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天朝奏響落日的挽歌(3)(1 / 3)

被淳於越不點名罵了一頓的左丞相李斯早就忍不住了,率先站起來發言:“五帝都各有各的製度和行事法則,夏、商、周也各有各的治國要領,並非代代相襲一成不變。這並不是一定有意和前代唱反調,而是因為時代環境變了,製度和治國法則就不能不跟著變。現在陛下乃是創萬世以來空前的偉業,要世世代代傳之無窮,豈是你們這些食古不化的儒生所能懂得?剛才淳博士說的是三代故事,那三代又能算得了什麼?指揮的兵力不過萬乘,控製的範圍不過千裏,怎麼能來和陛下比?”

李斯這番話算是捅了馬蜂窩,淳於越帶領著70位博士紛紛還擊,他們之中至少有20位發言,全都是引經據典,侃侃而論;李斯那邊也有黨羽助拳。

雙方你來我往,唾沫飛濺,最後變成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大戰,而且雙方的措辭都充滿了辛辣刺激。

好一場唇槍舌劍!秦始皇聽得津津有味,但始終不參與到其中去。

不知不覺已過夜半,雙方的辯論還沒有吵出結果。

這些儒生平日裏隻知道皓首窮經,著書立說,對說話沒什麼研究。大部分書呆子都是一根直腸子,·尤其是齊魯兩地來的博士,更是豪爽得可以,隻要他們認為是真理,不經過大腦的思考就脫口而出。他們本以為自己是在攻擊李斯等人訂立的政策和製度,卻不知句句都傷到秦始皇自認是超過三皇五帝的得意創舉。

越往後聽秦始皇越不耐煩,心裏一直在想:“朕花了這麼多經費養你們,給你們這樣尊貴的客卿地位,原來你們整天研究的就是如何反對朕的新構想,真是一群食古不化的愚儒!”

天色將明,始皇帝打了個嗬欠:“辯論到此為止,李丞相將這次議論寫作對策奏朕。”

意猶未盡的儒生們還想再說些什麼,但秦始皇已經離朝而去,也隻好揣著滿肚子的牢騷回去睡覺。他們沒有看見,轉身而去的李斯,在嘴角上露出了一絲冷笑!

沒過幾日,李斯擬好了一封對策上奏秦始皇,內容大致是:昔日諸侯相爭,各有其國,爭相招賢納士,所以養成了私人教學和遊學的風氣。現在天下已經統一,法令從一而出,民應當努力從事農工,士應該學習法令製度和各種刑法。但現在這些儒生所教出來的士人,不學習對當下有用的實際學問,整天隻知道鑽研古書,亂發議論,妖言惑眾,致使黎民百姓對陛下所創的法令製度起了疑心。其為害之大,不是任何罪行可以比擬的。同時,這些人隻要說到有新法令頒布,就用他們所學的那套舊經典—壤斥,不但個人在內心不服,而且出外就群聚非議,以批評陛下來成名,以唱反調為高明,嘩眾取寵,成群結黨來專門製造謠言誹謗政府。這種情形要是不迅速設法禁止,就會造成百姓不再信服政府任何行政措施的危機,必須要禁!

接下去李斯在對策上提出禁止的具體辦法:凡是非秦國曆史的所有史書全予以焚毀,不是掌管圖書的官方博士類人員,任何人不得私藏詩書及諸子百家的書,這項命令交由郡守、郡尉等地方官執行查禁,搜出的書簡全部加以焚毀。另外,凡是有兩人以上集合討論詩書的,論斬棄市,以古製來批評責難現今製度的滅族,官吏知情不報者同罪。接到焚書令30天內不執行的,無論官吏百姓,一律判勞役四年,謫配北邊築長城。實用學問的書簡,如醫藥、卜筮、園藝等例外,有人想學習政治、刑名法令之學,可由官方辦理的學校教授。

李斯在這封對策裏麵痛陳以古非今的錯誤,並報告天下各地都出現了這種亂象,尤其以齊魯兩地最為嚴重。

春秋時期,魯人孔丘孔老二創建了儒家學說,開始私人辦學,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三教九流,無所不有,使得儒家思想深入齊魯大地的各個階層,討論政治不再是士大夫和貴族的專利。再加上孔丘孫子子思的門人孟軻,早些年來遊說各國,大事宣揚“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以民為本的理念,深得民心,令齊魯百姓無不敬仰。

其次,齊魯大地因為齊國的鴕鳥政策而多年沒有在本土上發生戰爭,和平的環境使得民間富裕,百姓有閑暇和餘力來討論理念和政治,士大夫學術結社品頭論足,市井販夫走卒談論行政得失,批評官員私德。久而久之,討論國家大事在民間形成了風氣。再加上齊法寬鬆,曆代齊王和宰相都采用無為而治的政策。一旦將嚴酷的秦法加在頭上,執法官員莫不以苛察為名,借執行法令之便,勒索賄賂,討要好處,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群喂不飽的餓狼,讓百姓無不恨到心底,更覺得還是古製比今製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