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19世紀雕塑
法國新古典主義雕塑是由意大利人卡諾瓦和他的學生傳來的。卡諾瓦訪問過法國,對法國雕塑界影響巨大,許多法國雕塑家到羅馬法蘭西學院學習過,他們也成為新古典主義雕塑的忠實傳播者。在法國大革命前後,曾在羅馬法蘭西學院學習過的亨利·姆爾西埃·特巴底(1771-1825)和查理曼·安東維奴·卡拉曼爾(1776-1821)較為著名,他們為法國政府創作的將軍像和寓意像,都顯示了卡諾瓦藝術風格的影響。
拿破侖失敗後,波旁王朝複辟,國力也隨之衰弱,雕塑家們要向以往那樣從國家得到訂件變得不太容易。路易十八的新政府需要宣揚往日皇室的光榮,雕塑家們不管政見如何,都必須努力恢複過去的法國風格。
在法國大革命中,所有的皇室騎馬像都被摧毀,複辟後的波旁王朝準備將它們重新恢複起來,如《亨利四世》青銅像就是佛朗索瓦·勒莫特根據1614年的原作重新製作的。
19世紀上半期,在新古典主義雕塑失去發展活力的時候,浪漫主義雕塑出現了,並在20至40年代期間發展到了頂峰。浪漫主義雕塑發展的中心在法國,但德國和英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浪漫主義雕塑的最大特點是它強調雕塑家主觀情感的抒發和追求雕塑的繪畫性效果。浪漫派雕塑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呂德。19世紀上半期除呂德外,法國還有一些活躍的浪漫主義雕刻家,其中以動物雕刻著名的巴耶和肖像雕刻家大衛·丹熱及布列奧等人的成就最引人注目。
法國浪漫主義雕塑家呂德(Rude,1784-1855)是一個煆冶作坊主的兒子,少年時代他一邊在父親的煆冶工房裏勞動,一邊在家鄉提喬的美術學校裏學習雕刻。鐵工的勞動的熱烈情緒融入了呂德後來的雕刻作品當中。
23歲時呂德來到巴黎著名雕刻家皮埃爾·卡特裏埃的工作室學習。之後他先後兩次獲得了羅馬獎,但因資金短缺而未能到意大利去留學。呂德在帝國時期,出於對拿破侖的崇拜,曾在拿破侖身邊工作過一段時間,波旁王朝複辟後,他為了自身安全到比利時躲避了一段時間。
經過12年的流亡,呂德回到法國,他在1830-1831年的沙龍中展出了石膏像《拿波裏少年漁童》,引起很大反響,兩年後他完成了這件作品的大理石像。這件作品題材新穎,富有獨創性,是呂德最初的浪漫主義作品。
而令呂德名垂千古的作品——法國明星廣場凱旋門上的高浮雕《馬賽曲》。原本呂德受命以拿破侖從埃及凱旋為主題在凱旋門上做一組浮雕,他最初構思了四個草圖:《出發》《歸還》《保衛國土》《和平》,但最終未能實現,隻做了《出發》,另外三件由其他雕塑家來做,結果顯得支離破碎,使呂德大為不滿,憤而以《馬賽曲》取代了《出發》這個名稱。呂德所作的著名高浮雕《馬賽曲》是一座歌頌法國革命的紀念碑,它磅礴的氣勢非常震撼人心。藝術家將一座石牆變成了一個英雄史詩般的幻想,織成火焰般的意境。《馬賽曲》被安放在法國明星廣場的大凱旋門上,是法國人愛好自由的象征。
《馬賽曲》中的人物並不多,有六名誌願兵和寓意女神共同組成。表現誌願軍在女神的指引下不畏艱險和死亡奔赴前線。馬賽曲的構圖獨具匠心,呂德巧妙地運用了聯想和呼應的手法,人物互相半掩著,這樣就把所有的人物都編入了一個複雜的構圖中,人物的動作強烈,而且姿態各異,但是結構明確嚴謹。由於人物的彼此交錯遮掩,整個隊伍仿佛活動起來,有如一股勢不可擋的人流,從平麵的牆上向觀眾湧來,使人有種向上升騰的感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雕塑中所有道具的細節,如長槍頭上的雄鷹、憤怒長嘶的馬頭、軍人胸前的獅爪、盾牌上的獅形立體圖案,都與人物融為一體,增加了雕塑的感染力,渲染了氣氛,既烘托了千軍萬馬之勢,又保持了穩定和完整統一。這座雕塑被法國視為民族的象征與驕傲。
在完成《馬賽曲》後的20年中,呂德還創作了《聖女貞德》(1852,現藏盧浮宮博物館)、《涅耶元帥》(1853)等著名作品。這些作品為呂德贏得了極大的榮譽,1855年的萬國博覽會上,呂德獲得了金質獎章。同年11月,這位72歲的偉大雕刻家與世長辭。
安托瓦涅-路易·巴耶(Antoine Louis Barye,1796-1875)出生於巴黎的金工藝人家庭,從小向父親學藝,對雕刻有著濃厚的興趣。1815年他曾在畫家格羅的畫室中學習過一段時間的繪畫。1818年他進入美術學院,試圖獲得羅馬獎但未能成功。1831年他開始為金匠在珠寶上做小型動物模型,同時將業餘時間全花在巴黎動物園裏畫速寫、學習動物解剖。在1831年沙龍中展出了他的作品《老虎吞食恒河鱷魚》並獲得了成功。而後,他於1833創作的《獅子撕碎巨蛇》再次震驚了沙龍。他的這件作品具有象征意義:獅子象征人民的力量,而巨蛇代表波旁王朝的惡勢力。法國政府為秋勒公園訂做了這件作品的青銅像。那時,由於政府不再作雕塑家們的保護人,巴耶隻得靠向私人收藏家出售小型青銅雕塑維持生計,後來他自己建立了鑄造廠。除了動物題材的小型青銅像外,巴耶的作品還有取材於古典神話的《德修斯和米諾陶》、盧浮宮博物館“鍾亭”上的《拿破侖控製曆史和藝術》的柱礎和《拿破侖騎馬像》。
大衛·丹熱(David·d Angers,1788-1856)是一位肖像雕刻家和徽章雕刻家。大衛·丹熱青年時代受過嚴格的學院派訓練,並受卡諾瓦的影響較深。他對民主主義和現實主義抱有堅定的信念,在藝術上追求富於感情的表現手法。作品宏偉、壯烈,主要是用肖像、浮雕、胸像的形式表現民族人物,並且往往采用裸體的形式。
作為一位肖像雕塑家,丹熱認為一座雕像的外表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靈魂,每一座肖像都是天才的紀念碑。他的代表性的肖像作品有表現爭取希臘自由的《女英雄瑪爾可·波查裏斯雕像》(1827)、具有希臘風格的《雨果胸像》,巴黎聖賢祠三角牆浮雕《祖國,伴隨自由和曆史而產生的祖國,賜予自己的偉大兒女萬古長春》(1837)則表現了一群法國人從祖國手中接受花環。
丹熱所作的肖像雕刻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青銅徽章,有500多個,其中主要是表現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和思想家的。在偉人聖賢祠中保存著當熱所作的大革命中的許多重要人物像章。
丹熱做雕像通常都是依照真人創作,不得已時才利用資料來作,而為了創作一些人物肖像他甚至要出國訪問,如作《歌德像》時(1833),他就親自到歌德的故鄉去考察了一番。從米拉波到青年拿破侖,對於這些早已去世的人物,丹熱隻好依照一些形象資料來進行創作。
詹姆斯·普拉迪埃(James Pradier,1790-1852)是瑞士人,但他的藝術生涯是在法國度過的。他曾在羅馬法蘭西學院學習,是學院派雕刻的代表人物。七月革命前他是新古典主義者,1830年後他成為浪漫主義者。他的作品有《三美神》、《盧梭像》,他的《坐著的土耳其宮女》接近幹安格爾繪畫的風格。
奧古斯特·普列奧爾特(Preault,1809-1879)也是浪漫派雕塑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各種思潮,其構圖富有戲劇性。1834年他在沙龍展出了浮雕《屠殺》。
卡爾波(Carpeaux,1827-1875)出身於石匠之家,他曾在呂德的工作室學習,後來進入了巴黎的美術學院。21歲時卡爾波創作了他的成名作——以《神聖的人民同盟》為主題的柱頭雕刻。1854年他獲得羅馬獎,到羅馬逗留了5年,對古代雕刻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對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塑十分傾心。在意大利期間他的藝術風格發生了變化,他創作了《那不勒斯漁民的孩子》《維柯尼諾和他的孩子們》,這些作品在羅馬受到歡迎,但回到巴黎後由於不合學院派的趣味而遭到冷遇,但卡爾波由於得到了公主馬喬頓的支持,而得到了宮廷雕塑家的職位,從而使他有機會施展才華,他為盧浮宮所作的裝飾雕塑《花之婦神》使他聲名大振。卡爾波晚期創作了《舞蹈》和《世界的四個部分》。《世界的四個部分》是卡爾波為巴黎天文台中心公園創作的雕刻。作品分為兩大部分,下麵的底座部分是八隻海龜和海馬,神態生動,造型莊重典雅,它們的上麵是作品的主要部分,高高的台座上站立著四個象征著世界四個部分——歐、亞、美、非洲,即歐洲人、亞洲人、美洲人、非洲黑人典型的女性人體,她們的頭上頂著碩大的天球儀。
19世紀下半期以羅丹為首的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家,將法國雕塑推向了新高峰,並對歐洲雕塑產生了巨大影響。羅丹、馬約爾、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塑的“三大支柱”,這三位雕塑家的創作是跨越世紀的,但通常將他們作為19世紀的雕塑家。在三位最負盛名的雕塑家身後還有一批成就卓著的雕塑家,他們也創作出許多富於藝術個性的作品,這些雕塑家包括達魯、蓬朋、克羅岱爾等。
達魯(Aime-Jules Dalou,1838-1902)出身工人家庭,他的父親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達魯也是一位為共產主義理想而獻身的革命藝術家。達魯很早就顯露了藝術才華,受到浪漫主義雕塑家卡爾波的賞識和指點。他15歲進入美術學校,從師雕塑家約瑟夫·杜勒。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他成為公社藝術委員會委員,同著名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一起工作。巴黎公社失敗後,他被判處無期徒刑,因此逃亡英國。他在英國的藝術創作深得英國人的喜愛,成為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雕塑教授。在這段時間中,他不忘共和國理想,一直在構思共和國主題的大型紀念碑。當法國反革命的聲浪逐漸平息,巴黎市政府開始征集共和國紀念性雕刻時,達魯送去他的構思,獲得了肯定。1879年法國大赦,達魯重返祖國,1899年完成了大型群雕“共和國的凱旋式”,這件雕刻被豎立在民族廣場上。1883年達魯還創作了浮雕《共和國》及表現187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英雄米拉波的雕塑作品。在這些作品中,達魯表達了他對於共和國理想不渝的讚美。此外,達魯還想創作一個《工人紀念碑》,但沒有完成就去世了,僅留下他為紀念碑構思的一係列勞動者的形象《播種者》、《農民》、《浚河工人》、《鑄工》等。達魯崇尚巴洛克藝術風格,因而他的作品有一種富於動勢的宏偉氣派和華美細致的形式,他的作品比之羅丹的作品更為傳統,因而也更易被人們所接受,在羅丹屢遭反對和責罵時,達魯卻一直受到歡迎。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是歐洲雕塑史上繼米開朗琪羅之後最具世界性影響的雕塑大師。他是古典主義雕塑的景後一位大師,同時又為現代主義雕塑開啟了新的道路。
羅丹出身於貧窮的基督教徒家庭,他早年的藝術道路也充滿了艱辛和坎坷。羅丹從小熱愛美術,後來進入巴黎工藝美術學校,在這裏,他的啟蒙老師普通美術教員荷拉斯·勒考克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他的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一生。在這段學習期間羅丹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但由於沒錢買油畫顏料,他隻好轉學雕塑,勒考克介紹他到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那裏去學習,使他受到了良好的基礎訓練。三年後羅丹投考巴黎美術學院,但落選了,此後兩次投考也沒有被錄取。這對立誌成為雕塑家的羅丹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失望的羅丹進入修道院要做一名修士,明達的修道院院長認為羅丹很有才氣,勸說他還俗繼續他的雕塑事業。年輕時的羅丹為了生計,不得不在當時學院派雕塑家卡裏埃-貝勒斯的工作室中當助手,按照卡裏埃的風格製作雕塑,然後刻上卡裏埃的名字賣出去。這樣的生涯持續了3年,它使羅丹的雙手變得越來越靈活有力了。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羅丹來到比利時,他在那裏又做了一段時間的建築裝飾雕刻。之後他依靠積蓄來到意大利。
意大利之行使羅丹領略了米開朗琪羅藝術的風采,米開朗琪羅的創造精神激發了羅丹蓄積已久的創作衝動。他回到比利時後,用一年半的時間創作了《青銅時代》(1876-1877,石膏;1878,青銅)。這件雕刻高175厘米。它原題為《受傷的戰士》,雕像手中原來拿著棍子,後來羅丹接受了別人的建議,將雕像手中的棍子去掉,並將雕塑易名為《青銅時代》。青銅時代是繼石器時代之後的人類的早期階段,這個名字,使這件雕塑具有了象征人類的最初覺醒和擺脫蒙昧的深刻精神含義。羅丹塑造的這個裸體男青年,仿佛剛剛從睡夢中醒來,他的頭微微後仰,睜大眼睛望著天空,具有一種天真的神態。這位裸體青年的體型完美勻稱,軀體和雙腿平滑而優美,身體富有彈性,像是具有真實的呼吸和血脈流動,充滿了生命活力。這件雕刻以驚人的真實性向陳腐的學院派雕刻提出了有力挑戰,由於這件雕刻如此真實,以至於這件雕刻被送到官方沙龍展覽時評審委員會認為這件雕刻是從真人身上翻下來的模子,他們對羅丹進行了無情的嘲笑,並將雕塑搬出了展覽廳。但風波最終過去了,羅丹的這件雕塑被重新展出並被法國政府收購,這次事件也使羅丹一下子成為全法國知名的人物。
《青銅時代》之後,羅丹又創作了《施洗者約翰》(現藏巴黎羅丹博物館,作於1878)。在這件作品中羅丹的藝術風格更加成熟。這座雕塑表現了聖經中記述的狂熱信徒和受難者約翰。羅丹認為人體是生命的象征,他將約翰塑造為裸體的形象,約翰是上帝福音的傳播者和創造者,他的全裸體並沒有讓人感到褻瀆,人們反而在約翰的裸體中感受到了他全部的忠貞和赤誠。約翰的身體瘦勁而強健,他繃緊的肌肉的起伏,造成了光影閃爍的效果。他張著嘴,揮動著的手臂,大步邁向前方的雙腿,似乎是在堅貞不渝的信仰的支撐下,擁有永不枯竭的熱情和活力。羅丹在這件雕刻中不再像《青銅時代》中那樣注重對人體細節的精確刻畫,而開始運用粗獷的“筆觸”即雕塑的“塑痕”作為造型的手段。《施洗者約翰》在雕塑手法上較《青銅時代》顯得更為瀟灑奔放。
1880年法國政府委托羅丹為即將動工的法國工藝美術館的青銅大門做裝飾雕刻。羅丹在構思這件作品時首先想到的吉貝爾蒂為佛羅倫薩洗禮堂所作的青銅浮雕大門“天堂之門”。他決定以但丁的《神曲》中的《地獄篇》為主題,創作一件人間地獄的雕塑——《地獄之門》。
羅丹40歲起開始創作《地獄之門》,直到1917年去世為止,他都認為自己沒有很好地完成這件作品。在他接受任務後的27年的時間中,羅丹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這件作品的創作中。他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有時還要長。法國政府撥給他一筆款項和一座大工作室,羅丹自己又另外租了兩間工作室,他輪流在3個工作室裏工作,以便同時進行數個創作。《地獄之門》激發了羅丹無邊的想像力,在完成這件創作的過程中,他在雕塑技巧方麵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羅丹為《地獄之門》創作了數不清的各種雕像,這些雕塑中包括了羅丹一些相當著名的作品,如《思想者》《三個影子》《吻》《亞當》《夏娃》等。《地獄之門》成了展示羅丹雕塑藝術的大舞台。
在《地獄之門》以前的建築裝飾雕刻通常都是按照雕塑所表現的故事情節,將構圖進行平均的分割,在布局上較為規整。而羅丹將《地獄之門》整個作為一個大構圖、並且隻表現了一個地獄的主題:“你們來到這裏,放棄一切希望!”這件雕塑整個看去,鋪天蓋地而來,187個人體疾風暴雨般地交織在一起,在大門的每個角落都擁擠著落入地獄的人們。整個大門平麵上起伏交錯著高浮雕和淺浮雕,它們在光線照射下、形成了錯綜變幻的暗影。使整個大門顯得陰森沉鬱,充滿無法平靜的恐怖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