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天朝奏響落日的挽歌(5)(2 / 3)

這下,擺在趙高麵前隻有兩條路,一是如要進入秦宮最高機構,必先引刀自宮;二是珍惜身體,繼續安享悠閑生活。為了報仇,趙高選擇了第一條路!

接下來的20年裏,趙高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對秦始皇表麵上的無限忠誠,坐上了宦官之首的位置。

這段曆史記載在清代趙翼所著的《陔餘叢考》卷四十一(《趙高誌在複仇》中:

高本趙諸公子,痛其國為秦所滅,誓欲報仇……卒至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則高以勾踐事吳之心,為張良報韓之舉,此又世論所及者也。

此外,趙高與蒙恬、蒙毅兄弟有宿怨。據說,趙高曾犯大罪,蒙毅按律定罪,判其死刑,後因秦始皇過問方得赦免。當時,蒙恬威震匈奴,蒙毅位至上卿,一為武將任外事,一為文臣主內謀,不僅深得秦始皇信任,還為公子扶蘇所倚重。一旦扶蘇即位,蒙氏兄弟的地位必將更加鞏固。因此,趙高對蒙氏兄弟既恨又怕,如要擺脫來自蒙氏兄弟的威脅,必須設法阻止扶蘇即位。這樣,趙高惟有投靠秦始皇最寵愛的第十八子胡亥,因為胡亥是除扶蘇外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人。以胡亥來對抗扶蘇,這是趙高蓄謀已久的。為了自身的利益,他時刻都在尋機除掉扶蘇和蒙氏兄弟。

始皇在沙丘養病,給趙高提供了一個謀殺的機會。秦始皇病重後的詔書已經擺明了是想要扶蘇繼位。趙高明白,此事有關自己的生死榮辱,須當機立斷。當時秦始皇身邊僅丞相李斯在側,而李斯私心重,容易控製,其他侍從均是趙高安插的同黨。還有,以趙高當時的處境看,也隻能出此一招,別無選擇。

秦始皇這次出巡,上卿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為皇帝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還禱山川”。這可能是趙高的計謀。因蒙恬當時正領兵30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蘇的耳目;加之趙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後因秦始皇赦免,趙高才恢複官爵,趙高對蒙毅恨之入骨,發誓要滅掉蒙氏一族。

趙高遣走蒙毅,也為自己後來計謀的實施清掉了一個絆腳石。

秦始皇口授詔書給扶蘇時,趙高參與其事。詔書封好後,趙高卻扣壓未發,欲找機會說服胡亥和李斯,矯詔殺扶蘇。但詔書不能扣壓太久,萬一始皇病情有起色,得知詔書未發,趙高就獲死罪。萬一秦始皇彌留不死,李斯又未被說服,反而向秦始皇告發,趙高也要被殺頭。所以,隻有在勸說李斯之前殺了始皇,才能萬無一失。始皇一死,就不怕李斯不就範,也不會有人追問詔書的事了。可見,趙高在扣壓詔書的一刻起,就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秦始皇之死,疑雲重重,連司馬遷也不能輕下定論。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司馬遷借趙高之口說道:“沙丘之謀,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

然而秦始皇真的是死於趙高之手嗎?從情理上分析,趙高弑君的可能性與必然性都存在,而秦始皇是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更大。

曆史上的秦始皇並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身強力壯,從史籍中對他相貌的記載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蜂準”、“摯鳥膺”、“豺聲”,這就是說秦始皇長著馬鞍形的鼻梁、雞胸脯、還有嚴重的氣管炎,這些都是在當時來說足以致命的疾病,所以體質較弱。他在生活上荒淫無度,為人又剛慎自用,事無巨細都要親自裁決;每日批閱文書120公斤,工作極度勞累;加上出巡中七月高溫,以上諸因素並發,促使他在途中生病,導致暴死。

至於荊軻刺秦時,秦始皇表現不俗,也可以給予合理的解釋。當時的他年僅34歲,正是春秋鼎盛之時,再加上人在危急之中,往往會激發出身體的潛能。就如同前些年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母親救子事件:當小孩在六層樓的窗口落下時,做母親的從100多米外衝到小孩將要摔到的地方,牢牢地接住了孩子,事後再重複這一動作,卻怎麼也做不到了。當時的秦始皇和這位母親的處境一樣,更何況還是為了自己的性命!

秦始皇沙丘駕崩時確實是年僅5l歲,按現在的平均壽命來說,51歲正是壯年時期,談老是會被人笑話的;但在那個醫療條件極其替下的時代,5l歲可以說是高齡了。據統計,當時的人們平均壽命隻有40來歲(自然死亡)而已。另外,中國曆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分別是:秦朝帝王36.5歲;漢朝帝王37.1歲;晉朝、南朝(宋、齊、梁、陳)帝王37歲;隋唐五代帝王47.7歲;宋元帝王46.5歲;明清帝王46.5歲;換句話說,我國自秦朝到清朝的帝王平均壽命隻有39歲!而秦始皇51歲崩逝,已經高出這個平均值了。綜以上因素來看,秦始皇自然死亡之說也是在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