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千年秦陵的千年迷(5)(3 / 3)

一陣“嗡嗡”的聲響後,塵封了300多年的定陵地宮的秘密被考古隊員們推開。在又用“拐釘鑰匙”打開另一道石門後,萬曆帝後三人再次“重返人間”。

而洛陽鏟,則是現在考古工作者一直使用著的挖掘工具。傳說在洛陽山馬坡村,有一個從小就以盜墓為生的人。有一天,他到十幾裏外的一個縣去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人熟人正在搭棚子。他見這人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下一插,提上來時帶出不少士,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家夥比鐵鍁省事,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可以判斷地下不同地層的情況。於是找了張紙,貼著鏟畫出了一張原鏟圖樣,回家後找人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於是得到了推廣。

除此之外,盜墓者還各自有各自的專用工具,有專用連體服裝(行話叫作“老鼠衣”,上麵布滿各種“裝備”),而且有的發掘工具相當先進:例如有一種工具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簡直就是現代打隧道的掘進器的迷你版!

與國家有組織的保護性挖掘相比,盜墓者是極其隱蔽的。

國家發掘不存在“違法”,因此工作細致,甚至用刷子千活。方式上幾乎全都是“大揭頂”(地宮龐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術”問題。而盜墓者不然。因為曆朝曆代對盜墓行為都在法律上給予嚴懲,現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時間”概念很強、“隱蔽性”很強。實際上,並不是那些龐大的墓盜不開,而隻是受製於時間罷了!

而且,盜墓者一般看重輕便易攜而又價值昂貴的金屬器,對於大件的陶器有時會因無法從狹窄的盜洞中搬出而進行惡意毀壞。另外,他們對墓葬的方式等風俗、宗教文明毫不在意。這無疑是對我國古代物質文化遺存的嚴重損害!

人們不得不對秦始皇陵是否被盜而產生了深深地憂慮,而曆史上的記載,更讓人們對此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當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進行之際,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關東各地紛紛響應。由周文率領的一支浩浩蕩蕩的起義軍不久便打到戲水附近,距陵園不足10裏。這時數十萬修陵人員隻好遵命放棄未完成的陵園工程,跟著少府令章邯阻擊起義軍,搖搖欲墜的秦王朝在掐紮中維持了不足一年的時間便告覆滅。隨著秦王朝的覆滅,秦始皇陵的厄運也就降臨了。

最早光顧秦始皇陵園的是楚霸王項羽。關於項羽盜掘秦陵的情節和盜掘程度史書記載不盡相同,甚至前後出入較大。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羽掘始皇陵一事是極其嚴謹的。在他所有涉及陵園的記載中隻字未提項羽近代陵一事。隻是在劉邦與項羽在戰前對罵時,劉邦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塚”。此話出自項羽的對手劉邦之口,是否確有其事連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也無法斷言,隻好客觀地引用了劉邦的原話。

後來班固在《漢書》記載此事時也是比較慎重的:

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鹹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午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緊閉之禍,豈不哀哉?

班固這段話同樣也不是他本人的發明。這段話出自漢成帝的大臣劉向的上諫書中。當年漢成帝營造延陵,不久又改變計劃營造昌陵,“營起昌陵,數年不成,複還歸延陵,製度泰奢。”麵對成幾次改變陵址,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劉向勸諫成帝應當薄葬,反對厚葬。他在諫書中既列舉了薄葬典型又談到厚葬的惡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著重敘述的一個厚葬的例子。作為一篇論說文的諫書,作者的主觀動機及感情色彩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涉及的曆史事例未畢完全確切。即使如此作者對項羽盜掘始皇陵的記述也是有分寸的。項羽隻是“焚其宮室營宇,往者成見發掘數年之間,外項籍之為,內離牧之祝。”可見劉向的諫書中談到項羽焚燒地麵上的宮宇宮室,並沒有斷言項羽盜掘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