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18世紀雕塑(2 / 3)

法國17、18世紀雕塑

17世紀的法國被稱為“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時代,他統治下的法國是當時歐洲量為強大的國家。在他統治期間,君主專政製度也達到了其力量的頂峰。17世紀法國雕塑的定貨人主要是宮廷,古典主義宏大莊嚴的風格受到宮廷的歡迎,因而占據了統治地位。當時的雕塑不少是用於建築裝飾,或用來點綴廣場和花園。當時有人曾說路易十四禦苑中的雕像多於大城市中的居民。

彼埃爾·普熱(1620-1694)是17世紀中葉出現的著名雕刻家,他出身於石匠家庭,早年做過徒工。曾到意大利學習,受到巴洛克藝術的影響。普熱的藝術生涯以學習繪畫開始,後來轉學雕刻。40年代普熱回到法國後,主要在馬賽等地工作。他一生創作主要是應付官方定貨,曾為凡爾賽公園創作了一係列作品。盡管如此。普熱的作品不同於學院藝術,而具有現實主義傾向,他曾根據海港碼頭寫生為土倫市管理局製作了等身石雕人像柱(1656-1657),該作品以氣勢雄渾、富於表現力而引人矚目。

大理石雕刻《克羅托內的彌隆》(1671-1682,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是普熱的代表作品之一,表現的是6世紀的大力士彌隆同獅子搏鬥,彌隆的衣服一角被樹幹掛住了,身體和右手被獅子咬住,臉上的表情異常痛苦,正在發出痛苦的叫喊,彌隆的上身前傾,雙臂青筋暴凸,表達出向前掙紮的力感。這件雕刻真實地表現大力士強烈的精神痛苦和肉體磨難。整件作品充溢著不可遢止的激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雕刻家在這件作品中歌頌了男性的人體美,大力士雖然麵部痛苦萬分,但他的身軀強壯健美,充滿了力量感,給人以豐富的審美感受。

普熱的作品還有《美杜薩頭像》、《英仙座與流星群》(1683-1684)、大理石浮雕《亞利山大與提奧奇尼斯》(1687-1692)等。

弗朗索瓦·曰拉爾東(1628-1715)是貝尼尼的學生,早年曾從師於莫尼耶和阿蓋耶;他主要在巴黎和凡爾賽工作,是一位宮廷藝術家。也是學院派古典主義的代表,深受法王路易十四的賞識。他的作品具有莊嚴、寧靜、優雅的特色。他擅長作紀念性的裝飾雕塑,其作品雖然有程式化的傾向,但富於裝飾趣味。在凡爾賽宮、維康第府、推勒裏宮、盧浮宮(阿波羅長廊)都有他的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凡爾賽公園中的大理石群雕《阿波羅入浴》(1666-1676)、《被神女們侍候的阿波羅》(1672)噴水池雕像《金字塔》(1672)、《黎塞留主教墓碑》等。豎立在旺多姆廣場上的青銅雕像《路易十四騎馬像》(約1699)是曰拉爾東晚期的代表作;略易十四本人也十分喜歡這件作品。可惜的是,這座雕像在1792年的法國大革命中已被群眾搗毀。

安東尼·柯伊塞佛(Antoine Coysevox,1640-1720)也是一位學院派古典主義雕塑家。他的作品較日拉爾東的要樸素一些。柯伊塞佛出生在裏昂,1657年起在巴黎工作,成為路易十四的宮廷雕刻家,他在1702-1705年間曾擔任皇家繪畫,雕刻學院院長,是一位藝術教育家,雕刻家庫斯杜兄弟出於他的門下。他擅長紀念性的裝飾雕刻,創作了不少宮廷庭園雕塑和寓意性墓碑雕塑。他為凡爾賽戰爭廳創作過一件巨大的裝飾性浮雕《勝利的路易十四》,表現了路易十四作為軍事統帥威風凜凜的雄姿,這件作品也體現了柯伊塞佛在藝術上宏大莊嚴的特色。柯伊塞佛的作品還有赤陶土製和大理石雕刻《勒布倫胸像》(1676),《帶貝殼的林芙》(1683-1685,大理石)。《童貞的維納斯》(1686,大理石)、《路易十四胸像》(1689,青銅)等等。柯伊塞佛是一位多產的雕塑家,他留下的作品僅架上雕塑就有二百多件。

法國從17世紀末開始取代意大利成為歐洲美術的中心,這種地位一直持續到20世紀。自18世紀開始,法國藝術在歐洲發揮重要影響,這一時期的法國雕塑藝術向帶有強烈裝飾傾向的洛可可藝術發展起來。路易十五是一位耽於享樂的君主,他統治的時代,藝術理想從雄偉轉向愉悅。藝術開始熱衷於迎合人們對於雅致而細膩入微的感官享受的需求。

洛可可時期的雕塑大量的是用來裝飾環境小型雕刻作品,它們造型纖巧,手法細膩,具有繪畫般的效果。這一時期建築物的外表不再用大型雕塑作為裝飾,建築物的山牆往往用族徽紋章和其他有象征性的雕刻進行裝飾,而在私人府邸和別墅中通常有專門放置大型雕塑的小房間。當時的雕塑家往往比畫家更加受到重視,有成就的雕塑家通常都是國立美術學院的院士,那個時代還出現了許多雕塑世家,他們的技藝因世代相傳而愈益精湛。攝政時代和路易十五時代的雕塑活動,主要以三個雕塑世家與其弟子的活動為中心,18世紀上半期,庫斯圖一家和他們的弟子布夏東在雕塑藝術方麵影響最大。庫斯田家族從弗朗索瓦·庫斯圖開始專門從事雕刻藝術,弗朗索瓦·庫斯田的兩個兒子尼古拉(Nicolas Coustou,1658-1733)和紀堯姆(Guillaume Coustou,1677-1746)都屬當時最偉大的雕塑家之列。尼古拉從小跟隨父親和伯父奧斯奧學藝,年輕時獲得羅馬獎,得以去意大利留學。回國後他主要服務於法國宮廷。他最著名的雕塑作品有《殺豬的麥萊阿庫爾》、《扮演契比多的路易十五》。尼古拉的弟弟紀堯姆與他哥哥的藝術經曆基本上是一樣的。但他取得了比尼古拉更輝煌的成就。他最傑出的作品是為巴黎瑪麗公園所作的兩件馴馬者雕像。《馬爾利的馬》(1740-1745)是其中的一件。它最初是被安置在路易十四王宮中的一個庭院中,現在它被豎立在法國巴黎葉色利大街上,在它的對麵還放置著一件類似題材的雕塑。紀堯姆的這件作品著力刻畫一匹性情暴烈野性的馬,而企圖馴服烈馬的騎手已經快要筋疲力盡了。馴馬人的麵部和肌肉刻畫精細,富於力量感。兩條前腿騰空的烈馬,鬃毛飛動,引頸嘶鳴,造型動勢強烈,造型真實。紀堯姆有一個與他同名的兒子(1716-1777),也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較為著名的作品有《王太子的墓碑》。

18世紀中期著名雕塑家布夏東(Edme Bouchardan,1698-1762)曾得益於庫斯圖家族的培養,1722年布夏東獲得羅馬獎,有機會到意大利修業學習,在那裏他受到了古典藝術的滋養。40年代回國後他所創作的雕塑《四季噴泉》體現了古典主義雕塑對他的深刻影響。完成這件作品後,布夏東花費了10年時間為凡爾賽宮的“赫拉克勒斯房間”進行裝飾,這是一件浩繁的工程。也是布夏東耗費精力最大的一件作品。布夏東晚年的代表作是《路易十五騎馬像》,但雕塑家沒有完成這件作品就與世長辭了,在他之後的雕塑家比卡爾最後完成了這件作品,據說這件雕塑十分精彩,但在法國大革命時被徹底毀壞了。布夏東的作品具有洛可可藝術的某些特點,但同時又有明顯的古典主義傾向,造型準確,風格樸素。他的藝術預示了法國新古典主義藝術時代的來臨。

《愛神丘比特用赫克勒斯的粗木棒作弓》(1750,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是布夏東所作的一件高132厘米的大理石雕刻。這件雕刻生動地表現了長著金翅膀的少年丘比特優美的姿態和頑皮的神情。這件雕刻手法細膩,麵的轉折明確,產生了沉靜而活潑的效果。既具有古典主義雕塑的憂雅寧靜,又富於洛可可風格的甜美細膩和動感。

亞當家族也是在法國雕塑藝術中影響很大的雕塑世家。契可布·希斯伯爾(1670-1747)是法國羅萊侯地方的雕塑家,他的長子拉伯爾·希斯伯爾(1700-1759)從小跟隨父親學習雕刻,後來到意大利留學,回國後在兄弟們的協助下完成了凡爾賽宮庭院中的著名裝飾雕刻《奧布奇和阿夫多利達的勝利》,這件作品使他成為當時極為著名的裝飾雕刻家。契可布·希斯伯爾的次子尼古拉·希斯伯爾(1705-1778)與兄長一樣曾到意大利留學,並同他的哥哥合作完成了很多作品。而他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是《坡拉頓王妃卡多尼努·奧巴尼斯之墓》雕刻。契可布·希斯伯爾的三子弗朗索瓦·希斯伯爾不如他的兩位哥哥出名,但他也是一位富有獨創精神的雕塑家,他曾為無憂宮創作了庭園裝飾雕刻。

與亞當家族齊名的雕塑世家還有斯羅米家族。塞巴斯契(1655-1726)是當時著名的雕塑家,他的三個兒子也分別成為了卓有成就的雕塑家。而三子路萊·米西爾(1705-1764)成就最為卓著。路萊·米西爾曾在意大利羅馬生活了20年,意大利古典雕塑給了他深刻的影響。回到法國後他創作了不少陵墓裝飾雕刻,後來又在巴黎為聖西爾比斯教堂完成了大量雕刻作品。他的代表作是《拉伯爾·達·契爾希師的墓碑》。

路易十五時代最後一位雕塑大師是彼加爾(Jearl Baptist Pigalle,1714-1785)。父親是位皇家細木工師。他在巴黎學習雕塑時是勒穆瓦那的學生。後來他又去了意大利留學。回國後彼加爾成為國立美術學院的院士,主要在西奧契城堡和塞夫爾陶器工場從事創作活動。他曾為蓬巴杜夫人創作了肖像雕刻,並受到蓬巴杜夫人的青睞和庇護。

《綁鞋帶的赫爾墨斯》(1744)是彼加爾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這件大理石雕刻高58厘米,將赫爾墨斯表現成英俊健美的少年,他青春的身體極富彈性,十分真實地表現出少年肌膚的嬌嫩。

《莫尼斯·多·撒庫斯元帥墳墓雕刻》(1753-1776)的製作,前後耗費了彼加爾8年時間。中間還有一次中斷。這也是雕塑家最為成功之作,現藏法國斯特拉斯堡聖托馬斯教堂。莫尼斯·多·撒庫斯是一位戰功卓著的法國元帥,在這件雕塑中他威風凜凜手持指揮棒,邁步向死神掀開的石棺走去,在他的右方是三隻動物,象征著曾被他擊敗的國家——豹(英國)、獅(荷蘭),鷲(奧地利)。而他的左邊高揚著法國軍旗,軍旗下麵是一個寓意像——一位小天使正在踏滅鬆明,象征元帥的生命之火即將熄滅。在元帥的左前方一位象征法國的婦女正在為他祈禱。這組群雕氣勢宏大,構圖複雜,寓意深邃,對死者生命逝去而感到深切悲哀的氣氛被表現得十分成功。

彼加爾晚年還創作了大量墳墓雕刻和肖像雕刻,他的藝術帶有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特點,在表現手法上體現出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萌芽。

18世紀下半期。法國雕塑界是非常活躍的。甜美優雅的洛可可藝術同新生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同時並存。

法爾科內(Etierfile Maurice Falconet,1716-1791)是曾被狄德羅大加褒獎的雕塑家,他出生於木匠家庭,早年喜歡木雕。他的作品具有早期古典主義風格,構思完整而具有戲劇性,他將洛可可藝術中豐富細膩的感性特征和生動造型的魅力同古典主義的典雅簡潔結合起來。

1744年他以處女作石膏群雕《克羅頓的彌隆》嶄露頭角。50至60年代他創作了具有洛可可藝術趣味,造型優美的神話雕像。其中重要的作品有《繆斯》(1752,大理石)、《浴女》(1757,大理石),《水泉女神》(1757,石膏)等等。1757年,法爾科內又在沙龍展出了他最初的兩件洛可可風格的作品《可怕的丘比特》和《狄安娜》。兩件作品中人物身姿優美,動作嫵媚,人物的肌膚細潤,手足精巧,受到人們的讚譽和喜愛。這兩件雕塑也奠定了他在法國雕塑界的地位。此後的十年他受到蓬巴杜夫人的青睞,成為塞維爾國立陶器工場雕刻監督官,並親自設計了《阿摩爾》《躺在愛神手臂上的賽克》《三美神之鍾》等小巧玲瓏的色佛爾瓷雕作品。

大理石雕刻《浴女》(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是法爾科內所作的女性人體雕塑中較為出色的一件,表現了一裸體浴女剛剛把一隻腳探入水中,即將入浴的情景。這位浴女的身體姿戀和麵容像米隆的維納斯一樣端莊優美,富於含蓄的青春美。這件既富於洛可可趣味的感性細膩的表現和造型的生動魅力,又具有古典藝術的樸素和簡潔,顯示了法爾科內近乎完美的技巧。

大理石雕刻《阿摩爾》(現藏聖彼得堡愛爾米塔曰博物館),高58厘米,是法爾科內洛可可風格的又一件菁名作品。阿摩爾是希臘神話中的小愛神,他是長著金翅膀的小天使。這件雕刻中的阿摩爾將手指放在唇邊,微微低著頭,但眼睛卻向上看著,他的目光清澈含情,神情可愛動人。阿摩爾胖乎乎的身體肌膚嬌嫩細膩而充滿活力。這件作品給人以快樂和美的享受。

1766年。法爾科內應俄羅斯女王葉卡捷琳娜之邀,花費了9年時間創作了大型鑄銅雕像《彼得大帝紀念碑》(1769-1778)。高5.3米。法爾科內從1769年開始著手創作,並完成小稿,1770年放大,1775年鑄成,1778年修飾完畢。彼得大帝被塑造成頭戴花冠,騎著駿馬馳騁於高山峻嶺之巔的騎士。這位俄羅斯國家的締造者。麵容莊嚴沉靜而又豪放威嚴,他揮出右手仿佛在吩咐大自然來為俄羅斯效勞。彼得大帝的戰馬將重心放在兩條後腿上。馬的腳下踩著象征國家敵人的銅蛇,同時用以紀念俄羅斯在北方戰爭中戰勝了瑞典。紀念碑的底座由一塊完整的巨石加工而成,呈象征懸崖的水浪形,雄偉壯觀。這座紀念碑於1782年在聖彼得堡的參政廣場揭幕,它屹立在涅瓦河畔,是18世紀最優秀的紀念碑雕刻作品之一。1780年當法爾科內回到法國時,已是風燭殘年。不得不放棄創作轉而著書立說,結束了自己的雕塑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