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國務院拿出150萬元人民幣支持雜交水稻推廣,其中120萬元給湖南作為調出種子的補償;30萬元給廣東購買15部解放牌汽車,裝備了一個車隊,運送“南繁”種子;
第二,由農業部主持立即在廣州召開南方13省(區)雜交水稻生產會議,部署加速推廣雜交水稻。
陳洪新欣喜萬分,他的彙報得到了國務院的大力支持。
12月25日,陳洪新火速飛回長沙,向中共湖南省委彙報。
12月27日,陳洪新與袁老師急飛廣州,為在廣州召開的首屆全國雜交水稻生產會議做準備。
1976年1月,南方13省、市、自治區的農業廳長、農科院院長、和少數雜交水稻科研骨幹參加的全國首屆雜交水稻生產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由農業部沙風部長主持,請湖南的陳洪新作如何加速推廣雜交稻的主題報告:主要是向大會彙報湖南省1975年試種示範雜交水稻情況以及如何在湖南和全國加速發展雜交稻的設想。陳洪新有了湖南“南繁頭一仗”與“兩年多點示範”的經驗,他成功地做了主題報告,報告內涵豐富新穎,形象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與會者聽得非常認真也感到十分新鮮。因推廣雜交水稻是前無古人的新鮮事物。沙風部長在陳洪新作完1個半小時的報告後,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各省(區)與會者提問,陳洪新副院長與袁隆平老師在會上就有關技術問題一一作答。討論中,由各省區根據現有種子數量製訂發展規劃,並商定從湖南調出2.5萬千克不育係種子、2萬千克保持係種子和1.5萬千克恢複係種子、150千克雜交稻示範種子,支援部分省(區)發展。最後,商定和落實了全國大推廣的第一年——1976年繁殖、製種、示範栽培的生產計劃。
陳洪新的進京彙報,震動了國務院,震動了京城,對加速我國雜交稻在全國範圍的全麵推廣具有裏程碑的重大意義:得到了國務院華國鋒第一副總理的大力支持,促成了全國首屆雜交稻生產會議的召開,加快了雜交水稻發展的步伐,為以袁老師為首發明的雜交稻這一重大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2-3獲國家特等發明獎
雜交水稻這項重大發明,經過5年多的推廣應用之後,袁隆平老師獲得了國內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也是至今頒發的唯一的一個特等發明獎。這項殊榮的獲得真是來之不易!也是當之無愧!
1981年5月5日,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根據國務院頒發的《發明獎勵條例》,對秈型雜交水稻這項重大發明,進行了認真的評審。評審委員會一致認為,這項發明的學術價值、技術難度、經濟效益和國際影響等四個方麵都很突出。根據《發明獎勵條例》第7條,報請國務院批準,決定授予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特等發明獎,發給獎狀、獎章和獎金10萬元。
1981年6月6日,國家科委、國家農委在北京聯合隆重召開秈型雜交水稻特等發明獎授獎大會。
黨和國家領導人王震、方毅、萬裏出席授獎大會,會見了獲獎者,並在會上先後講話,熱烈祝賀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並殷切希望農學家們今後取得更大的成績,為生產服務,為祖國爭光。
國家農委副主任張平化主持授獎大會。國家科委副主任武衡在會上宣讀了國務院給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的賀電,以及國家科委給國務院關於授予秈型雜交水稻特等發明獎的報告。
國務院的賀電,全文如下:
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
秈型雜交水稻是一項重大發明,它豐富了水稻育種的理論和實踐,育成了優良品種。在有關部門和省、市、自治區的領導下,大力協作,密切配合,業已大麵積推廣,促進了我國水稻大幅度增產。為此,特向你們並通過你們向參加發明、推廣這項成果和參與組織領導工作的科技人員、農民、幹部致以熱烈的祝賀。
秈型雜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廣,有力地表明科學技術成果一旦運用於生產建設,能夠產生多麼大的經濟效益。發展農業生產,一靠政策,二靠科學。殷切期望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勵,繼續奮進,為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做出更大的貢獻。
國務院
1981年6月6日
在授獎大會上,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給獲獎者頒發了獎狀、獎章和獎金,袁隆平代表全體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的科技人員領獎。
方毅在秈型雜交水稻特等發明獎授獎大會上發表了長篇講話。講話中指出:“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豐富了水稻遺傳育種的理論和實踐,在國際上遙遙領先,為中國爭得了榮譽。美國、日本、印度、意大利、蘇聯等十幾個國家的科學家,開展雜交水稻的研究已有十幾年的曆史,但都還處在實驗階段,而我們是走在前麵了。”
方毅在講話中還指出:“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社會主義大協作的勝利。1964年,袁隆平同誌首先開始雜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冬,袁隆平等同誌曆盡艱辛,發現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以後,同兄弟省市的十幾個單位開展協作。他們不計個人名利,把來之不易的成果貢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向協作單位傳授技術,提供材料。大家通力協作,經過短短的3年時間,在1973年各地就先後育成一批保持係和恢複係,實現了三係配套,為雜交水稻用於生產創造了條件。1974年開始試種,逐年擴大種植麵積,到1980年已達到8000多萬畝。這個研究項目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的組織下,參加協作的單位有100多個,遍及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參加工作的科技人員數以千計。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社會主義大協作,才贏得了科研工作的高速度,贏得了推廣成果的高速度,贏得了農業科技工作為農業生產服務的高速度。這項重大發明的成功,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表現了農業科技人員良好的學風和高尚的品德,顯示了團結協作的偉大力量。今天的大會是建國以來第一次授予特等發明獎的大會。我國第一項特等發明獎授予農業方麵的發明,這說明我國農業科學技術有雄厚的基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說明農業科學技術大有可為。”
袁隆平在授獎大會上表示,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把榮譽當作動力,去攀登新的高峰。他說,雜交水稻雖然已成功地應用於生產,但它還有缺點,還有很大潛力,需要繼續努力去改進和完善,特別是在選育強優勢的早稻、多抗性的晚稻、發掘更好的不育細胞質源,提高製種產量和基礎理論研究方麵要下更多的功夫,爭取早出成果,發揮更大的增產作用。
農業部部長林乎加,著名科學家周培源、金善寶、錢學森,國家科委副主任童大林、趙東宛、楊浚,國家農委副主任李瑞山、杜潤生、張秀山、何康等,也參加了授獎大會。
6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醒目標題和照片,報道了這一消息,同時發表了《爭當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勇士》的社論。全國各地報刊也紛紛轉載了《人民日報》這一重要消息。
2-4由中國走向世界
1982年秋天,在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當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莊重地將袁老師引向主席台的時候,投影機在屏幕上打出了袁老師的巨幅頭像和一行英文字幕:
“Yuan Longping:Father of Hybrid Rice”
中文的意思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頓時,會場上歡聲雷動,來自世界各國不同膚色的專家學者一齊起立,向袁老師鼓掌致意。斯瓦米納森博士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是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從此,“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與雜交水稻,遠涉重洋,由中國逐步走向世界。
隨著中美關係大門的打開,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有關信息很快傳到了科學技術最發達的美國。
1979年5月,美國著名的圓環種子公司總經理威爾其訪華時,我國農業部種子公司送給他1.5公斤雜交稻種,共3個組合,每個組合0.5公斤。威爾其帶回去小區試種,表現了明顯的優勢:與美國當地的水稻良種比較,增產33%~93%。
1979年12月,威爾其對雜交稻表現了濃厚的興趣,再次來華,經過談判,與我國種子公司簽訂了在種子技術方麵進行交流和合作的原則協議。
1980年1月,威爾其第三次來華,雙方正式簽訂了合同。合同規定:中方將雜交製種技術傳授給美方,在美國製種。製出的種子在美國、巴西、埃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6國銷售。圓環種子公司每年從製種總收入中提取6%付給中國作為報酬,合同期20年。這是一項對於兩國和兩國農業科學技術都很有意義的合同,也是中國農業第一個對外技術轉讓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