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塑(3 / 3)

《墨丘利》(1564,現藏意大利佛羅倫薩國立博物館)青銅雕塑也是波洛尼亞的代表作之一。墨丘利也稱赫爾墨斯,他是奧林匹斯諸神和宙斯的使者。這件雕刻塑造的墨丘利是一個裸體少年,正在向前奔跑,他隻用一個腳趾尖接觸地麵——所謂地麵是從一個代表南風的麵具中噴出的一口氣,整個雕塑經過了精心的平衡,使墨丘利幾乎是破空疾飛起來,輕快優美。這件雕塑表現了一種不適合雕塑來表現的姿勢,但波洛尼亞經過了大膽想像和精心設計完成了這件奇妙的雕塑,取得了極為獨特的效果。

波洛尼亞的主要作品還有《天文學》《維納斯噴泉》等。《維納斯噴泉》(1572-1573)是一件高294.9厘米的大理石雕刻。

維納斯的頭部向右轉,麵孔的方向與身體的方向呈直角,她右手扶在胸前,右腳支撐著全身的重量,左腳放在台柱上。這件雕塑的人體造型風格具有典型的樣式主義的特點。

德國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塑

15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上半葉,德國雕刻由晚期哥特式風格逐漸過渡到文藝複興風格,並出現了一批傑出的雕刻家。

蒂爾曼·裏門施奈德(Tirman Riemenschneider,約1455-1531)是德國文藝複興時期成就最卓著的雕塑家,為德國留下了一批雕刻精品,他的風格仍然屬於晚期哥特式,但他在宗教題材的創作中注入了較多的世俗因素,塑造出許多寬厚溫和的人物形象,他為德國創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紀念碑風格的雕塑樣式。其重要作品有:維爾茨堡馬利亞教堂的《亞當與夏娃》(1491-1493)、魯道夫墓碑雕刻(1496-1499)、《馬利亞升天祭壇》(約1505-1510)等。

裏門施奈德的晚期作品《邁德布隆哀悼基督祭壇》是他最有代表性的傑作。這件雕刻高2.05米,寬1.66米,背景中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將構田分為兩部分,右邊的馬利亞握著兒子的手臂,悲痛地跪在基督的屍體旁;聖約翰用手輕撫馬利亞的肩膀,向她表示安慰;約翰的對麵是尼哥底母,他身穿著市民服裝,手捧油膏罐,這個形象的原型據猜測是裏門施奈德本人或他兒子:祭壇中間幾個主要人物周圍還有哀悼的人物群像。這件群雕的人物感情刻畫動人心弦,氣氛莊嚴肅穆,整個構圖宏偉單純,具有紀念碑的氣勢。這件雕刻也是裏門施奈德創作生涯最後的、永恒的紀念碑。

維特·施托斯(Veit Stop,1447或1448?-1533)是晚期哥特式風格向文藝複興風格過渡時期的傑出雕刻家。他生於紐倫堡,1477年到1496年長期在克拉考工作,對東歐的雕刻藝術產生過很大影響。他的重要作品有高浮雕《最後的晚餐》《基督被捕》(1499),木雕《天使的問候》1517-1518),這些作品至今保存在雕刻家故鄉的教堂中。1520年施托斯開始投入班貝克教堂的祭壇雕刻工作。《天使的問候》是一件彩繪木雕,表現的是基督教傳統題材受胎告知,雕刻高3.70米,其中聖母與天使均高2.20米,他們被由玫瑰花組成的花環所圍繞。在花環上還有五個圓形木雕畫麵,分別表現了耶鮮誕生、聖靈降臨等場麵。花環的中央雕刻了上帝的坐像,上帝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天使和圓形木雕畫麵,分別表現了馬利亞加冕和馬利亞之死的場麵。這件雕塑的造型新穎,並且沒有按照常規緊貼牆麵,而是高懸在教堂的大廳上空,為教堂增添了莊嚴神聖之感。

亞當·克拉夫特(Adam Krafft,約1455-1609)是15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初紐倫堡的優秀雕刻家。他創作的高浮雕《哀悼基督》(1490-1492)是一件占據了三麵牆壁的大型連續浮雕。展現了基督在各各他受難時的全景。雕刻表現了基督被從十字架上移下,安放在靈床上,聖母與眾人在哀悼基督,場麵壯闊,氣氛凝重。與《哀悼基督》不同,浮雕《掌秤師傅》(1497,現保存在紐倫堡曰耳曼民族博物館內),尺寸較小。但卻惟妙惟肖地刻畫了當時的商業和文化中心紐倫堡蓬勃的市井生活。浮雕中間是掌秤師傅。他右邊的商人將手伸入錢袋中準備付款。這件雕刻反映了克拉夫特的寫實傾向,體現了德國文藝複興時期新的藝術風格。

漢斯·維滕(約1485一?)是德國薩克森與下薩克森地區重要的雕刻家,主要作品是《鬱金香布道壇》(約1510)。布道壇是講道的場所,15世紀以來,在新教教堂中布道壇取得了與祭壇同樣重要的地位。維滕突破了傳統的布道壇的造型模式,將布道壇設計成為一朵鬱金香花,巨大的葉片拔地而起,中間部分類似聖餐杯的形狀,向外凸出的弧形間隙中雕刻著小天使;葉子與葉莖支撐著頂部的講台。講台為花萼的形狀,周圍雕刻著渦形裝飾花案和基督教早期神學家的形象。先知但以理坐在盤旋而上的樓梯下,他身體的上方有一個穿工作服的青年在向上攀登。這個布道壇的構思來自於舊約故事:一個礦工在理想的指引下,在樹上尋找礦石,後來他得到了天使的指點,找到了寶藏。維滕用布道壇象征故事中的樹,天使為向上攀登的礦工指出正確的道路。這件雕刻寓意了布道壇是傳播上帝真言的所在,能指引人們找到真正的寶藏。維滕的這件雕刻構思新奇,其中的人物造型又極為寫實,兩者在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菲舍爾家族是紐倫堡著名的鑄造世家。德國文藝複興時期許多的青銅雕刻都出自菲舍爾銅鑄作坊。老彼得·菲舍爾(Pefter Vischer1460-1529)是與丟勒同時代的雕刻家。他的兒子小彼得·菲舍爾(1487-1528)最初為父親做助手,後來自己在紐倫堡開辦了一間鑄造工作室,繼承並領導了銅鑄家族的事業,使其在德國保持領先地位。小彼得·菲舍爾有許多作品傳世,如馬格德斯堡大教堂恩斯特大主教墓雕刻和羅姆希爾德大教堂格拉夫·奧托·馮·亨內貝格四世墓雕刻。1513年,他應奧地利馬克西米安國王的邀請為哈布斯堡大陵墓雕刻了《西奧多裏克紀念碑》和《馬克西米利安紀念碑》。他的作品結合了德國中世紀藝術和意大利文藝複興藝術的因素,是德國文藝複興青銅雕刻藝術成就突出的作品。

法國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塑

法國雕塑藝術在11到14世紀之間基本上都屬於宗教藝術。14世紀以後,在意大利、尼德蘭和德國藝術的影響下,法國文藝複興藝術緩慢發展起來。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法國接連入侵意大利,並長期占據了意大利北部的大片土地,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意法之間的文化交流,將意大利文藝複興的藝術成果傳播到了法國。然而法國文藝複興藝術並沒有全盤接受意大利文藝複興的成果,而是在本國哥特式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繁榮起來,因而更多地帶有一些自然主義的色彩。16世紀宮廷藝術在法國藝術的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法蘭西斯一世(1515-1547)對意大利文化有著極大的熱情,他崇尚藝術,並設法吸引意大利及歐洲各地藝術家到法國宮廷為他效力。

中世紀法國雕刻通常是附屬於建築的,15、16世紀的法國雕塑仍然沒有脫離建築裝飾的範疇。它們附屬於建築,並力求同建築的線條融為一體。這一時期,由於王權的加強,世俗性建築獲得了很大發展。建築雕刻也由原來主要為宗教建築服務轉向裝飾世俗性建築。在這些裝飾性雕刻中,法國雕刻家表現出對於崇高的理想美的追求。

15世紀法國最著名的雕刻家是米舍爾·柯洛姆比(colombe,約1430-1512)。他早年從父學藝,成名後在穆蘭和圖爾工作。他的代表作品有:大理石浮雕《聖喬治戰龍》(7508-1509),《路易十二進入圖爾市獎牌》(1502-1503,青銅)及法蘭西斯和他的妻子陵墓雕刻(1502-1503,大理石)。其作品的特點是將強勁的力量感同高雅的風格完美地統一起來。在柯洛姆比早期的藝術中還帶有中世紀藝術的影子,但他的後期作品已經明顯體現出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古典藝術的影響,他基本上完成了從中世紀藝術向古典藝術的過渡。

16世紀在法蘭西斯一世的積極支持和讚助下,法國宮廷成為意大利文藝複興文化藝術成果的傳播中心。在楓丹白露皇帝城堡彙聚了各地的藝術家,形成了一個很有影響的流派,他們被稱為“楓丹白露派”。這個流派的雕刻家傾心於希臘羅馬的神話題材,他們製作的女神像柱、赫爾墨斯像柱等優雅端莊,同法國哥特式雕刻中流行的獅頭羊身怪物大異其趣。這個流派的藝術活動興盛一時,但他們的作品給法國藝壇帶來一定影響。但16世紀法國雕刻藝術真正重要的藝術家是米舍·科隆勃、讓·古戎和傑曼·皮隆,他們在繼承本國民族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法國的文藝複興雕刻。

米舍·科隆勃(1430-1512)開創了16世紀法國雕塑的新局麵。從他的作品《法蘭西斯二世夫妻陵墓雕像》(現藏南特大教堂)中可以看出他的前輩斯利特爾和楓丹白露派的影響力。在陵墓上仰臥著已故夫婦的雕像,他們的表情莊重肅穆。橫臥像的四角有四尊善女雕像,對於四位女性雕像的處理,科隆勃借鑒了意大利古代建築和墓石浮雕的手法,她們穿著當時的服裝,麵部和服飾充分寫實。從這些人物雕刻的身上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形成了新的人體形態的概念,這件作品也體現出了科隆勃雕刻技巧的精湛細膩。他的作品雖然沒有意大利雕刻的氣魄和雄風,但卻較為鮮明地體現出法國雕刻的獨特風貌。

古戎(Goujon,約1510-1564或1568?)是16世紀法國最傑出的雕刻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建築設計師。他生於巴黎,曾在裏昂工作。在巴黎他曾同著名的建築家埃爾·列斯科合作建造盧浮宮,並為這座著名建築作裝飾。他的作品精美典雅,充滿古典韻味,富於裝飾性,並散發著人文主義的光彩。他為盧浮宮所作的女像柱,體現出他對於古典美的追求。他塑造的女性形體極為完美,準確性達到無可挑剔的地步,女神身上的衣紋如行雲流水一般,隱現出女神優美典雅的身體。法國雕塑家完美地解決了衣飾表現的課題,人物身體上的服裝不但沒有妨礙他們對於人體美的讚頌。而且有助於豐富他們對於人體美的表現。

16世紀40年代古戎設計建成了“水神噴泉”(又稱“貞節噴泉”),這是一座由七個連環拱廊組成的遊廊,《山林水澤女神》(1547-549)是遊廊中的五塊裝飾浮雕之一,現在比較完整地保存在盧浮宮博物館。這件浮雕取材於希臘神話,古戎塑造了五個身形優美的山林水澤女神的形象,她們身上的衣服如輕紗般透明,手捧水罐,姿態迷人,瀟灑飄逸,極寓詩意。對於這件雕刻的構圖,古戎進行了精心的構思,五位女神的動態是一種運動的五種連續的變化,共同形成了一種統一的旋律,她們各自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組合起來又成為一件韻律優美的作品。這件作品的風格優雅清新,完全不同幹楓丹白露派的浮華和刻意求工。楓丹白露派雕刻家曾作白色裸女群像為愛塔布公爵夫人裝飾房間,但這些女性裸體給人的感覺是一種純粹感官和肉感的刺激,她們柔美的身體因為過分矯揉造作的姿態而令人產生不適之感。

傑曼·皮隆(約1535-1590)是繼古戎之後的傑出雕刻家。他生於石匠家庭。從師於佩爾·保達,早期受到了普裏馬蒂喬的影響,因而他的作品帶有樣式主義的色彩。他26歲時便因創作享利二世聖心碑雕塑聲名大震。兩年後他開始創作的《國王亨利二世和王後卡特琳娜·德·美第奇陵墓》雕刻(1563-1570)最為著名。這座陵墓由列斯科設計,皮隆完成了雕刻。陵墓的上方是國王夫婦的青銅跪像;中間為大理石雕刻的國王夫婦躺著的裸體像,這兩件裸體像沒有作任何理想化的處理,而是真實地塑造了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他們伸開四肢,身體向後仰著。這座雕刻表現了永恒、悲壯、虔誠的主題。青銅浮雕《下十字架》(1580-1585)是他的晚期作品,這件作品更加繁瑣,失去了早期的寧靜感,帶有強烈的悲劇性。皮隆的作品還有他為法蘭西斯一世陵墓所作的8個大理石人像、大理石群雕《三個繆斯》,青銅肖像《德·莫爾維葉主教胸像》、掌璽大臣彼拉格亡妻墓雕刻等。1572年他在皇家造幣場工作時,還製作了不少獎牌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