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金奠定帝國根基
建立起大秦帝國的秦始皇已經在驪山陵中沉睡2000多年了。2000多年的時光讓中國從落後的鐵器時代發展到了如今的信息時代,從皇帝至尊的封建集權時代發展到了今天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時代,其間的風雲變幻、滄海桑田已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然而,2000多年來,人們一直受著驪山陵主人的困擾,直到今天,迷霧還未消散。有時造化就是這樣地捉弄人,為了探求大秦帝國崛起與滅亡的秘密,人們不得不追溯到秦始皇出生之前的久遠時光。
秦始皇的家族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地。秦襄公八年(前770),秦襄公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所以被封為諸侯,此時秦才成為被人承認的諸侯國。從秦宣公九年(前677)起,秦國在雍(今陝西櫟陽)建都近300年。
最初秦的領地位於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
秦孝公元年(前361),剛剛繼位的秦孝公不滿這種窩囊的現狀,他一心想讓秦國的旗幟遍插神州大地。然而此時的秦國,因為連年的征戰,再加上國內動蕩不安,國力日衰,原屬秦國的大片土地也被周圍諸侯國奪走。
認識到亡國之禍已迫在眉睫的秦孝公深感憂慮,他決心重振秦國雄風。
一麵對周邊苟延殘喘的小國發動戰爭、兼並土地,以轉嫁國內矛盾;一麵對百姓施行仁政,同時廣招天下賢才。一個不世出的奇才——商鞅就借著這股東風走上了曆史的舞台。
商鞅本是衛國人,複姓公孫,名鞅,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後因在秦國有功,被封為商君,所以後世一般稱他為商鞅。
商鞅生活的時代,正是我國由奴隸製社會向封建製社會急劇轉變的戰國中期,各國之間的兼並戰爭連年不斷、狼煙四起。新興的地主階級已經登上政治舞台,各種矛盾錯綜複雜。代表各個政治勢力的思想、學術流派都不甘寂寞,紛紛著書立說,四方遊說,百家爭鳴。商鞅就是在這種大動蕩、大變革的曆史潮流中脫穎而出的。
衛國雖然是個小國,經濟卻很發達。社會經濟的發達,必然使政治發生變革,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思想家、政治家也就隨之產生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李悝、吳起都出自衛國。由於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商鞅從小時候便萌生了幹一番大事業的念頭,尤其注重李悝、吳起等人主張的循名責實、以功論賞、以罪行罰的“刑名之學”,並在他的老師屍佼的指導下,係統地學習了被稱之為“法家”的學說,為他後來變法革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衛國太小,留不下商鞅這尊菩薩,他便效仿李悝、吳起,到魏國去謀求生路。但魏惠王此時剛剛打敗趙、韓聯軍,正是誌得意滿之時,根本不把年輕的商鞅放在眼裏。
這時的秦國正好在招賢納士,商鞅聽說後,立刻收拾好行李,趕奔秦都雍城。
秦孝公二年(前360),商鞅來到了秦國國都雍城。經過一番周折,商鞅三次麵見秦孝公,終於將自己的政治抱負推銷給了秦王。三天三夜的長談之後,秦孝公立即任命商鞅為左庶長(爵名),推行變法,並鄭重宣布:“寡人得鞅,如魚得水。今後一切事務都要聽左庶長之命。誰敢違抗,與違抗寡人旨意同罪!”
升任左庶長沒多久,商鞅就將第一部新法製定了出來,呈報給孝公。孝公二話不說,立即批準實行。商鞅擔心下麵的人不信任他,就先命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在城牆上貼了張告示,說:“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去的人,賞金50兩。”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50兩賞金?”更有人直截了當:“這大概是左庶長拿我們開涮呢吧!”
眾人都對這張告示嗤之以鼻,就是沒有一個相信告示中的話去扛木頭的。
正在議論紛紛的時候,有一個敢吃螃蟹的跑了出來,說:“我來試試。”他把木頭扛起來,一直扛到了北門。商鞅也沒有食言,立刻賞給扛木頭的人50兩黃澄澄的金子。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果然言必信,行必果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