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千年秦陵的千年迷(4)(1 / 3)

司馬遷在“上具天文”之後又緊跟了一句“下具地理”,並說“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在《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這說明地宮的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與上方的日月星辰遙相輝映。在這座有著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國”裏,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裏的一切。然而,史籍的記載是否真實,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2000多年來始終是一個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地質學專家先後兩次來始皇陵采樣。經過反複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

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人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意思是說以水銀象征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但,秦始皇的用意僅僅如此嗎?這個中華第一帝王留給了我們太多的謎,以至於我們不敢輕易相信他每一個舉動的表麵意義。與其他事件一十t,地宮中的水銀也向我們講述了秦始皇和他的大秦帝國的另一個秘密。

地宮水銀的幕後交易

《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引發了2000多年的爭議,在20世紀末,隨著美國國家考古隊的介入,這個謎團終被破解。考古專家在地宮表麵檢測出大片強汞區域,結論是:地宮裏隱藏著大量水銀。而且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水銀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國的疆域版圖!

2003年,中國考古隊再次對秦始皇陵進行勘查。經過周密的分析,專家們得出結論,地宮中裏的水銀正如司馬遷描繪的那樣:以百川、江河、大海為藍本,構成了大秦帝國的疆域版圖。

這幅版圖的存在真的像酈道元所說的那樣,隻是為了和穹頂上的日月星辰所對應嗎?如果真是那樣的話,秦始皇為什麼不使用其他物質而偏偏選擇水銀呢?要知道,水銀即使在今天也是稀有的液體金屬,並且含有劇毒,製作流程十分危險,因此在當時的價格甚至超過了黃金。

如果秦始皇真要想營造出那種恢弘的氣象,大可以使用黃金白銀或其他金屬,雖說它們不是液態,但即使是水銀,也無法在沒有源頭與出口的人工河道中流動。所以僅僅這樣解釋用水銀來繪製版圖的動機並不全麵。

眾所周知,水銀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因此古人常將水銀放入死者墓中,以求死者屍體不會腐爛。秦始皇在陵墓中使用水銀,更有保屍的意圖;另外,水銀含有劇毒,由於蒸發而產生的硫化汞氣體更是能在很短時間內置人於死地,所以又有防止盜墓賊入侵的作用。春秋戰國的貴族墓塚以“水銀為池”並不鮮見。但是,在地宮裏用水銀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卻是始皇陵所獨有。

秦朝疆域遼闊,以水銀來構建一幅可以與日月星辰相輝映的版圖,其用量必然十分巨大。據保守估計,秦始皇的地宮中,至少有100噸水銀!

上百噸水銀,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個令人瞠目的數字!

水銀是珍稀的液態金屬,上百噸的水銀從哪裏來?誰向秦陵地宮供應了這麼多水銀?答案在史料的角落裏。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到,秦代的巴郡(今四川)有個名叫“清”寡婦,數代壟斷丹砂開采的生意,秦始皇曾為她修築了一座豪華的紀念碑——一懷清台,以表彰她的貞節。《史記》又說:“江南”出丹砂。以硫化汞為主要成分的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書寫、繪畫和化裝的顏料外,另一個主要用途是用於醫藥或提煉水銀。由於天然水銀非常稀少,當時水銀的主要獲取渠道,就是用丹砂提煉。

(《漢書·食貨誌》也說,巴寡婦清,其家族數代壟斷丹砂經營,成為巨富。

秦始皇將其奉為上賓,並為她修建“懷清台”,表彰她為“貞婦”。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則說:巴寡婦清坐擁丹砂礦,做成天下第一的大生意。

但史書隻是記載巴郡的寡婦清經營丹砂水銀,並沒有提到她與始皇陵的關係,如何認定秦陵地宮的水銀來自巴郡或者巴清呢?

先秦古籍(《逸周書》中記載了西周時巴人向周成王“獻丹”的事實。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後,於第二年去世,其子成王召開諸侯大會。此時,生活在三峽地區的濮人(被巴國征服的土著部落)就曾向周王室進貢丹砂。《華陽國誌·巴誌》說,涪陵郡出茶葉、丹砂……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裏這樣解釋丹砂——丹砂,巴(巴郡)與南越(今廣東、廣西一帶)之紅色礦石。由此看來,上古時代丹砂的主產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兩地。魏晉時期的劉琳引述《續漢誌》對這這項記載作注釋:涪陵出丹砂,主要產於涪陵、丹興(今黔江境)二縣。魏晉時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