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野敗”奉獻給全國協作攻關
“野敗”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與馮克珊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三亞發現的,也是袁隆平認真總結6年來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的實踐經驗,在尋找新的育種材料的過程中,果斷地跳出栽培稻材料研究的小圈子,向遠緣的野生稻尋找新的育種材料這一新的思想指導下出現的奇跡!正如袁隆平談到發現“野敗”的曆史功績時所論述的:
“有人講李必湖等人發現‘野敗’是靠運氣。這裏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必然性往往高於偶然性之中。一、李必湖等人是有心人,是專門來尋找野生稻的;二、他們有這方麵的專業知識。‘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當時全國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性時間比較長的,隻有李必湖、尹華奇和我。所以寶貴的材料,隻要觸到我們手裏,就能一眼識破。別人即使身在寶山,也不見得識寶。這就是李必湖等人發現‘野敗’的必然性。”
1972年,袁隆平在“利用野敗選育水稻不育係的進展”的論文中寫道:
“用以前的材料與方法,采用篩選法和人工製造法,是很難獲得保持係的,至少我們感到前景渺茫。唯野敗表現與其他不育材料不同,真是異軍突起,別開生麵,給試驗帶來了很大起色!”
袁隆平這兩段精辟論述,是對發現“野敗”這一重大事件,最公正、最有權威的肯定,是極其正確的。
“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敗”的發現,為雜交稻“三係”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突破了多年來停滯不前的徘徊局麵,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希望。
把科研成果當作全社會所有的袁隆平,及時地毫無保留地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報告了安江農校科研小組的最新發現,又慷慨無私地把珍貴的“野敗”材料奉獻出來,分送給全國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關:
江西萍鄉農科所的同誌來到了海南島;
廣西農科院的同誌來到了海南島;
福建農科院的同誌來到了海南島;
……
到1971年春季,“野敗”在海南拔節抽穗的時候,已經先後有湖南、廣東、廣西、江西、湖北、福建、新疆等十三個省、市、自治區的十八個單位的五十多名農業科學工作者,趕到袁隆平他們居住的南紅農場附近,一道來參加試驗。
白天,袁隆平在試驗田裏手把手地教大家做水稻雜交的技術操作;晚上,還擠出時間給大家講選育雜交水稻的理論課,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知識奉獻給大家。
3月下旬,“野敗”在海南抽穗了。袁隆平師生三人用6044、廣矮3784、京引66、米特、新374、意大利B等二十多個品種與之雜交,獲得了二百多粒雜交第一代種子。
湖南賀家山原種場的周坤爐以及來這裏跟班學習的江西贛州農科所的伍仁山、江西萍鄉農科所的顏龍安、文友生等,也利用野敗做了雜交,並獲得了種子。
廣西農學院的張先程,向袁隆平要一斤不 育種子,袁隆平卻慷慨地給了兩斤。
福建農科院的同誌在雜交研究中碰到了困難,袁隆平心急如焚,把自己僅有的一蔸“野敗”第二代不育株,從田裏挖出一半,用塑料袋包好,親自送到科研組住地。
在很短的時間內,來自全國幾十個科研單位的逾百名科研人員,使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個回交轉育。
袁隆平、周坤爐等育出了“二九南一號”、“V20”不育係和保持係;
江西萍鄉市農科所顏龍安等育出了“珍汕97”不育係和保持係;
福建的楊聚寶等育出了“威41”不育係和保持係。
袁隆平1971年春無償奉獻出來的珍貴“野敗”材料,已經成為全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共同戰鬥的連心紐帶,大大加快了雜交水稻的研究進程。經過一年多的協作攻關,到1972年就已選育出了一批不育係和保持係,大大加快了雜交水稻“三係”配套的進程。
6-2用自己獎金設立“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
1987年11月3日,在法國巴黎,袁隆平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6~1987年度科學獎。
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部門四個獎中的最高獎,也是中國專家首次獲得等級最高的世界性嘉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姆博先生在頒獎會上稱讚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繼七十年代國際培育半矮杆水稻之後的“第二次綠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