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綠色神話震寰宇(3 / 3)

根據合同,中國的袁隆平、陳一吾(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杜慎餘(湖南省慈利縣良種場場長)3人應邀到美國進行技術指導。

1980年5月9日上午7時半,袁隆平一行3人,從北京起飛,曆時10多個小時,到達美國西部重鎮洛杉磯。迎候在機場的威爾其和美國專家,陪同行車5個多小時,到達美國西部的埃爾森特羅。第二天驅車到製種基地——國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農業試驗站。

袁隆平等3人應邀赴美的主要任務是傳授雜交稻製種的技術。他們到美國不久,就應加州大學農學院的邀請,與教授、研究生們舉行了座談,並回答了他們提出的問題。後來又應邀參加了全美水稻技術會議。美國許多農業科技人員,對中國的雜交水稻從開始研究到三係配套,隻用了9年時間,表示敬佩。西方石油公司(圓環種子公司的母公司)董事長漢默博士召開股東大會,也請袁隆平出席,並把他安排在會議的首席座。當袁隆平要離開美國時,美國許多農業科技人員,紛紛到袁隆平住地與他握手告別。意大利的5名水稻專家專程趕來美國,在加州和袁隆平進行座談,並再三邀請袁隆平到意大利進行技術指導。

美國當地報紙、雜誌和電視台也專題報道了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就和袁隆平等人到美國傳授製種技術的消息。

一次,袁隆平身著中山裝,在舊金山唐人街,與當地《華僑日報》一記者相遇,開始,記者認為他是來美國學習先進技術的,當得知袁隆平是來美國傳授雜交稻製種技術時,記者大為驚訝,立即跟蹤采訪,並邀請袁隆平到舊金山華僑商會座談。後來該會副會長又非常客氣地接袁隆平到家裏作客。第二天,《華僑日報》刊登了“中國水稻專家來美傳授技術”的大字標題新聞。舊金山電視台也競相報道,消息也很快傳開。

中國雜交水稻在美國經過兩年試種,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為了更好的推廣雜交水稻,美國西方石油公司於1981年7月,特來我國拍攝一部以中國雜交水稻為中心內容,題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花園裏——中國雜交水稻的故事》的彩色紀錄片。當來湖南省安江農校拍攝袁隆平選育雜交稻過程時,袁隆平既當“演員”,又當翻譯,給攝製組留下深刻印象。影片解說詞高度讚譽雜交水稻這一科研成果“解決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吃飯問題”。

攝影組組長勞克先生說:“這個影片拿到西方去放映,將人震動西方世界,將會吸引更多的人們了解中國。”錄音工程師說:“中美建交填補了曆史的鴻溝,兩國的合作前景是美好的。”

該影片除了在美國放映外,1983年7月,日本電視台也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播放。

雜交水稻的出現,在世界上引起了震驚如此之大,日本的《神奇的水稻的威脅》一書中稱:“雜交稻這一海外傳奇給日本帶來了風暴”,以致有人把雜交水稻比之為東方文明古國的中國繼指南針、火藥、紙張、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

美國在接受中國雜交水稻專利轉讓後,麵臨著許多技術上的難題。袁隆平曾先後5次應邀赴美國傳授技術。同時,還先後派他的助手尹華奇、李必湖、周坤爐等赴美國傳授雜交育種和製種技術,經過連續3年的努力,解決了早熟、高產、優質米和機械化製種等難題,受到了美國圓環種子公司總裁約翰遜先生的讚揚。

現在,美國圓環種子公司還與日本三井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麵向全球的雜交稻跨國公司,做好了推廣雜交稻的組織準備和商業準備。

近年來,不少美國教授、學者著書讚譽袁隆平和雜交水稻。美國普都大學教授湯·巴來伯格著的1988年出版的《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一書中,專門寫了“袁隆產和雜交水稻”,作為該書的第十六章。這一章開頭寫道:“在中國有記載的曆史上,饑餓是一個主要問題。中國擁有世界上1/4的人口,盡管執行嚴格的計劃生育,但每年仍以1.3%的速率在增長,人平可耕地僅僅1/4英畝,而美國是中國的8倍。任何研究關於如何使世界走向豐衣足食的課題,務必考慮中國。”

“1980年美國福特基金會收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邀請,派遣一組人到中國研究農村經濟。代表團由5人組成,負責在農村進行有關調查,他們驚訝地發現了中國人已經學會生產雜交水稻。這是一項科學成就,這項成就使有威望的菲律賓國際水稻所、印度水稻研究中心、台灣農業研究所以及每個自由世界致力於這方麵的學者們感到困惑。在中國,雜交水稻比常規品種增產20%,這種巨大的增產潛力,解決了中國10億人口的吃飯問題。

這一奇跡是怎樣出現的呢?尤其是在與西方隔離的這段時期內出現的,而西方被認為是農業科學的源頭,這是一個增強和平戰勝動亂的故事,也是對那些認為中央集權的國家必然要窒息創造性的人一個教訓。這一奇跡同時表明了亞洲國家科學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也說明了農業科學的實用性及機會的不可預測以及獻身者的成就。”

美國這位教授對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讚賞,文章中寫道:

“袁隆平贏得了中國可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使人口增長率下降了。他在農業科學上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他領導著人們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同時也給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價值的課,這就是怎樣在農業科學事業上去創造功績。他把西方國家拋到了後麵,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了水稻雜種優勢的偉大科學家。”

為適應全球雜交水稻熱的新形勢,近10多年來,在中國長沙舉辦了多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與多次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有力地促進了全球雜交水稻事業的發展。

1980年9月與1981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農科院主辦了兩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袁隆平作為主講教師給來自10多個國家的專家講授了雜交水稻方麵的主要課程,拉開了國際培訓的序幕。

1986年10月在長沙召開的首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影響深遠。這次國際學術討論會是由國際水稻研究所與湖南省科協、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與會人員多數為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其中來自美國、日本、菲律賓、比利時、巴西、埃及、印尼、伊朗、意大利、印度、墨西哥、斯裏蘭卡、英國、泰國、馬來西亞、孟加拉、荷蘭、加納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70多人,來自中國24個省、區的專家、教授140多人。

會上,袁隆平教授作了題為《雜交水稻研究與發展現狀》的學術報告,並提出了今後雜交水稻發展的戰略設想:即通過“三係法”過渡到“兩係法”,再向“一係法”發展;從利用品種間雜種優勢,發展到利用亞種間雜種優勢,進而利用種間、屬間遠緣雜種優勢。同時指出:要想達到這些戰略目標,必須將新的育種材料與新的育種方法相結合,才會出現新的突破。他的這一戰略設想,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讚同,並寫進了會議文件。

會上,還有斯瓦米納森博士等15位中外專家作了學術報告。國際水稻研究所向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贈送了紀念匾。匾上用中、英兩種文字刻寫著: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國際水稻研究所榮幸地祝賀第一次國際雜交水稻學術會議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召開。在富有曆史意義的地方召開這一學術會議分外合適。這裏,通過袁隆平教授和其他中國科學家卓越的研究以及有關人員獻身的勞動,使雜交稻應用於生產成為現實。我們祈望,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功地發展成為雜交水稻研究和培訓的國際著名中心。

所長:姆·斯·斯瓦米納森

1986年10月8日賀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在有蛟龍。”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風趣地對記者說,“長沙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很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湖南農業科學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這裏。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以前沒有人認為它會有雜交優勢,是中國把這項研究抓了起來,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貢獻。國際上認為,水稻高稈變矮稈是第一次綠色革命;雜交水稻是第二次綠色革命。”“你們的成功在於把科研和生產聯係在一起。‘野敗’的發現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重要轉折;製種研究為大麵積生產打開了道路。我們這次是來認真學習的。希望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能逐步成為世界水稻的研究中心。”“袁隆平先生多次來國際水稻研究所指導工作,我們非常感謝他的幫助”。

會議期間,湖南省省長熊清泉宴請中外專家,菲律賓原農業部副部長、菲律賓大學副校長、國際水稻研究所中國聯絡員烏馬裏博士在宴會上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真誠感謝湖南省與長沙市政府和人民對這次大會的支持。他說,“中國有句古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但對水稻研究工作者來說,應是‘上有天堂,下有長沙’。因為,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就在長沙,這裏是各國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麥加’聖地。如果你沒有見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麼,你的科研旅途才剛剛起步。在這次會議上,各國科學家學到了很多的經驗和知識,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應該感謝中國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