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千年秦陵的千年迷(4)(3 / 3)

表麵上看,在巴清與秦始皇之間架上橋梁的,是水銀和提煉水銀的丹砂。

但始皇陵要獲得水銀,並不需要通過對商人的極端恩寵來實現,這個辦法對國家大政方針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傑出並擁有無上權力的政治家,不太可能輕易犯這樣的錯誤。

因此,巴寡婦必定有著不尋常的身份,她與秦始皇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當時,丹砂與水銀的代名詞,是“不死之藥”。而丹砂的主要產地恰在川東南一帶,峽江的巫山又是上古神話中的神山——靈山,那裏是中國巫文化的發祥地,是“靈山十巫”的飛升處,也是“不死之藥”的主要產地。而巴清,正在這裏經營著當時全國最大的丹砂生意!也許,巴清就是一個繼承了峽江巫術的智者。

《山海經·大荒西經》關於“靈山”和“十巫”的記載,有助於人們了解作為宗教概念的巫山:“有靈山,巫成、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所在。”

《山海經·海內西經》則記載了關於靈山六巫用“不死之藥”救治契窳之屍的傳說,而且說明這“六巫”的位置就在“開明之東”,即古蜀國開明氏(鱉靈)的東麵。在先秦神話中,正是“死而複生”的鱉靈西遷到川西平原開創了都江堰。那時,距離後來的巴寡婦不過400餘年。因此,西晉的郭璞認為,“天帝神仙藥”和“不死之藥”其實就是丹砂。

另外,三峽地區以“丹”命名的地方很多,至今仍有丹山、丹穴、丹陽、丹水等七處。古籍中的巫山,應該是指大寧河沿岸諸山和大巴山南麓的巫溪、巫山等範圍以內的“大巫山”,而這一帶的礦藏資源正是丹砂。

古人認為,紅色能通神升天,所以往往死後在墓中撒入紅色的丹砂,這早已被考古發現證實。丹砂的特性不同於草木,用火燒能轉變成水銀,水銀摻入丹砂,又能還原為丹砂。這種神秘轉化生生不息的特性,致使古人以為丹砂能製成長生不老的仙藥。事實上,被譽為遠古智者的巴人巫師,很早就了解丹砂這種特性,開始了漫長而神秘的丹術之路,並以此擁有了峽江流域無可爭議的通神力量。而巴清,正生活在這裏!

《山海經》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重要信息。比如,巫山是十巫活動的中心,巫山是巫師上天通神的“天梯”;巫山出產“帝藥”等等。在上古神話中,巫山更是脫離了商朝勢力控製範圍的神秘之地。被成湯斬首的“夏耕之屍”之所以逃入巫山,其目的隻有兩個:一是能得到巫人的庇護;二是這裏有通神的巫師可用不死之藥醫治他的“無首”之傷。從巴清的所在地和從事的“丹砂”行業看,巴清很有可能是遠古巫師的傳人,而更關鍵的是,巴清的家族,數代控製著豐富的丹砂資源!

什麼人可以成為峽江地區能夠成為最有影響力、最權威、最靈驗的巫師?答案隻能是:擁有最多“不死之藥”的人。

而巴清正是這樣一個人。她的家族數代控製丹砂產業,她很可能就是一個著名的巴巫家族的傳人!而且,她應當是峽江地區巫師群體中最具權威的巫師!對秦始皇來說,巴清,正是第二個巫山神女!

終秦始皇一生,都對神仙方術抱著瘋狂的幻想,這也是秦漢時代幾乎所有帝王都沒有擺脫的夢想。他在就迷上了長生藥和“真人術”之後,為了達到修仙的目的,在煉丹方土盧生等人的鼓動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宮搬進成陽地宮,足不出戶地呆在裏麵,一麵批閱奏章,一麵“接引”神仙,不許外人打擾。而他以水銀為陵墓地宮的江河湖海,也很可能暗示著他到死都深信,丹砂水銀對幫助他死後繼續統治這個“萬世”江山有著神奇的魔力。

事實上,巴清在更早的戰國末期,就已經接管其家族經營的龐大丹砂水銀帝國了。而她掌握的神仙方術,也很可能在這個時候就進入了秦始皇的視野。

這個推論並非毫無根據。清人沈德潛的《古詩源》收錄了先秦至隋朝700餘首詩歌,其中有一首《巴謠歌》唱道:

神仙得者茅初成,

駕龍上升入太清,

時下玄洲戲赤城。

繼世而往在我盈,

帝若學之臘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