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所言當下,乃中國的當下。
這裏所言慈善,卻非某一人或某些人的德行話題。
而是相對於中國的國家話題;而是相對於中國的一項事業的話題。
中國有13億多人口,那麼,這個話題當是相對於13億多人口的一個當下話題。
無須諱言,“慈善”二字,建國以後曾被長久地故意地回避。仿佛是一個不合時宜的話題。甚或,仿佛是一個政治上極其有害的話題。似乎一公開倡導慈善,反而國將不國,民將不民了。
今天看來,今天想來,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也顯然是一種關於國家理論的,值得反省的、羞恥的認識。
這樣說,是否意味著完全抹煞了中國在人道助濟方麵的種種努力,種種能動性,種種業已做過的事情呢?
否。
事實當然是,中國在人道助濟方麵,自新中國成立以後,便漸漸形成了一套中國特色的機製。並且在這種機製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漸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方式、方法和經驗。
我在讀小學時,曾是免費學生。
我在讀中學時,曾是享受助學金的學生。
從前,一名城市小學生享受免費入學和一名中學生享受助學金,其批準是這樣的——首先由家長代學生申請,由所在街道評議;若順利通過,由街道小組長蓋章,呈報街道委員會主任;街道委員會照例進行新一番調查了解,倘貧困狀況屬實,上報“公社”……
從前,“公社”在城市裏,乃是代表政權的。乃是黨中央及中央政府的“派出”部門,如同“派出所”是公安部的“派出”單位。“公社”亦無權終決,須呈報區人民政府。享受助學金的中學生,每要由市教育局會同市民政局統一限數審核……不像現在,但凡是一所學校,無論大中小,校方即有絕對的權力實行關懷。綜上所述,那一種助濟,體現為一種政黨行為,一種政府行為,一種具有極其顯然的政治色彩的政治行為。
所以,助濟意味著是黨的恩德,是國家的恩德。
受助濟者,也一定要對黨表示感激,對國家表示感激。
而慈善救濟之事,其實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民族,在國家和政府行為之外,仍有非常之深廣的能動空間。慈善心懷一旦在一個國家蔚然成風,一旦被普遍的公眾認同為必要的社會措施和社會精神,則一個國家縱然在物質方麵是欠發達的,在民族氣質方麵也會有不至於過分自卑沮喪的理由。
從前的中國,恰在此點上思維政治化,方法僵化。僵化到什麼程度?僵化到非但不能大力倡導,有時反而對自發願望心存戒惕的地步。這一種不正常的情況,近年隨著中國慈善總會的成立,以及黨中央對慈善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才開始扭轉。
從前,助濟是黨的事,是政府的事,具體說,是民政部門的事。中國的各級民政部門,至今仍起著功不可沒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助濟受災地區的民眾度過危難,重建家園。這一種助濟,從前和現在和將來,都必然是,而且隻能是國家行為。不是,反而不正常。沒有國家行為擔綱,國家便喪失了國家義務。一個人和一些人的,公眾的和民間的慈善積極性,隻能是國家助濟行為的響應和補充。慈善的機構,沒有必要好大喜功,力爭替代國家義務。因為國家行為國家義務,從根本上講,絕非民間積極性和能動性所替代得了的。但,任何一個國家,以及它的任何一個時代,像一切事物一樣,是有細節的。恰恰在其細節處,尤見國家理念和民眾精神相統一的國家品質。
而一個國家的最高品質,乃是它的人道品質。
除此,不可能有什麼另外的其他的最高品質。
歸根結底,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文明程度,要以其人道品質在國家和時代細節處體現得如何來評定。無此體現,遑論精神文明;無此體現,物質文明便失去了方向。
而僅僅像從前一樣依靠民政部門,在當下之中國,已力有不逮,實難顧及社會種種貧富懸殊的細節。一切的保險機製,也實難做到像中國從前農村對“五保戶”那樣的心理撫慰加實際照顧的關懷。須知,在中國,在當下,一切保險機製首先服務於的——是有能力保險的人們。而根本無能力實行自我保險的中國人,人人皆知不是一個小數目。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既是世界上保險機製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慈善事業最為周到的國家之一的原因。
據我所知,僅紐約一市,便有一百多家各種性質的慈善機構。全美約有一千多。慈善金額近七千億美元。約半數是政府撥款,由慈善機構支配於助濟行為。另半數為集團及民眾捐款。
一個國家的政府,一個市的政府官員,若在其財政支出方麵,沒有將其每年用於慈善事業的款項計劃在內並予以公布,在發達國家是匪夷所思的,是不能原諒的政府失職行為。而媒體代急需助濟的人們呼籲關心,其實並非是在暗示公眾快掏腰包,而是在對許許多多慈善機構廣而告之。在這些國家,國家撥用於慈善事業的款項,是最沒有什麼爭議的。
現在,繼中華慈善總會的誕生,全中國各大中城市,都已相繼成立了慈善協會。
又據我所知,上海的慈善金額,已經在短短的幾年裏增長到二三億元。據言上海市長黃菊,親自倡導了“上海慈善一日”。每年同一天,帶頭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捐款。
而北京,據我所知,目前真正的慈善金額,才僅僅二三百萬。
是否北京的社會細節,比上海更經得起俯身觀察呢?
我看未必。
中國已然“人世”,北京正在承辦奧運,北京宣稱要成為文明之都,文化之都,要承辦一次“人文奧運”—那麼,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在其社會細節方麵,就應該經得起世界的俯身觀察!
中國之改革開放的成就,確乎是舉世公認的。但在這成就的背後,在中國之當下社會的細節處,貧而無助,病而無助,弱而無助的現象,既不但咄咄逼人,有時簡直因天災人禍比比皆是!
因而我想說,慈善事業之在中國,當是一個萬歲萬萬歲的事業。
就說北京吧,僅近二三年,媒體就多次報道過如下之事:老人病倒於路旁,因無人問津而淒慘死去;被送往醫院的交通事故罹難者,因無人代交押金而遭拒搶救室門外;兒童和少年患病住進北京的醫院,父母卻因無力承擔醫藥費而幾欲尋短見……
如果北京也像紐約一樣,有一百多個,不,哪怕僅僅十幾個慈善機構,首都社會的細節,亦足令首都人欣慰矣!
通常情況之下,不是中國人已變得麻木不仁,毫無人道心可言,而是實在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才好。
有火情,人們已經知道該做什麼了,首先的,起碼的做法是打“119”。失盜了人們也知道該做什麼了。危病突發已有了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