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18世紀雕塑(3 / 3)

奧克斯坦·帕茹(Augustm Pajou,1730-1809)的雕塑既保持了洛可可藝術的風格,又開創了新古典主義的樣式。他也曾留學意大利四五年,回國後受到路易十五的愛妾特·巴麗夫人的重用。他長於小型人物雕刻,塑造的人物形象典雅樸素,技巧純熟。他創作了《王妃馬利·安東奈蒂》《雕塑家魯莫奧努》《包西埃》等優秀肖像雕塑。此外他還曾為凡爾賽宮作過裝飾。他晚年創作的《被拋棄的普西克》兼具洛可可式的優雅和新古典主義裝飾的特色。

烏東(Jean Antoin Houdon,1741-1828)是18世紀下半期法國的雕塑巨匠。他15歲進入巴黎美術學院學習,得到彼加爾的指導,20歲時獲得羅馬獎,到意大利留學5年,在此期間,他創作的《埃科爾西》《聖布爾諾》對人物的心理刻畫細微,在意大利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回國後,他一直擔任巴黎美術學院教授。他創作的《莫爾夫奧斯》在沙龍展出時,受到了廣泛的讚譽。

1776年烏東創作了庭院裝飾大理石雕刻《狄安娜》(現藏葡萄牙裏斯本古爾本琴收藏館)。它塑造了一個健康而朝氣勃發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她身上挎著箭囊,右手拿箭,邊走邊尋找獵物。這件作品優雅高貴,風格迥異於20年前法爾科內所作的同名作品。法爾科內的狄安娜著力表現女性的溫柔和淡淡的羞澀,而烏東的狄安娜則莊嚴樸素,充滿了自信。

烏東的雕塑藝術成就主要在於肖像雕塑方麵。70年代後,烏東主要從事肖像創作。他的造型能力在意大利時就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對模特進行性格刻畫方麵,他顯示出過人的才華。後人稱烏東是使石像具有了精神和生命的大師。烏東為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的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創作了一批生動形象的肖像作品。其中主要有《莫裏哀胸像》、《盧梭胸像3(1778)、《伏爾泰像》(1781)、《米拉波像》(1791)等。還有一些國外訂件《寓蘭克林胸像》(1778)、《華盛頓紀念碑》(1785-1791)等。這些肖像雕塑在著力表現人物的傑出性格方麵,達到了非常深刻細致的程度。

烏東十分善於刻畫人的眼睛。在這方麵他突破傳統的規範,探索出了多種多樣的新技巧。他常常把眼睛的虹膜挖出一部分,留下一塊雕塑底料、在瞳孔處挖出一個更深的洞,利用光影造成幻覺效果,仿佛眼睛在閃動一般。烏東就是利用他這奇妙的“點睛術”通過人的眼睛表現出了伏爾泰的慧黠、富蘭克林的純樸、華盛頓的莊重……

在赤陶雕塑《兒童時代的路易絲胸像》(1777,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中,烏東運用了自然主義的手法,塑造了一個純真可愛的小女孩的形象。她的小臉圓潤光滑,甜潤小巧的嘴唇微微張開,她的目光清澈,神態自然,仿佛正在專注地看著什麼。麵對這件極為生動的作品,觀者似乎會產生懷疑——它是一件雕塑,還是一個永遠純真動人的小女孩?

烏東創作的大理石雕像《伏爾泰坐像》(1782),高53厘米,被譽為雕塑史上最傑出的肖像雕刻。伏爾泰是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哲學家、戲劇家、社會活動家,他一生猛烈地抨擊封建專製和宗教迷信。烏東為了塑造伏爾泰的形象,先後為他作了很多件頭像、胸像。而這件坐像開始創作於伏爾泰去世前一年。烏東的這座雕像真實地記錄了這位八十歲高齡的哲學家的生前形象,同時對他的性格特征進行了深刻、細膩的表現。伏爾泰的麵龐瘦削,但是他敏銳的大眼睛傳遞出內心的激情,他的嘴角流露著一種嘲諷的微笑。在這件雕塑麵前,人們似乎可以感到伏爾泰臉上的每一塊肌肉都在變化和活動著,在他的臉上煥發著永遠清新的智慧。

歐洲深厚的肖像繪畫的傳統為烏東的肖像雕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人物外形尤其是麵部外形的豐富而複雜的特點,通常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內在性格特征,烏東非常善於抓住能夠體現人物獨特個性的外形特點,同時敏銳地捕捉到人物情緒情感的豐富變化,並在生動的情緒刻畫中表現出人物的鮮明個性。此外,他還善於把握住雕刻的整體氣氛,注意將肖像雕刻和整個雕刻的氣氛統一起來。烏東在肖像創作中的這些特點使其肖像雕塑藝術達到了完美的境地。

英國17、18世紀雕塑

16世紀英國保留下來的雕刻作品很少,僅限於一些半身像,而且其來源也難以確定。這之後英國的雕刻作品主要是墓碑雕刻。當時英國的墓碑雕刻主要壟斷在低地國家來的雕刻世家手中。英國最為著名的本地墓碑雕刻家是尼古拉·斯通(Nicolas Stone,約1587-1647),他曾師從荷蘭的雕刻家克塞爾(Handrikdekeyser)。他創造了一種較為成熟的半身像雕刻樣式。17世紀後期,雕刻的題材比過去廣泛,雕刻家們的水平也普遍比以往有了提高,但並沒有形成一種的成熟風格,主要還是模仿歐洲大陸的雕刻風格。這一時期的著名雕刻家有布西奈爾、基蓬、西布爾。雕刻家皮爾斯(Edwardpierce,1635-1695)在1673年曾為克裏斯托·伍倫爵士創作了優美的半身像,這件雕刻是17世紀英國最出色的雕像。

18世紀,英國的勃靈頓勳爵對仿古雕刻發生了興趣,當時恰好有一些佛蘭德斯雕塑家由於得不到路易十四的保護而遷居英國,他們的作品對英國雕塑影響很大,為其帶來了歐洲大陸藝術的活力。這些雕塑家中有裏斯勃拉克(John Michael Rysbrack,1694-1770)和彼得·席梅克爾(Peter Scheemakers,1691-1781)。其中,1723年裏斯勃拉克根據貝洛裏和巴托利的《古羅馬的崇敬》為坎寧頓宮作了一件高浮雕《羅馬的婚禮》;另外,他還為英國貴族諾廷漢姆伯爵製作了英國第一件古代風格的半身像。

這一時期的墓碑雕刻在對人物形象的處理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人物都穿上古代的服裝,並在金字塔形的背景前擺出各種不同的姿勢,但在藝術風格上卻是富於動感的巴洛克式。

1720年到1755年間的英國半身雕像有了很大發展,在藝術水準上甚至超過了同時代的繪畫半身像。魯比利亞克(約1705-1763)的墓碑雕刻在處理手法上受到當時風靡歐洲大陸的洛可可樣式的影響,他擅長塑造上了年紀、容貌醜陋的男子半身像。約瑟夫·諾勒肯斯(1737-1823)也是當時很有成就的肖像雕刻家,他所作的肖像雕刻風格多樣,從嚴肅的古典風格到巴洛克風格的作品都有。他為福克斯和皮特所作的肖像是其代表作。

18世紀的英國雕塑同意大利和法國雕塑相比有些差距,但藝術水平還是相當高的。特別是1768年皇家美術學院的建立,對英國雕塑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1750至1760年英國雕塑家約瑟夫·諾勒肯斯(Nollekens,1737-1823)在羅馬整整呆了10年,此間他創作了半身像《洛倫斯·斯特恩像》,在這件作品中出現了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跡象。

俄國18世紀雕塑

在古代俄羅斯雕刻很少受到重視,18世紀是俄羅斯曆史的轉折時期,雕刻隨著建築裝飾的需要而獲得了發展。緬希柯夫鍾樓高浮雕裝飾以及彼得洛巴甫洛夫斯基教堂內的木雕裝飾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雕塑家拉斯特列裏(1675-1744)是意大利人,他將俄羅斯作為他的第二故鄉,並成為18世紀早期俄羅斯最傑出的雕塑家,他對俄羅斯雕塑藝術的發展頗有影響。拉斷特列裏初到俄羅斯時,作品風格有濃厚的巴洛克藝術的特點,後來他更加注重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他的代表作品有《彼得大帝胸像》、《彼得大帝騎馬像》、《緬希柯夫肖像》、《帶著小黑人的安娜女皇》等。

18世紀下半期俄羅斯出現了傑出的民族雕塑家舒賓(1740-1805)。舒賓出生於農民之家,他的父親是一位石匠。經過羅蒙諾索夫的推薦,他進入皇家美術學院學習,之後又到巴黎留學,回國後他成為一位傑出的肖像雕塑家。舒賓的雕刻技法高超,他最擅長運用大理石進行雕刻,大理石在他的手中宛如柔軟的泥土,可以被他隨心所欲地雕刻出各種形狀。他所作的肖像多為胸像,這些肖像雕刻具有較為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舒賓為同時代的一係列著名人物創作了肖像,如《羅蒙諾索夫肖像》(1792)、《戈裏岑胸像》(1773)等等。

舒賓對於洛可可式華麗技巧和裝腔作勢的優雅毫無興趣,他對空虛的裝飾效果也不熱衷。在《羅蒙諾索夫肖像》中,舒賓將當時禮服上的裝飾附件及上流社會流行的假發一概略去,而將大學者羅蒙諾索夫作為一個富於詩情,具有光輝個性的人物來進行表現。

舒賓所處的時代古典主義雕刻逐漸盛行。他的肖像雕刻風格並沒有得到貴族政府的青睞,宮廷委托他製作的作品極少,所付報酬也十分微薄,美術學院中也沒有他的席位,最後,舒賓默默無聞地死於貧困之中。

與舒賓同時代的雕塑家通常追隨法國洛可可藝術的趣味,後來又追求古典風範,與舒賓的藝術風格大相徑庭。舒賓的同學戈爾捷耶夫力(1744-1810)早年在巴黎度過,他早期作品具有洛可可風格的因素,受到法爾科內的影響;在他的藝術成熟期則力追古典風範。《普羅米修斯》是其早期作品,他成熟期的墓碑雕刻如《戈利津墓碑》《戈利津娜墓碑》等在構圖上注重戲劇效果,與同時代曆史畫的風格傾向是一致的。此外,他還擅長裝飾雕刻,曾為莫斯科附近的舍列梅捷夫伯爵莊園創作了裝飾浮雕。這些浮雕取材於古典神話,描繪了酒神的舞蹈、愛神的婚禮、宙斯的祭禮等故事情節,場麵歡樂而富於趣味性。

雕塑家柯茲洛夫斯基(1753-1825)的創作反映了18世紀俄國古典主義雕刻風格形成以前和轉化時期的藝術風格。柯茲洛夫斯基早年在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習,後留學意大利,隨後又來到巴黎從事雕塑工作。40歲以後他在彼得堡美術學院執教。柯茲洛夫斯基對古典雕塑和人體解剖有深入的研究,善於在古典遺產中發掘富於詩意的形象,同時注重與現實相結合。他的作品在造型上纖細精美,帶有優雅的牧歌情調,但也有一些莊嚴的古典風格的作品。他對俄羅斯雕塑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柯茲洛夫斯基所作的《牧童》(1775,青銅)、《沉睡的愛神》(1792,大理石)、《帶箭的愛神》(1797,大理石)等雕像,情緒熱烈,構圖穩定而富於變化,造型精美,采用的是古代題材,但表現的是人類的美好形象。除紀念碑雕刻外,柯茲洛夫斯基還擅長裝飾雕刻,他曾為聖彼得宮創作了大型浮雕。他的另一些代表作包括《被拴在樹上的波裏克拉特》、《亞曆山大·馬其頓的警戒》;《馬上的海格裏斯》和《蘇沃洛夫紀念碑》是柯茲洛夫斯基晚期為紀念俄國傑出的統帥蘇沃洛夫而創作的紀念碑雕刻。

另兩位雕塑家謝德林(1751-1825)和普羅科菲耶夫(1758-1828)在風格上同柯茲洛夫斯基有些近似。謝德林擅長建築裝飾雕刻,他很注意使雕刻同建築完美地結合起來,他所作的裝飾雕刻在當時具有典範意義。他為彼得宮噴泉所作的《涅瓦女神》(1804)和為彼得堡海軍大廈創作的群雕《手擎地球儀的女神像》(1812-1813)是其代表作品。謝德林在18世紀下半期俄國雕刻中頗有特色的作品還有一些神話雕像《瑪息阿》《熟睡的恩底彌翁》和《維納斯》。

普羅科菲耶夫是戈捷耶夫的學生。他早期的藝術帶有洛可可藝術的影響,在藝術成熟時期他成為古典主義雕刻的代表人物。彼得宮噴泉雕刻《歡樂的海神》《伏爾赫夫》等,嚴整典雅,一派古典風範。普羅科菲耶夫還在浮雕藝術上展現了傑出的才華,《繪畫天才》(1785)、《冬》(1819)以簡潔的平麵為背景,在構圖方麵有條不紊,富於節奏感,又帶有一種田園詩般的意境。

18世紀一些受聘在俄國的外籍雕塑家所作的曆史貢獻也不容忽視。如,尼古拉·曰萊(1709-1791)曾在美術學院任教20年之久,為俄國培養了眾多著名的雕塑家,包括前麵提到的幾位雕塑家也都出於他的門下;曾為俄國創作了《彼得大帝頭像》和《彼得大帝紀念碑》(又名《青銅騎士》)的法國雕塑家法爾科內也為俄國雕塑藝術創造了傑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