及農民,袁老師和何光文、陳洪新等院領導商量決定,1975年爭分搶秒,4次擴大南繁,爭取1976年全國大麵積推廣。這一宏偉計劃,上牽聯到中央國務院,下關聯到每一個生產隊,中間又牽涉到農業、科研、財政、金融、糧食、供銷、交通運輸等十幾個部門。又根據當時“文革”內亂的特定曆史條件,如果沒有中央的重視和支持,沒有國務院的行政力量推動,就不可能在全國範圍大麵積推廣。於是陳洪新(時任湖南省農科院副院長)與何光文院長商議,派袁隆平、陳一吾兩位專家進京向農業部彙報,結果兩人在北京等了一個星期,因農業部領導無暇聽取彙報,失望而歸。

1975年12月17日,陳洪新帶領在桂東縣辦雜交示範樣板的縣農科所所長郭名奇再次進京彙報,住進了中國農業部招待所,準備直接向部領導彙報。但農業部辦公廳18日、19日、20日連續3天通知陳洪新,都說部領導太忙,等候再作安排。

這時陳洪新心急如焚:湖南1975年4次擴大“南繁”,不育係種子已經備足了10餘萬千克,為全國大推廣做好了充分準備。而當時南繁與製種的季節非常緊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再如此等下去,季節已不饒人了!

事到如今怎麼辦?進京連續等了三天,這使陳洪新食寢不安,苦苦思索著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盡快爭取領導的支持?心想:這一重大發明的開創者袁隆平10餘年來朝思暮想做著一個“禾下乘涼夢”,現在研究者的美夢成真,已把“秈型三係雜交稻”研究成功。而我陳洪新,作為農業科研戰線的組織者,現在也在朝思暮想,做著一個推廣雜交稻的美夢:“倘若全國雜交化,民食為天樂開懷!”

在這種偉大抱負和強烈責任感的驅使下,陳洪新於12月20日(星期六)下午在招待所的住房內,給時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的華國鋒揮筆直書,在寫滿4頁紙的彙報信中,飽含對雜交水稻新鮮事物的頌揚與向全國推廣的建議,並請求他當麵聽一聽彙報。信直投國務院辦公廳華國鋒同誌親收。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相信命運的陳洪新,無奈地隻有等待好運的到來!時間一天一天,一分一秒地過去,陳洪新好不容易又等到12月22日(星期一)上午9時許,國務院辦公廳打來電話,通知陳洪新下午3∶00華國鋒副總理聽取彙報,到時會派車來接,不要外出。陳洪新焦急的心情馬上平靜了下來,下午3∶00前陳洪新帶領郭名奇按時來到中南海小會議室。3∶00整第一副總理華國鋒來了,分管農業的副總理陳永貴來了,農業部部長沙風來了,常務副部長楊立功來了……陳洪新胸有成竹地詳盡地作了3個小時零5分鍾的彙報,華國鋒認真聽取,有時邊發問邊作些記錄。聽完彙報後,華國鋒對雜交水稻給予了高度評價,針對性地強調指出:“對雜交水稻一定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同時又要紮紮實實地推進,要領導重視,培訓骨幹,全麵布局,抓好重點,搞好樣板,總結經驗,以點帶麵,迅速推廣。”並當即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