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吳少誠拒命,官軍不至蔡州城下三十餘年。故蔡人不為備。壬申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祐、李忠義钁其城為坎以先登,壯士從之。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眾。及裏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雞鳴雪止,愬入居元濟外宅。或告元濟曰:“官軍至矣!”元濟尚寢,笑曰:“俘囚為盜耳!曉當盡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濟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聽於廷,聞愬軍號令曰:“常侍傳語。”應者近萬人。元濟始懼,曰:“何等常侍,能至於此!”乃帥左右登牙城拒戰。
“譯文”
自從吳少誠抗拒朝廷以來,官軍不到蔡州城下已有三十多年,所以蔡州人也不作防範,壬申(十六日)四更天,李愬到達州城下,城裏沒有一個人發覺。李祐、李忠義用鐵鋤在城牆上鑿出許多可以容腳的小坑坑,搶先爬上去,壯士都跟上。守衛城門的士卒還在熟睡,統統被殺掉,隻留下敲打更的,叫他們照常敲著木梆打更。於是打開城門放大軍入城。到了裏城,也是這樣辦,城裏都沒有發覺。到雞叫時雪也止了,李愬進據吳元濟的外宅。有人向吳元濟報告說:“官軍到了!”吳元濟還沒起床,笑著說:“這是那些被俘虜的囚徒在作亂,等天亮後要統統殺掉。”又有人報告說:“州城已被攻陷了!”吳元濟說:“這一定是駐守洄曲的子弟們來向我要求發寒衣。”他起床,到院子裏聽外麵動靜,隻聽到李愬軍中號令說:“常侍傳下命令。”答應的有近萬人。吳元濟這才緊張起來,說:“是什麼常侍,能到這裏來!”於是率領左右登上牙城拒戰。
“原文”
時董重質擁精兵萬餘人據洄曲,愬曰:“元濟所望者,重質之救耳!”乃訪重質家,厚撫之,遣其子傳道持書諭重質,重質遂單騎詣愬降。
“譯文”
當時董重質擁有精兵一萬多駐紮在洄曲,李愬說:“吳元濟所期望的,是董重質這支救兵!”就探訪董重質家,好好地安撫他們,派他的兒子董傳道帶著書信曉諭董重質,董重質就一個人騎馬來見李想投降。
“原文”
愬遣李進誠攻牙城,毀其外門,得甲庫,取其器械。癸酉,複攻之。燒其南門,民爭負薪芻助之,城上矢如蝟毛,脯時,門壞,元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且告於裴度,是日,申、光二州及諸鎮兵二萬餘人相繼來降……
“譯文”
李愬派李進誠攻打牙城,把外門打毀,占領了甲庫,取得儲藏的器械。癸酉(十七日),再攻打,放火焚燒南門,居民搶著背負柴草來支援,射到城上的箭矢就像刺蝟毛那麼多,黃昏時,門燒壞,吳元濟在城上請罪,李進誠搭上梯子讓他下來。甲戌(十八日),李愬用檻車把吳元濟送往京師,並且向裴度報告。這天,申、光二州及其他鎮兵共二萬多人相繼前來投降……
“原文”
董重質之去洄曲軍也,李光顏馳入其壁,悉降其眾。庚辰,裴度遣馬總先入蔡州慰撫。辛巳,度建彰義軍節,將降卒萬餘人入城。李愬具鞬出迎,拜於路左,度將避之,愬曰:“蔡人頑悖,不識上下之分數十年矣,願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度乃受之。
“譯文”
董重質離開洄曲軍以後,李光顏就快速進入洄曲營壘,使駐軍全部歸降。庚辰(二十四日),裴度派馬總先進蔡州慰問安撫。辛已(二十五日),裴度建了彰義節度使的旌節,統率降卒一萬多人進入州城。李愬全副武裝出來迎接,在路邊下拜。裴度要退避謙讓,李愬說:“蔡州人凶頑狂悖,不識上下名分已有幾十年了,希望公借此做個樣子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朝廷的尊嚴。”裴度這才接受了。
“原文”
李愬還軍文城,諸將請曰:“始公敗於朗山而不憂,勝於吳房而不取,冒大風甚雪而不止,孤軍深入而不懼,然卒以成功,皆眾人所不諭也,敢問其故。”愬曰:“朗山不利,則賊輕我而不為備矣。取吳房,則其眾奔蔡,並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風雪陰晦,則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軍深入,則人皆致死,戰自倍矣。夫視遠者不顧近,慮大者不詳細,若矜小勝、恤小敗,先自撓矣,何暇立功乎!”眾皆服。
“譯文”
李愬率領軍隊回到文城柵,將領們向他請教道:“開始公敗於朗山而不憂慮,勝於吳房而不攻取,冒大風雪而不中止,孤軍深入而不畏懼,但終於成功,這都是大家所不能理解的,請問這究竟是什麼緣故?”李愬說:“在朗山失利,則賊軍輕視我而不作防範。攻取吳房,則賊眾逃進蔡州,全力固守,所以得把吳房留下使賊軍分散兵力。風雪陰晦,則烽火接不上,無從知道我軍到達。孤軍深入,則人人都拚死,戰鬥力自然就會倍增。要看得遠的人不會去看近處,考慮大處的人不會計較細微末節,如果小勝就驕傲,小敗就憂慮失措,把自己先擾亂了,怎談得上立功呢!”大家都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