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詩教第二課堂。主要是在有條件的學校開設詩教選修課。有的學校建立了詩教校本課程,有大綱,有教材,定期招生,形成了製度。如果說第一課堂是普及,第二課堂就是提高,從中培養本校的詩教骨幹和基本隊伍。
校園詩教第三課堂。主要指建立校園詩教的軟環境。各地的主要經驗是:
建設詩詞社團詩詞社團可以聘請外界知名詩人作顧問,可以師生共建,在有關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骨幹分子的工作積極性。要注意的是,社團內部要有組織分工,每年每學期都應有工作計劃和多姿多彩的活動方案,並認真地予以貫徹執行。另外,社團成員應是詩詞創作的積極分子與詩詞文化的宣傳員。
創辦詩詞刊物刊物首先是校園詩教成果的展示窗口。師生的新近作品得以及時發表、刊登,既能持續激發積極分子的創作主動性,又能不斷吸引潛在作者的創作積極性。其次,刊物也是對外交流的有效平台。外界詩壇的新氣象和知名詩人的新作品等也是校園詩刊的發布內容之一。
組織人文之旅各地都有自然和人文曆史相結合的旅遊資源,各校都有郊遊活動,使詩教與當地旅遊資源結合起來,是一種深受青少年學子歡迎的詩教第三課堂的好形式。旅遊景點的詩詞楹聯就是人文詩教之旅的活教材。
舉行詩詞背誦創作比賽在適當的時間組織較大範圍的詩詞背誦、創作比賽,較能擴大詩詞文化的影響力。但要注意的是,要取得校領導的支持,要獲得班主任的認可與配合。比賽結束後,應選擇公開場合及時頒獎,並總結經驗,以利於進一步推進工作。
舉辦詩詞吟誦晚會這種晚會最好伴以絲竹、舞美,以營造氛圍,加強學生的感性審美效果。吟誦的詩詞可以是傳統經典作品,也可是時人的優秀作品或是學生的成功之作。形式多樣,載歌載舞,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感受詩詞文化的魅力,可謂是寓教於樂,潤物無聲了。
策劃詩書畫筆會若將詩詞創作與書畫活動相結合,形象直觀,較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可讓校園書法愛好者書寫詩詞愛好者的作品,也可約請校外書畫家到校園潑墨揮毫,創作富有詩意的作品。此類活動形式活潑,品位高雅,也符合學生的審美需求。
開設詩詞文化講座除調用校內師資外,有計劃地邀請校外文化名人到學校開設詩詞文化講座,對課堂詩教更是一種補充與提升。這種講座當然以詩詞文化為核心,但不應刻板、機械,應善於“嫁接”,如用“傳統詩詞與現代人生”、“詩詞與中國哲學”、“書畫藝術中的詩詞”、“詩詞與生活審美”、“詩詞與企業文化”等作為講座主題,則內容多有變化,且貼近生活實際,較易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維護詩詞牆報櫥窗定期地將師生作品在校園櫥窗或班級板報上陳列展出,能激發師生特別是學生的創作自豪感,吸引更多的詩詞愛好者。但要注意有專人維護管理,及時更新。
開辟圖書館詩詞角在學校圖書館專辟場地與書架,擺放詩詞類書籍或校內外詩詞報刊,並配以素潔文雅的環境布置,設置相對獨立的“詩詞角”,為詩詞愛好者提供一個資料豐富的安靜學習空間,也可成為他們交流詩詞鑒賞、創作體會的固定場所,這也是一種調動學生詩詞學習自覺性的實踐嚐試。
創設校園詩教網站詩教完全可以利用現代科技大膽實踐。基於網絡技術的普及及年輕人的新生活觀,有條件的學校應該積極建設校園詩詞網。詩教上網,交流便捷,形式靈活,資源共享,可以極大地擴大詩教的影響麵與傳播的時效性,可謂詩教與時俱進的新探索。
詩化校園這也是各地校園詩教的基本經驗之一。布置並定期更新校園詩性文化設施,使詩教與校園文化融合起來,形成一種看得見、持久性的詩性文化熏陶氛圍,其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容低估。
推進校園詩教除了上述認識和實踐要到位以外,最關鍵的當然是領導支持、經費保證、師資培養這些基本的保障條件,在此就略而不論了。
四、前瞻與期待
當代詩教吸納近代美學、倫理學與教育學的最新成果,在傳統的“興、觀、群、怨”理論基礎上拓展為“立德、啟智、健心、育美、燃情、創新”的當代詩教育人觀,構成哲學之真、和諧之美、倫理之善、實踐之益、生存之宜的共同價值形態,從而形成真、善、美、益、宜的統一體,以架設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詩詞與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通行之橋。我們認為,校園詩教尤應重視以下三個方麵的協調。
第一,當代詩教要牢牢把握國家教育方針。《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特別強調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麵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麵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求以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作為高校“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內容。這就為科學認識與把握教育的質量觀、高等教育的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關係、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及其社會責任指出了方向。詩教理所當然地要以此為目標。
第二,當代詩教要緊緊圍繞大學文化使命的中心任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次高等教育大會(巴黎)的宣言指出,高等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畢業生與負責任的公民”。高素質加負責任,對於我們來說,應該是懂做人,會做事,善於思考和具有創新思維的本領,加上至高無上的中華魂、民族根和對人民、對社會的堅定的責任意識。中央六部委[2008]1號文件舉國動員開展《中華誦》和《中華讚》的詩歌活動,《綱要》之呼喚素質教育的強化,都應理解為實現高校文化使命的要求,大學詩教必然是大學文化使命和中心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三,當代詩教的目標,指向創新型人才的成長。當代詩教不僅要肩負起促進人們精神家園回歸的重任,更要置之於民族未來的生存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視角之下,以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和創新激情的培養為目標,著眼於培育創新型有用人才。放眼祖國大地,不少校園已是詩聲朗朗,很多地方不同階層的群眾都深受詩教的影響,綠蔭滿地,方興未艾。我們堅持詩教信念,堅信詩教對民族今天和未來的偉大作用,高等教育尤其應當在詩教上就位,引領風華;詩教也必須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任務相契合,通過詩教培育創新人才,為國家民族未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