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比亞為佛羅倫薩薩奧爾·聖·米歇爾教堂的一麵牆壁所作的陶瓷浮雕《聖母子》是這個家族著名的作品。浮雕采用“通多(tondo)”(一種圓形的浮雕和繪畫,流行於15世紀後半期的西歐)形式。浮雕麵上染有明快的釉彩,背景為淺藍色釉彩底色,底色上為綠、白兩色構成的百合花和白色的拱門淺浮雕,這樣的色彩搭配給人以清新愉悅之感。15世紀後半期意大利婦女膜拜的聖母像主要是羅比亞家族樣式的浮雕。
15世紀下半期,佛羅倫薩雕刻藝術的代表是波拉約洛。他最初學金工手藝,後來改學青銅雕刻。他熟諳人體解剖結構,喜歡表現各種各樣的人體動態。其代表作有雕刻小品《赫拉克勒斯和阿達依奧斯之戰》(1475)。這件青銅雕刻高不足18英寸,表現了兩位巨人——大地女神之子阿達依奧斯與英雄赫拉克勒斯之間的搏鬥。因為阿達依奧斯隻要立足於他的母親大地女神的身體上就會有別人無法戰勝的力量,所以赫拉克勒斯把他舉在空中,使他無法接觸大地,才能將他殺死。波拉約洛的這座雕像表現的是赫拉克勒斯戰勝阿達依奧斯的最後瞬間。赫拉克勒斯將阿達依奧斯奮力舉到空中,阿達依奧斯的身體拚命扭動掙紮,張嘴狂喊。波拉約洛選擇這一主題進行創作是為了研究人體在激烈運動時肌肉的扭曲變化,他曾用這一主題作過一些繪畫作品,而將它製作成圓雕卻是大膽之舉。這件雕刻中,運動的人體首次掙脫底座的約束而飛舞在空中。兩個人體緊湊地扭結在一起,表現了力與力間的激烈抗衡。而青銅上反射出的光影效果,使整個雕塑的緊張動態和流暢的場麵變化更加生動。此外,波拉約洛的代表作還有1493年為奧特卡羅的兩個教皇所雕製的墓碑。
委羅基奧是同波拉約洛並駕齊驅的雕刻家。他擅長金工雕刻、繪畫、青銅鑄造,同時對於人體解剖、動物解剖十分精通。他的工房是培養優秀美術家的搖籃,達·芬奇就是他的高足。1470年委羅基奧為美第奇別墅製作的青銅噴泉雕刻《持海豚的兒童》是其早期代表作。1476年左右,他創作了青銅雕像《大衛》(現藏意大利佛羅倫薩國家博物館)。委羅墓奧所作的這件大衛剛剛殺死歌利亞,割下他的頭顱,大衛一手提劍,一手叉腰,腳下是歌利亞的頭,大衛麵露勝利者驕傲的微笑,他的身姿優美,身體的結構明確,寫實性很強。這件雕刻也是委羅基奧的代表作之一。
委羅基奧晚年,於1481年受威尼斯委托創作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科萊奧尼騎馬像》。這件作品直至他1488年去世時還尚未最後完成,委羅基奧去世後,阿萊桑德羅·萊奧帕爾迪繼續了他的工作,到1496年完成這座雕像。這座騎馬像的底座是萊奧帕爾迪設計的。這座雕塑表現的是一位威尼斯雇傭軍隊長,樹立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委羅基奧的這件騎馬雕像比多納太羅的《加塔梅拉塔騎馬像》略大,並由靜態變為動態。科萊奧尼全身披甲,手中緊握元帥的節杖,雙足登住馬橙,昂首挺胸,身軀扭轉,並有一股向前的衝力。他麵容嚴峻、雙眉緊鎖。表現出一種蠻橫而殘忍的力量,胯下的戰馬左前腿離開地麵,以雄健的步伐躍向它前麵的空間,馬頭扭轉,加強了騎馬者身軀扭動的力量。委羅基奧的這件騎馬像足以同的多納太羅的《加塔梅拉塔騎馬像》相媲美。
文藝複興盛期雕刻藝術(16世紀上半葉)
15世紀中期開始,佛羅倫薩失去了其意大利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由教皇統治的中心羅馬取而代之。教皇為重新確立其在基督教世界中的統治地位,不惜花費大量資金重建羅馬,並吸引了大批藝術家到羅馬工作。
米開朗琪羅(1475-1564)是文藝複興盛期意大利最偉大的雕塑家。他13歲進入著名畫家吉蘭達約的工房學習繪畫技巧,不久又進入了著名的“美第奇花園”接受了藝術訓練,在雕刻家貝爾托爾的指導下學習雕刻。在那裏他接觸到美第奇家族收藏的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更重要的是他和出入美第奇家族的人文主義學者,詩人如安基洛·波裏齊亞諾等接觸頻繁,這對他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裏他創作了最初的兩件大理石浮雕作品《梯旁的聖母子》和《堪陀兒之戰》,這兩件作品雖然在技術上還不成熟,但已經體現出了米開朗琪羅特有的形體感覺,顯示出不凡的氣質。在他的雕塑中傾注了其滿腔的悲劇性激情。
在當時,意大利的雕塑家們所見的希臘雕刻多半是希臘化時期的雕刻作品。《眺望樓的阿波羅》於1490年在羅馬被發現,盡管它隻是一件摹製品,但它的精湛技巧仍然深深地吸引了米開朗琪羅及其同時代的雕塑家。希臘化時期雕刻的追求強烈感染力和戲劇性效果的風格深深影響了米開朗琪羅。1496年米開朗琪羅來到羅馬,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創作了著名雕刻作品有《巴庫斯》《哀悼基督》。此時他的雕塑創作開始進入成熟期。
《哀悼基督》(現藏意大利聖彼得大教堂)高174厘米。為大理石雕像。作於1498-1501年。這件雕刻表現了聖母悲哀地哀悼受難的基督。聖母恬靜、典雅、慈祥,她以壓抑著悲傷的目光望著仰頭安息在她膝上的兒子。這件雕刻的構圖呈金宇塔形,效果樸實穩定。米開朗琪羅在聖母的肩帶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佛羅倫薩人米開朗琪羅作”。
1501-1504年,米開朗琪羅為故鄉佛羅倫薩創作了《大衛》雕像,這件作品成了文藝複興時期英雄的象征,也是文藝複興藝術風格的總結。《大衛》的原材料是一塊被閑置了80年的6米高的加拉拉巨石。許多雕塑家曾想將它雕成巨像,但後來都放棄了。米開朗琪羅勇敢地擔當起了這項重任。用不到2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件巨作。在米開朗琪羅之前,多納太羅和委羅基奧都曾創作過同一主題的雕塑。他們都將大衛表現為少年的形象,都選擇了大衛戰勝巨人後休息的瞬間來進行表現,而米開朗琪羅對這一題材的構思設計不同於他的前輩。他將大衛塑造為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年輕的英雄。集中表現了他在激戰之前,目光投向地平線的遠方搜尋敵人。他的身體和麵部的肌肉雖然處於靜止狀態,卻有一種內在的緊張感和力量感。《大衛》是西方雕塑史上最傑出的男性裸體雕像之一。這件雕塑也使米開朗琪羅在29歲時便成為當時最偉大的雕塑家。
在創作《大衛》的同時,米開朗琪羅還為羅多爾·達姆教堂創作了《聖母子》、為佛羅倫薩大教堂完成了《聖馬可》等雕塑。
教皇朱諾二世死後,新教皇利奧十世讓米開朗琪羅為朱諾二世設計陵墓。這件工程耗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摩西》《被縛的奴隸》《垂死的奴隸》是米開朗琪羅為這座陵墓創作的三件傑出雕刻。他的傑作《摩西》高2.55米,是整個陵墓中最重要的雕像。聖經中記載。摩西是猶太人的領袖和民族英雄,他曾率領60萬猶太人為擺脫埃及法老的殘酷統治,尋求自由,從埃及出走,建立自己的國家。他還為猶太人製定了十條戒律,刻在石頭製成的“法版”上,這就是“摩西十誡”。米開朗琪羅將這位傳說中的古代英雄塑造成充滿智慧、具有不可動搖的意誌力、德高望重。體魄雄偉的英雄形象。米開朗琪羅所捕捉的瞬間是摩西看到他所教導的猶太人,違反他製定的戒律,依然沿用埃及人崇拜黃金的習慣而無比憤慨,正要從自己的座位上躍起,將手中的誡版往地下摔的一刹那。摩西的形象具有極強的震撼力。他是一個有力士般體格的老人,頭上長著高低不同的兩隻角——這是“神光”的標誌,胡須長得低垂到腰際,寬大的長袍裹住他健碩的身軀,粗壯的手臂裸露在外麵,骨節粗大,血管暴漲,他那青筋突出的雙手,緊緊地捋著長須,血液仿佛在他的身體裏快速地流淌。這位深謀遠慮、賞罰嚴明的老人,因為滿麵怒容顯得有些可怕的臉上卻蘊含著不可抑止的熱情和堅決果斷的意誌力。令人深深感到他超人的氣質和無窮的威力。
《被縛的奴隸》與《反抗的奴隸》(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為成對雕刻,均為大理石雕像。《被縛的奴隸》高229厘米。表現的是飽受折磨的青年奴隸奄奄一息,陷入沉睡。這件雕刻線條柔順,形象優美,刀法細膩。《反抗的奴隸》高215厘米。被縛的青年奴隸雙手被反綁,他的眼中充滿怒火,雙唇緊閉,拚命扭動身體,全力鼓起胸臂上的肌肉,力圖掙斷身上的繩索。為了表現充滿反抗精神的奴隸勇猛性格,米開朗琪羅采用了粗鑿的雕刻技法,並運用得恰到好處。
與朱諾二世陵墓同時進行的工程美第奇禮拜堂中,有美第奇家族中的四個人的集合式陵墓,中間有金宇塔形的墓碑。米開朗琪羅為羅倫佐和朱理安·美第奇陵墓製作了兩尊死者雕像和四尊寓意雕像。羅倫佐像下是《晨》《暮》,朱理安像下麵是《晝》《夜》,它們被組合成金字塔形,每個雕像既有獨立意義,又可合為完整的雕像群。
米開朗琪羅是一位真正的雕刻家。他總是親自到大理石場去選料,他的內心裏總是翻騰著各種偉大的形象,他感到他們似乎都沉睡在巨大的岩石當中,等待著他去把他們從岩石中解放出來。他塑造了一係列偉大的雕塑藝術形象,他創造的藝術被後人視為不可企及的高峰。
樣式主義雕塑
16世紀20年代,樣式主義雕塑在意大利產生並流行,這種風格持續到了16世紀末。
以米開朗琪羅為代表的文藝複興盛期的雕塑家們,自信他們已經解決了前人在表現自然時所遇到的一切難題,他們的作品已經超過了古希臘,羅馬時代最傑出雕塑的水平。於是使得新一代的藝術家試圖超越他們前輩的想法似乎變得難以實現。米並朗琪羅後期喜歡在作品中表現姿態複雜的裸體,一些青年藝術家竭力模仿他的手法,但他們並沒有理解到米開朗琪羅的精神,於是常常將他們所模仿的東西不恰當地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為了超越前人,這時的藝術家們還盡力推出一些奇思妙想,以使他們的作品不同凡響。人們將這一時期藝術傾向稱為樣式主義。
樣式主義雕塑同文藝複興盛期雕塑的不同還在於,它打破了以往僅從有限的視角範圍內觀賞雕塑,力求使雕塑顯得單純質樸,一目了然的欣賞習慣,轉而追求使觀眾能從四麵八方全視角觀賞雕塑,因而追求雕塑的外輪廓必須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看都顯得流暢。此外樣式主義雕塑也同樣式主義繪畫一樣喜歡誇張人體造型,如加長身軀和脖頸等。
貝維紐多·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1500-1571)是樣式主義雕塑的最重要代表。金銀首飾匠出身的切利尼。受到米開朗琪羅的影響開始製作大型雕塑,他曾為法國國王工作,為其設計製作了一些極為精美的工藝雕塑品,如著名的金鹽盒(1543,現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在這件雕刻中切利尼用一個男人象征大海,他手持一把三叉戟,控製著一條精致的船,船裏裝上足夠的鹽,在下麵是四隻海馬;而將大地塑造為一位女性,她優雅可人,在她身邊,是一座裝飾富麗的神廟用以盛放胡椒。他還創作過弧窗青銅浮雕裝飾《楓丹白露的狄安娜》(1543-1544)。這件雕塑明顯受到米開朗琪羅為美第奇小禮拜堂斜倚的陵墓雕像的影響。切利尼的雕塑對法國的楓丹白露美術流派風格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545年切利尼返回意大利,投入雕塑創作,其中高320厘米的青銅雕塑《珀修斯與梅杜薩》是他的代表作。這件雕塑塑造了一位內心充滿勝利的喜悅,姿態瀟灑而豪邁的裸體形象——珀修斯。他左手高舉被他砍下的惡魔梅杜薩的頭,右手持刀,左腿彎曲,重心落在強壯有力的右腿上,在他的腳下是梅杜薩的屍體,珀修斯全身肌肉輪廓清晰而健美,英俊的麵孔上餘怒未消。
晚年的切利尼受到宮廷的冷落,他專心寫作了《自傳》,這本書成為美術史上的重要文獻著作。
從青年時代就定居意大利的法國人讓·德·布洛涅被認為是米開朗琪羅之後意大利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他在意大利用的是喬凡尼·達·波洛尼亞(Giovannida Bologna,1529-1608)這個名字。波洛尼亞曾是米開朗琪羅的學生,他曾為美第奇家族和天主教會創作了一批裝飾華麗的噴泉雕塑和庭園裝飾雕塑。他的雕塑代表了從米開朗琪羅式雕塑向巴洛克樣式過渡的風格。
波洛尼亞的《薩平婦女被劫》取材於羅馬神話:羅馬人曾從其鄰邦薩平居民中搶走一些婦女作為自己的妻子。雕塑表現了3個人物,老人、青年和婦女,他們之間的構成關係頗為複雜。3個人體圍繞著一根無形的軸旋轉扭動。顯示出一種上升的運動感。這件群雕的構圖受到希臘化時期雕塑《拉奧孔》(群雕《拉奧孔》在16世紀初出土)的影響。這件雕塑打破了以往雕塑附屬於建築,隻能從固定的視點觀看的局限,它使觀者可以從任何角度觀看,隨著視點的變換,雕塑的外輪廓也不斷變化。這件雕塑被認為是希臘化時代以來,第一次出現的多視點雕塑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