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寬容,是一種進步(3 / 3)

眾人默然。

第一次我在場,第二次我根本沒去。聽了“傳達”,思而省而筆錄之……蜘蛛與壁虎

了解我對宗教書籍頗感興趣的朋友,送我一冊厚厚的圖文並茂的《護生文集》。

崇敬豐子愷的人,自然也都知道,那是他為了紀念他的老師弘一大師而繪編的。共450篇,篇篇言簡意賅,文字直指人性善根,都體現著悲憫生靈的心腸,或對人類的仁義之誨。想必,豐子愷先生為完成此集,曾專執一念,費心耗時,廣閱博覽。那一段段經過篩選的文字,配上他獨一無二的圖畫,令人讀之肅然,觀之愀然,掩卷沉思。《護生文集》中有這麼一篇,講一隻大蜘蛛在人家的房簷角結了一張大網,一隻小蜘蛛借它的光,緊傍著結了一張小網。一邊的絲與大網相粘連,一邊的絲附著在一塊石上。一天大網破了,大蜘蛛就將自己的網絲漸漸收回腹中,打算另尋個地方重結新網。但是,若它將自己的網絲全都收了去,那小蜘蛛的小網的一邊就無所搭掛,必遭家園傾毀之殃。故而,大蜘蛛“盤旋梁柱間,遲疑良久,竟不收而去”。

蟲類學家也許會不以為然的。因為,一隻正排著新絲的蜘蛛,它是完全可以將剛剛排出的新絲頃刻收入腹中的。我小時候親眼見過蜘蛛們收絲的情形。但早已結成網的舊絲,無論什麼樣的蜘蛛,其實都是不能收入腹中的罷?蜘蛛對蜘蛛的仁義之舉我至今是一次也沒見著過的。大蜘蛛逮著一隻小蜘蛛當成一頓餐的情形,我小時候卻是目睹過數次的。長大後,知道了那是“弱肉強食”的現象,也漸漸懂得了那是世界的一條法則,一條規律。並且,有理性的學者教導我們,世界惟靠了那樣的法則那樣的規律才發展到今天這麼高級的階段……

小時候的我,像所有的孩子一樣,是很性情化的。進入成年以後,被這世界點悟得有時也像某些理性得心如鐵石的學者了。

我想,那大蜘蛛棄其破網而去,是很自然的事,一概的蜘蛛們都是那樣的;我想,小蜘蛛傍著大蜘蛛的網而結自己網的事,是很少有的,因為那對於小蜘蛛的生命並不意味著是一種安全,而更意味著是一種近在咫尺的險惡;我想,此篇中那一個叫“陳恂六”的男人,看見大蜘蛛“竟不收而去”,便以為是發乎同類相恤的仁義,實在是因為自己太有一顆善心罷?……

基於這麼一種思想,自感已經理性得無可救藥的我,還是被那百十個字和豐子愷先生的畫以及良苦用心深深感動了。

由蜘蛛,我聯想到了一件真事:有人在用瓷磚砌陽台時,嚇著了一大一小兩隻壁虎。小的逃到了陽台外,大的鑽入了一道縫隙。相對於壁虎,人簡直如同上帝。他當時毫不猶豫地就用瓷磚將那一道縫隙砌上了,而且心懷著幾分小惡得逞的快感。以後兩三個月裏,他每發現那隻小壁虎出沒無常。經觀察,吸引小壁虎的地方,是安裝空調時鉚釘錯打出了一個孔的地方。那塊瓷磚下,砌住的正是大壁虎鑽入的那一道縫隙。他心生疑惑,撬下了那塊瓷磚,一隻壁虎倏然而出,令他大吃一驚。若不是當時鑽人的那一隻,還會是哪一隻呢?它已長得夠胖夠大。那一個小孔使它不至於窒息而死,但不再能鑽出來;那隻小壁虎經常捕了食從那小孔嘴對嘴地哺它,使它非但沒餓死,且越發富態。它之所以活下來,除了這一種推斷,沒有第二種更能使人信服的推斷……

那一個男人是我的熟人。

他講給我聽時,我是不太信的。

而他說:“你怎麼不信呢?我編這麼件事兒騙你為哪般呢?你是沒見著,那大壁虎一鑽出來,隨著那隻小的,爬躥到陽台一個角落,那一陣子膩乎就別提了,還像人似的互相用前爪摟抱著親嘴呢!也怪,打那以後,兩隻壁虎都從我家陽台消失了,再也沒出現過……”

我終於信了。

他問:“你說它們是什麼關係?是母子?是父子?還是兄弟或姐妹?對了,八成是夫妻吧?”

我笑道:“別亂猜了。也許它們之間根本沒有什麼特殊關係,隻不過是同類。”

他說:“那就是朋友囉?”

又歎道:“現時代,若有那麼一位朋友,也就算人生的一大造化了!”

我一時默然陷入沉思。

歸根結底,人類是進步了,而且繼續進步著。倘說有什麼方麵退步了,則我以為,那就是,比起古人,我們今人向動物界學習的虛心缺乏了,甚而喪失了。我們研究動物界的興趣是越來越大了;我們在這方麵取得的研究成果是越來越多了;我們通過那些成果服務於自己的企圖越來越變得五花八門了;我們也開始提倡對它們的愛心了……

但是我們人類似乎已不再屑於向它們學習。我們認為我們人類作為這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不僅生命的形態而且意識的形態亦即人性的表現也理所當然是最高級的。我們常把我們人性的劣點表現說成是“獸性大發”。但是我們的文化卻漸漸地回避這樣一個事實——世界上最恐怖的現象並不是其他物種之間的弱肉強食,而是人類之間的殘酷攻擊。一頭獅子望著一群羚羊隻不過伺機獵取一隻;而人類在相似的情況之下往往產生“通吃”的野心,還自詡為“氣魄”。這樣一個事實的另一麵是——動物界種種美好的現象,往往比人性的美好表現得更淋漓盡致,而我們的文化對此點卻早已麻木不仁。我們的頭腦從前還能想象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化蝶的美麗故事;還能產生《白蛇傳》那種千古絕唱式的傳說;而我們現在卻隻善於從動物界搬取反麵的法則來當成經驗之談了,比如適者生存啦、優勝劣汰啦、你死我活啦什麼什麼的……

仿佛不適者必然淪為“劣”者,縱是同類,縱是同胞,也合當自然滅絕似的。我們常常故意裝糊塗,似乎不明白某些所謂“劣”者,其實大抵並不劣,隻不過是弱者罷了。正如在動物界,小的種類,隻不過小罷了。

僅就此點而言,難道我們人類還不承認我們那種對弱小的漠視甚至蔑視態度,是一種大大退步了的理念麼?人說:男女互為鏡子朋友互為鏡子愛人互為鏡子老少互為鏡子師生互為鏡子……等等。僅有這一點自省是不夠的。人類還應該意識到——我們與動物界與植物界,也應形成一種互為鏡子的關係。它們所具有的美點,往往並不遜色於我們;人性所表現的劣點,往往劣過於它們。

我們在動物和植物麵前,有時候很有必要害羞一下。哪怕它們隻不過是壁虎,是蜘蛛,或一株纖草,一隻小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