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 / 3)

首先,通過詩教鑄造了中國人民的精神氣質與品格。詩是人的靈魂的呼聲,人格的投影。詩教是人文精神的搖籃。漢字的單音節、方塊字的獨特美學功能,決定了民族詩歌聲情搖曳、深切感人的能力。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過詩的表達,使受教者在心靈的震顫中受到感染、得到認同,進而注入血脈、鑄入靈魂。詩最能凝心聚力,培育人間真情,造就人文關懷和美學精神。(經過詩教的人生,有助於培育一種同情意識、悲憫情懷,造就一顆赤子之心,真誠地麵對外部世界。經過詩教的人生,有助於形成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關心時代社會的現實生活,關心他人,關心民間疾苦,關心國家和民族命運,做社會群體的優秀成員和國家負責任的公民。)漫長的中國曆史事實無數次說明這一點,今天的重要任務在於認真地體味這個曆史事實並提高到理性認識上,去有意識地培育新人,造就下一代。

第二,通過詩教大力培養和激發中華兒女的創新能力。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能力來自於創新思維,創新思維與人文活動有著密切的聯係。學者研究認為,同人文活動有關的人的右腦記憶量是左腦的100萬倍,人腦神經細胞的利用率還不到20%。因此愛因斯坦說:“知識是有限的,而藝術開拓的想象力是無限的。”直覺的形象思維,特別是詩詞等文學藝術的聯想和想象,對啟迪創新思維有著巨大的作用。

欣賞中國古典詩詞能夠豐富審美想象力,欣賞和創作詩詞具有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功能。學生通過閱讀詩詞作品,從感知形象入手,經過體驗品味達到對形象的深刻理解。在詩詞欣賞過程中,其想象力和聯想活動極為活躍,心靈空間特別開闊,想象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創造性思維也能得到激發。同時適當的詩詞寫作訓練也是一種高度的精神勞動和思維創造,寫作不僅需要運用創新思維來探討事物的規律及其內在聯係,而且還要將其成果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沒有固定模式和規則,均在創造之中。可見,詩詞欣賞與創作在創新思維和能力訓練上具有獨特的作用,職業院校應抓住學生一生中最富於想象和幻想的時期,及時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學生經常欣賞詩歌,就可跟隨詩人新穎、奇特的想象,進入十分開闊和無比綺麗的藝術境界中去,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審美想象能力,在思考有關的問題時,就可擺脫現實功利的束縛,神思飛揚,獲得靈感和啟迪。

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高科技呼喚高素質,高素質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高度的人文潛能。在青少年中開展人文詩教是一項事關培育具有開放思維、創新意識人才的大事。有創新意識的民族,才是能夠屹立於世界的民族;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才是有能力主宰新時代的弄潮兒。

第三,發揚詩教的愛國主義傳統,強化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生存發展的需要。愛國主義是中華詩詞幾千年最強的音符和永恒的主題。從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艱”,到陸遊夢裏的“鐵馬冰河”、嶽飛的“怒發衝冠”、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到抗日戰場上無數生死篇章,一代一代地喚起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在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途中,我們要高奏中華詩教的最強音,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憂患意識,這無疑正是在中國人民的心底築起一座座新的長城,這也正是國家民族一項長治久安的基本建設。世界日益成為“地球村”,在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擴張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認為:“人類越是強烈地感到大家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就越需要各種文化具有各自的傳統特點。品嚐別國美味佳肴,穿穿牛仔褲,享受一些相同的娛樂,這些都是值得向往的。但是如果那種外在的演變開始侵蝕深層的文化價值觀,人們就會回過頭來強調他們的特色,這是一種文化反彈現象。”在“同一化”的大趨勢麵前,如果能注重自己的“獨特性”,把握住“民族化”的陣地,無疑是自覺的和理性的。

現在,是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文化的時候了。民族虛無主義正好給外來的文化擴張開了缺口。確立民族歸屬意識、精神家園意識、憂患意識,從而自尊、自強、自立,詩教可以發揮難以替代的作用。

第四,詩教是人類文明的共識。通過詩歌的創作和欣賞來實施對人的教育,在中外曆史上都有著悠久的傳統。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強調詩教的道德價值,同我國儒家的“教化說”很相似。亞裏士多德則主張詩教的審美愉悅功能。古羅馬詩人批評家賀拉斯綜合前二者,提出了“寓教於樂”的新觀點。德國著名學者歌德從要求詩人素質的角度表明了他對詩教求知和道德的雙重價值觀,並將詩教運用於家庭教育,用詩教傳達了對兒子珍惜時間、積極向上的人生期望。中國的詩教形成曆史之早、實踐和理論之完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在時間上比柏拉圖早了一個多世紀,理論上更係統和完整,更具有可操作性,在《論語》中就已經記載了很多孔子開展詩教的案例,成為後代人學習效仿的典範。有學者指出,西方在18世紀50年代提出美學和美育之後,美育的載體就很快轉移到音樂、繪畫等藝術門類,唯獨中國仍然堅持以詩教為核心的美育傳統,利用詩歌的普及性、兼容性等特點,廣泛地開展教育活動,使詩教在我國獲得了頑強的生命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繼承詩教傳統,與時俱進地堅持中國特色的當代詩教,以詩育人,正是珍視這份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讓它在民族振興的曆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弘揚中華詩詞,強化中華詩教,是時代的需要、曆史的必然、人類的共識。

三、校園詩教與經驗

詩教雖然是一項係統化的社會工程,但從地位和作用、實施的重點來看,校園詩教是詩教的主陣地。從1999年中華詩詞學會第十一屆研討會上首倡當代校園詩教以來,各地陸續湧現了一大批校園詩教的熱心推薦者和先進單位。在曆次校園詩教經驗交流會上,他們充分交流了各自的創造性經驗,這些經驗可歸結為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校園詩教三課堂”。

校園詩教第一課堂。在現行的基礎教育語文課程重視誦讀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學校適當引導詩詞習作,推廣用普通話的格律詩。不斷探索滲透式語文詩教的活潑形式和新經驗,使賞析和習作結合起來,詩教並舉,動口又動手,使詩教在語文課程增進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能力的目標實現進程中更有實際貢獻。探索詩教滲入思想道德課程的途徑和切入點,教師要做校園詩教的有心人,使詩教成為學校第一課堂無處不在的教育元素是可能和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