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時的中書令夏竦則在《女懷清台銘》裏批評巴清:“婦越閨戶,預外事,是非貞也;圖貨殖,忘盥饋,是非孝也;采丹石,棄織紅,是非功也;抗君禮,乖婦儀,是非德也。”又指責秦始皇表彰巴清是“婦非所表而表之,表貪競也;台非所築而築之,築禍亂也”。他已經進一步地懷疑表彰“貞婦”其實是欲蓋彌彰,他甚至推定,秦朝之所以迅速滅亡,也始於“懷清台”的修建!
秦始皇地宮中的水銀隱藏了太多的秘密,甚至要追溯到上古時期去探求根源。然而神秘的麵紗卻將真相蒙得嚴嚴實實,我們本以為,掀開了一角便可以窺見真相,沒想到裏麵還有更厚的一層。而眼下所作的推測,很有可能並非曆史的真相。秦始皇陵中那些未見天日的奇珍異寶,那些超出世人想像的豪華布置,不僅吸引著我們探求曆史真相的目光,更考驗著那些盜墓者的耐心與勇氣。
盜墓者的傳說
秦始皇陵地宮中的水銀除了具有保護屍體、祈求長生的作用,更為直接的用意當在於防止陵寢的被盜。盜墓現象在我國由來已久,曆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盜墓行為的累累遺跡。曆史上有記的被盜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距今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個玉印,上有十字,沒有一個人能夠認出上麵寫的到底是什麼。
唐人顏胄詩所謂“群盜多蚊虻”、“白骨下縱橫”、“田豎鞭骷髏,村童掃精靈”、“試讀碑上文,乃是昔時英”等等,便是盜墓現象的真實寫照。通過考古工作的實踐可以得知,大量古代墓葬都曾經遭到盜掘。這種現象就是我國古代厚葬習俗的附生物。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發掘時,考古專家們發現了密密麻麻的土色土質均與四周夯土顯著不同的247個盜洞,真切感受到曆代盜墓活動之驚心怵目。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盜洞最多的一座墓葬。盜掘的時間表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這座大墓發掘的最後階段,有十數個盜洞竟然一直打到槨室。
幹盜墓的人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官盜,像董卓以及民國時的孫殿英等。他們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布各地,人數眾多,集中在河南、陝西、湖南長沙周邊一帶。
專業盜者平常是兩個人合夥,多人團夥是少數,獨幹的更少,因為一個人顧不過來,需要一個人挖,另一個人放風和清土,以後一個進入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麵接取物品。兩個人合作,可以是朋友,可以是親屬,但父子合作的卻很少,因為一旦出了危險,家中就沒有男人了。在找合作夥伴的時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見財起意。
這些人長期以盜墓為職業,有很豐富的經驗,善於偽裝,並對防盜機關很有辦法。他們在確定目標後,如果小墓不會費多大功夫,用幾個晚上挖開,取出物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種地為名,在周圍種下玉米高梁等物,以青紗帳掩蓋其一個兩個月的盜掘活動,二是在墓邊搞個房子掩人耳目,然後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內,從外麵看是什麼也看不出來的,三是在古墓邊修建一座假墳,同時在暗中掘一條地道,通入墓內盜掘財物。
在我國,盜墓可以說是一種曆史悠久的“產業”,針對盜墓行動也發明了許多“專業‰陛的工具,其中最具代表者當屬“拐釘鑰匙”和“洛陽鏟”。
拐釘鑰匙的由來已經無從知曉,這種工具在我國已經失傳已久,直到1957年5月,我國考古舉家在開啟明代萬曆皇帝的定陵時,方讓拐釘鑰匙的仿製品浮出水麵。
找到定陵的地宮大門之後,如何進入這道堅固的石門成了當時的考古工作者的難題。石門是從裏麵被頂門石封住的,考古隊既要將石門打開,又不能損壞文物,就連頂門石也要完完整整地保存下來,當然不能像孫殿英盜東陵那樣用炸藥炸開。
此時,專家們想起了史籍上曾記載:當年為把吊死的崇禎帝和周皇後埋進此前已死的田貴妃的墓中,曾使用過一種叫“拐釘鑰匙”的工具。於是,新的“拐釘鑰匙”開始實驗。
一名有經驗的師傅將一根一米多長的鐵絲一端拴上繩子,又準備了五六根一米來長的竹板,然後將鐵絲彎成半圓,立著從石門縫兒送進去,再轉過來,套住頂門石腰部,再將鐵絲邊彎邊往裏送,等進入門內的鐵絲頭兒轉出來,再用鉗子將兩頭擰死,形成一個“拐釘”。
“拐釘”裝牢後,一名隊員拽住拴在鐵絲圈上的繩子,其他人將竹板從門縫裏伸進頂門石上端,邊頂邊推門,門縫越來越寬,直到可容一人側身鑽進,就派出一名隊員進入,抱住頂門石將其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