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18世紀雕塑(1 / 3)

意大利17、18世紀雕塑

17世紀的歐洲經曆了一場大規模的宗教改革運動,它極大地打擊了羅馬教廷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麵臨衰落的羅馬教會對藝術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他們同羅馬貴族一起成了藝術的保護人。教皇西克斯特五世將羅馬市政做了一次根本性的改造,建起了數量眾多的新教堂,許多地方還裝設了噴泉。西克斯特五世的計劃宏偉龐大,他召集了歐洲許多著名的建築家、雕塑家和畫家到羅馬。在這樣的形勢下,雕刻藝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巴洛克雕塑也隨之萌芽。

喬·洛·貝尼尼(G,L,Bernini,1598-1680)是為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的雕塑與建築作出特殊貢獻的藝術家。貝尼尼的雕塑吸收了許多繪畫的表現技巧,強調激情與動感,他善於在戲劇性的情節中表現人物的感情。追求富於激情、優美的造型姿態。他自詡在自己的藝術裏將“米開朗琪羅的造型風格和提香的繪畫風格結合為為”。他善於運用凸麵與凹麵上強烈交替的光線所造成的動感效果,並善於使用豪華的材料和道具,加上裝飾背景。增加雕塑的感染力。貝尼尼的創作中也有不少矛盾性的因素。在他精心創作的一些肖像雕刻中他注重細膩的心理刻畫,有著現實主義的創作傾向。他崇拜古典藝術的鮮明、宏偉和簡樸的形式。但在自己的作品中又極力追求受人讚賞情美。他的作品具有令人震驚的表現力,在形式加工上表現出高度的技巧。他善於將大膽生動的節奏同寫實的態度結合起來,確立了巴洛克風格的規範。可以這樣講,17世紀意大利的雕刻大師是貝尼尼,他的雕塑風格影響了整個意大利,而且波及歐洲各國。

貝尼尼一生都沒有間斷戲劇創作,他親自設計舞台布景,在創作複雜的設施方麵顯示了特殊的發明創造精神,保障了空前的戲劇性效果。

貝尼尼的父親是一位雕塑家,而貝尼尼是一位早熟的天才,他8歲時就塑了一個小孩頭像,17歲時為大主教薩道尼製作了胸像。1619年他創作了《大衛》(也有人認為是作於1623年)。貝尼尼塑造的大衛不是一位少年英雄,而是一個普通人,貝尼尼選擇了大衛拿起投石器擊向歌利亞的情景,他手中機弦上的石子即將射出,全身充滿了憤怒的力量。人們站在這件雕刻前不禁產生要避開大衛即將射出的石塊的感覺。這件雕刻顯示了貝尼尼對於表現人體旋風般的運動和狂暴的熱情有著極大的興趣。

運動——是巴洛克的靈魂。貝尼尼的雕塑總是處於激烈的運動之中。大理石在他的手中好像失去了重量。《普路同劫掠珀爾基福涅》(作於1621-1622)是貝尼尼的早期傑作。這件雕刻高243.8厘米,取材於希臘神話,描寫的是冥王搶劫一位少女作冥後的激烈鬥爭的情形。普路同粗暴地抱起珀爾基福涅,少女極力掙紮,淒楚地喊叫。群雕充滿恐怖、痛苦、悲哀的情緒。狂暴的劫掠和極力地掙紮形成強烈的對比,富有動人心弦的戲劇性。雕刻家的構思奔放不羈,兩個人物的動勢富於外張力,更加強了作品的動勢。

群雕《阿波羅和達芙娜》(1622-1625,現藏羅馬波爾蓋美術館)是貝尼尼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這件大理石雕刻高243厘米,表現的是羅馬神話中阿波羅向河神女兒達芙妮求愛的故事。阿波羅即將追上達芙妮一瞬間,驚恐的少女向她的父親求救,河神便將她變成了一棵月桂樹。貝尼尼運用戲劇化的手法,巧妙地將達芙娜瞬間化樹的悲抑情狀刻畫入微。這件雕刻吸引人之處在於貝尼尼運用他傑出的技巧,表現出達芙娜美麗的身體化為月桂樹的神奇景象。在雕塑的構圖中兩個人的手臂伸展成了一條斜線,構成奔跑的動勢,又同他們腳的動作協調統一起來。他們身體優美的曲線也通過身姿的動態充分表現出來。阿波羅和達芙娜的身體塑造得輕盈優美,細膩光滑。貝尼尼的這件作品完成後轟動了整個羅馬,人們稱讚這件作品既有古典主義的典雅,又充滿了巴洛克藝術的運動感和激情。

1623年新教皇烏爾班八世即位,這位教皇一即位就請貝尼尼為他建造陵墓,貝尼尼為建造這座陵墓中的雕塑花費了很大心血,但是結果卻不太成功,因為他對教皇的形象太過雕琢,雖然衣著華麗,但卻缺乏生命力。

1623年到1633年間,貝尼尼還為聖彼得大教堂製作了一個青銅華蓋。這件華蓋高28米,是四棵裝飾性的螺旋形柱子支撐著一個華麗的頂子。頂上有渦形花紋,還帶有十字架的圓球,它被用來象征教權至上和統治一切。四個角上還有天使的雕像,它們護衛著華蓋,形像十分生動。

《聖特霄莎祭壇》標誌著貝尼尼雕塑藝術的頂峰。特雷莎是16世紀西班牙的一位修女,她從小患病。每當發病時就會有很多美妙的幻覺。看到種種奇跡。後來她隱居起來,把她的幻覺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17世紀,教會利用特雷莎的幻覺宣揚宗教神秘主義。並把特雷莎封為聖徒,稱她為聖特雷莎。貝尼尼的雕像表現的是聖特雷莎處在一次幻覺中的景象:上帝派來的天使將一支金箭射入特雷莎的胸口,這支金箭仿佛穿透了特雷莎的心,讓她感到痛苦而甜蜜。貝尼尼塑造的聖女半倚半臥地睡在一片雲朵上,頑皮可爰的小天使舉箭射向睡著的聖女。特冒莎的頭無力地向後仰,正處於昏迷失神的狀態,眼睛微閉,半張開的嘴似乎在呻吟,她的形象使人感到她正在經受著肉體的痛苦和沉迷於信仰的狂喜。天使和特雷莎被朵朵升起的浮雲托起,他們頭上有一束鍍金銅管製成的神聖光芒,像是從天上射下來,金色的光芒照射在白色大理石雕成的天使和特雷莎身上,這樣的藝術處理使觀眾產生了神聖的幻覺,增加了雕塑的神秘氣氛。貝尼尼熟練地掌握了雲石的特點,可以隨心所欲地雕出豐富多樣的衣紋和片片雲朵,這些東西輕薄、飄忽,仿佛失去了石頭原有的重量。

完成《聖特霄莎的沉迷》後,教皇英諾森十世委托貝尼尼裝飾羅馬較為狹窄的納沃納廣場,他創作了《四河噴泉》(1648-1651),這座噴泉雕刻同周圍的自然環境十分相配,水池的中央有一座假山和一個方尖碑,水從岩石中瀑布般奔瀉而出,在陽光照耀下水霧繚繞,燦爛奪目。假山上有四個象征四條大河的裸體雕像。其中三座雕像分別由貝尼尼的學生創作,因而在風格上顯得有些不夠統一,其中象征恒河的揮槳裸體雕像最為精彩。整個噴泉極富繁縟的裝飾趣味,具有突出的巴洛克風格特點。

1665年貝尼尼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邀請,到法國參加設計盧浮宮的東正麵。貝尼尼在法國受到了極大的禮遇,他為路易十四製作了肖像。

貝尼尼晚期的創作顯示出了程式化的傾向,不少作品帶有宗教的神秘色彩,缺乏對人物心理的刻畫,人物的動作往往過於誇張,而顯得有些矯揉造作。這時的作品主要有《聖路德維卡·阿爾貝托尼》祭壇雕刻、《女聖徒抹大拉瑪麗亞》、《聖耶律米像》、《教皇醫生芳賽克胸像》。

18世紀下半葉,意大利古典主義日益占據統治地位,不少藝術家一心向往古代藝術的輝煌,不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充滿探索的活力。

喬可莫·塞爾波達(1656-1732)和喬·馬利亞·莫爾拉特爾(1699-1781)是當時著名的雕塑家,他們堅持巴洛克傳統,主要創作庭園雕刻和建築雕刻。

雕刻家安東尼·卡諾瓦(A·Carlova,1757-1822)是意大利乃至歐洲新古典主義最早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新的審美觀的最重要宣傳者;他還是19世紀意大利學院派雕塑的創始人,曾在西歐的學院派雕塑家中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他的作品在當時是歐洲雕塑家們學習的典範。卡諾瓦擅長雲石雕刻,以單純簡潔風格著稱。他用明晰而有節製的動態和緊身的服裝取代了巴洛克式的雕刻,其作品無論陵墓還是紀念碑的裝飾布局都富於莊重感。他所作的雕像造型高度理想化,石材被琢磨得異常光潤,但有時也失之於呆板和程式化。

卡諾瓦出生於威尼斯的一個小鎮,其早期作品是巴洛克風格的。1779-1780年冬天他訪問羅馬,發現那裏的雕塑家隻會為出口而仿製古代雕像。1781年他定居羅馬,開始創作了反映他藝術觀的第一件作品《德修斯和米諾陶》(1781-1783)。隨後他獲得了第二個定件:羅馬教皇克裏門特十四世陵墓雕刻。卡諾瓦用了4年時間,在1787年完成了這項雕塑工程。此後卡諾瓦為教皇克裏門特十三世設計了陵墓(1787-1792)。之後卡諾瓦又為奧地利女公爵瑪麗亞·克裏斯蒂娜的丈夫設計了陵墓及雕刻(1798-1805)。卡諾瓦最著名的群雕是《赫拉克勒斯和利卡斯》(1795-1815)。法國將佛羅倫薩最好的雕像《美第奇的維納斯》移走後,他創作了一件《意大利的維納斯》,這件作品聞名遐邇,廣受歡迎。由於卡諾瓦的朋友、新古典主義評論家昆塞在法國為他所作的宣傳,1802年拿破侖將卡諾瓦請到法國為他塑像,1806年卡諾瓦創作了一座巨大的拿破侖大理石裸體像,將拿破侖塑成戰神瑪爾斯的形象。這件作品令拿破侖本人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因此一直將它藏在盧浮宮博物館中。此外,卡諾瓦還為拿破侖的妹妹葆林·波基斯雕塑了手拿金蘋果的裸體半身像。

卡諾瓦的作品中有一些取材於古代的神話題材,如《丘比特和普賽琪》(現藏盧浮宮博物館)《波修斯》(現藏梵蒂岡)等。

18世紀的意大利藝術已經呈現衰落跡象,歐洲藝術的中心正移向法國。

17世紀西班牙重要的雕塑家有北方的格利高利·費爾南德斯(Gferna,1576-1636)和南方的胡·馬爾蒂尼斯·蒙塔涅斯(J,M,Montanez,1568-1649)。

費爾南德斯主要是在瓦利亞多利德工作,他塑造的人物多具有悲愴的麵容,感情表現強烈,具有豐富而複雜的內心活動。在他的代表作彩色祭壇木雕《哀悼基督》(1616)中。頭戴大風帽的聖母正扶著死去的基督嚎啕大哭,聖母的感情刻畫具有真實感,基督瘦骨嶙岣,身體的線條僵硬,帶有中世紀的味道。這種悲愴,激動略帶禁欲主義的雕刻是西班牙所特有的。費爾南德斯代表作還有《死去的基督》(1605)、《聖米蓋勒教堂的祭壇木雕》(1606)、《聖特烈薩》(1627)等。

南方的木雕受到意大利人文主義的影響,較少宗教禁欲主義色彩,而有較濃重的生活氣息和人性色彩。蒙塔涅斯是雕塑家同時也是建築家。他長期生活在塞維利亞,其作品具有濃重的人文主義色彩,手法樸素,注重細致地刻畫人物性格。他的代表作《聖母和聖嬰》(1628)中塑造的聖母宛如現實生活中慈祥母親的形象,風姿憂雅端莊,聖母懷抱中的聖嬰活潑可愛,正在無憂無慮的嬉戲。他的代表作品還有《聖·布魯諾》(1634)、《磔刑》(1603)、《無垢受胎》(1630)等。

阿勞索·卡諾(A,Cano,1601-1667),蒙塔涅斯的學生,他是南方格拉納達的著名雕塑家,同時還是畫家和建築家。卡諾的風格接近於他的老師。他曾參加格拉納達教堂的建設,為教堂所作的《聖母像》(1660)是他的傳世傑作。卡諾東的代表作還有《使徒保羅像》(1658-1660)、《亞當和夏娃胸像》(1658-1660)。勒布裏赫聖母教堂祭壇木雕等。

17世紀下半期格拉納達的著名雕塑家彼·梅納(1628-1688)是卡諾的學生。但梅納的風格與卡諾不同,他塑造的人物簡潔、概括,沒有繁瑣的細部,具有古典主義色彩,富於嚴肅的力量。但其晚期作品逐漸增加了宗教禁欲主義色彩。梅納的代表作有《聖法蘭西斯》(1663)、《馬拉加聖母》(1664)、《哀悼聖母》(1676)。

17世紀末,18世紀初西班牙人文主義思想逐漸淡薄,宗教色彩日益濃厚,教堂裏的祭壇雕刻和架上雕刻,爭相以奇巧和花樣翻新來吸引觀眾,藝術性不強,雕刻藝術逐漸開始走向衰落。

何塞·德·莫拉(1642-1724)是卡諾的後繼者,他創作的彩色木雕《殉教彼得》以自然主義的手法表現了頭上塗著殷紅鮮血,正在受難的彼得的形象。

18世紀的西班牙有一批活躍在馬德裏的雕塑家較有代表性。馬德裏美術學院和宮廷中的雕塑家們對於西班牙傳統的雕塑形式不感興趣,反倒是很願意接受意大利的古典主義和巴洛克雕塑藝術及法國的洛可可雕塑風格。當時幾乎每一個著名雕塑家都曾到意大利留學,並仔細研究了那裏的古典雕塑和巴洛克雕塑藝術。於是這一時期的西班牙雕塑,在積極吸收外來新的藝術影響的基礎上產生了一個活躍的新局麵,打破了傳統木雕占絕對優勢的狀態。

法蘭西斯柯·卡塞隆(1707-1783)是18世紀西班牙雕塑代表人物之一。他對法國的古典主義雕塑有著較深的理解,在作品中追求一種戲劇性的效果,他的木雕《最後的晚餐》,人物眾多。每個人物都如真人一般大小,基督與他的門徒坐在一張真實的餐桌旁邊。

胡·巴斯庫維爾·麥拉(1707-1784)的作品也顯示了法國雕刻對他的深刻影響。他的《萊布喬噴泉雕刻》是馬德裏當時較為著名的雕塑作品。另外,雕塑家馬努埃爾·阿爾巴列斯(1727-1797)和雕塑家弗朗切斯卡·庫特埃列斯(1727-1782)分別創作了現在馬德裏市內最優秀的兩件雕塑-《阿波羅噴泉雕刻》,《西貝列斯噴泉雕刻》,這兩件作品都具有明顯的古典主義藝術的特征。上述這三件噴泉雕塑是18世紀西班牙雕塑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