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說
1949年10月1日,伴隨著那聲響徹天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文學也隨之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在文學史上則被統稱為“當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是中國“新文學”的一部分,是綿亙數千年的中國文學的延續,是中國文學最近五十年的存在和發展狀況。由於新中國眾所周知的社會曆史原因,當代文學也走過了一段艱辛、曲折的發展之路。體現在詩歌史上,則是各種詩歌流派的紛繁變迭。詩歌發展大體經曆了新中國成立三十年“歡樂頌歌”的唱響與衰微,1976年“四五詩鈔”的平地一聲驚雷,70年代末80年代初複出者之歌、現代派詩群的崛起,80年代中後期“新生代詩”的形成等幾個時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整個時代蒸蒸日上,社會繁榮昌盛,人們鬥誌昂揚,生活中到處彌漫著一股積極的浪漫激情。體現在詩壇上,便是詩人們對祖國的極力謳歌。新中國的詩壇迎來了頌歌的時代,整個神州大地,響徹著一片真誠、熱烈、莊嚴、神聖的“歡樂頌”。代表的詩人有何其芳、胡風、艾青、李季、聞捷、公劉、白樺、李瑛、賀敬之、郭小川等。當代詩歌發展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逐步走上了極端政治化的道路,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詩歌徹底淪落為政治的奴仆。但也有一股潛流在當時的詩壇湧動,以其獨立不羈的精神為20世紀80年代的新詩群的崛起作了前期準備。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個張揚主體意識、挑戰傳統詩歌創作的新詩群崛起於當時的詩壇。因其詩歌創作多吸收西方現代派的寫作手法,意象跳躍繁複,詩意晦澀模糊,因此被人稱為朦朧詩,那些詩人也相應地被稱為朦朧詩人,主要的作家有北島、顧城、舒婷、梁小斌等。80年代中後期,朦朧詩之後又有新一代詩人形成,即後來統稱的“新生代詩”,代表詩人有藍馬、海子、駱一禾、西川等。中國詩壇自此開始走向多元化。同時,由於受西方各種思潮的影響日益加劇,詩歌的發展開始走向唯美和唯理,詩歌日益脫離人們的生活和視界。
二、當代新詩名家名作選賞
(一)詠物抒懷——艾青詩賞析
艾青,浙江金華人,原名蔣海澄。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春天》、長詩《黑鰻》,新時期複出後,出版有詩集《歸來的歌》、《彩色的詩》、《雪蓮》等。
艾青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最早抒寫頌歌的詩人之一,也是寫詠物詩的高手。1979年寫的《盆景》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好像都是古代的遺物
這兒的植物成了礦物
主幹是青銅,枝丫是鐵絲
連葉子也是銅綠的顏色
在古色古香的庭院
冬不受寒,夏不受熱
用紫檀和紅木的架子
更顯示它們地位的突出
其實它們都是不幸的產物
早已失去了它們的本色
在各式各樣的花盆裏
受盡了壓製和委屈
生長的每個過程
都有鐵絲的纏繞和刀剪的折磨
任人擺布,不能自由伸展
一部分發育,一部分萎縮
以不平衡為標準
殘缺不全的典型
像一個個佝僂的老人
誇耀的就是怪象畸形
有的挺出了腹部
有的露出了塊根
留下幾條彎曲的細枝
芝麻大的葉子表示還有青春
像一群飽經戰火的傷兵
支撐著一個個殘廢的生命
但是,所有的花木
都要有自己的天地
根須吸收土壤的營養
枝葉承受雨露和陽光
自由伸展發育正常
在天空下心情舒暢
接受大自然的愛撫
散發出各自的芬芳
如今卻一切都顛倒
少的變老、老的變少
為了滿足人的好奇
標榜養花人的技巧
柔可繞指而加以歪曲
草木無言而橫加斧刀
或許這也是一種藝術
卻寫盡了對自由的譏嘲
盆景是我國的一種傳統藝術,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作者在看到盆景時,卻發現了千姿百態的盆景後所隱含的人的審美心理的錯位,乃至整個社會、人生的變態。詩人看到,盆景雖然有表麵上的優異的生存環境,但其實質卻是“不幸的產物”,因為在其生長過程中,伴隨左右的是“鐵絲的纏繞和刀剪的折磨”,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最為珍貴的“自由”,而最後得到的卻是醜陋不堪的“怪像畸形”:“有的挺出了腹部/有的露出了塊根/留下幾條彎曲的細枝/芝麻大的葉子表示還有青春/像一群飽經戰火的傷兵/支撐著一個個殘廢的生命。”作者對盆景的近似白描的寫作,仿佛又讓我們回到了那個是非黑白顛倒的時代。在那個時代中,有多少個年輕的生命就曾像“盆景”一樣被無情地壓製,又有多少鮮活的個體被殘酷地扭曲!作者在直抒完鬱結於心中的塊壘後,筆鋒一轉,直寫作為正常的“個體生命”,他應該是“都要有自己的天地/根須吸收土壤的營養/枝葉承受雨露和陽光/自由伸展發育正常/在天空下心情舒暢/接受大自然的愛撫/散發出各自的芬芳”。這也正是作者對新時期的美好企願!
艾青在藝術上一直追求一種天然淳樸的自然美。所以,這首詩如果換個角度理解,也正反映了作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審美情趣。
(二)多情浪漫——聞捷詩賞析
聞捷(1923-1971),原名趙文節,江蘇丹陽人。著有詩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讚歌》、長篇敘事詩《複仇的火焰》等。
聞捷的詩以表現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情歌最為人稱道。其中廣為傳誦的有《吐魯番情歌》和《果子溝山謠》。聞捷的情歌已經蛻盡了傳統情詩幽婉感傷的情調,而是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和審美情趣。詩人筆下的愛情是與勞動、理想相聯的、健康向上的崇高愛情。如下麵這首選自《吐魯番情歌》的《蘋果樹下》:
蘋果樹下那個小夥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沿著水渠走來了,
年輕的心在胸口跳著。
她的心為什麼跳嗬?
為什麼跳得失去節拍?——
春天,姑娘在果園勞作,
歌聲輕輕從她耳邊飄過,
枝頭的花苞還沒有開放,
小夥子就盼望它早結果。
奇怪的念頭姑娘不懂得,
她說:別用歌聲打擾我。
小夥子夏天在果園度過,
一邊勞動一邊把姑娘盯著,
果子才結得葡萄那麼大,
小夥子就唱著趕快去采摘。
滿腔的心思姑娘猜不著,
她說:別像影子一樣纏著我。
淡紅的果子壓彎綠枝,
秋天是一個成熟季節,
姑娘整夜睡不著覺,
是不是掛念那樹好蘋果?
這些事小夥子應該明白,
她說:有句話你怎麼不說?
——蘋果樹下那個小夥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踏著草坪過來了,
她的笑容裏藏著什麼?——
說出那句真心的話吧!
種下的愛情已該收獲。
這首詩寫得極富生活情趣。詩人選取地方色彩濃鬱的生活、勞動場景,以蘋果從開花到結果的生長過程來比擬青年男女愛情的產生、發展和成熟。愛情在蘋果園的勞動中誕生,也在蘋果的芬芳中瓜熟蒂落。在藝術表現上,一方麵詩人善用比喻來傳達情人間的微妙的心理變化,同時詩人也非常善於捕捉、攝取生活中的一些審美瞬間來傳情達意。如蘋果樹下的以歌傳情,優美熱烈的情歌,健康明快的勞動,加上香氣四溢的花香、果香,一派情趣盎然、樂觀向上的場景躍然紙上。
(三)瑰奇豪邁——公劉詩賞析
公劉,原名劉仁勇,又名劉耿直,江西南昌人。20世紀50年代曾因發表與當時的時政不合拍的諷喻詩和愛情詩而被打成右派,沉冤二十多年。著有詩集《邊地短歌》、《白花和紅花》、《離離原上草》等。
公劉的詩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的詩意象奇特,想象豐富,構思奇巧,富有較強的哲理意味。如他的這首代表作《上海夜歌(1)》:
上海關。鍾樓。時針和分針,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鉸碎了白天。
夜色從二十四層高樓上掛下來,
如同一幅垂簾,
上海立即打開她的百寶箱,
到處珠光閃閃。
燈的峽穀,燈的河床,燈的山,
六百萬人民寫下了壯麗的詩篇:
縱橫的街道是詩行,
燈是標點。
詩人具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在短短的十二句詩行中,選用了極富上海特征的具體形象:高聳的鍾樓、穿梭的車輛、繁星似的彩燈、流光溢彩的街道。一個繁華、熱鬧、欣欣向榮的大上海昂首健步向我們走來。同時,他還擁有一顆善感的詩心,所以他詩中才會出現那種超出人日常經驗的奇麗的想象和意象:“白天”被“像一把巨剪”的“時針和分針”“鉸碎了”,而“夜色”“如同一幅垂簾”“從二十四層高樓上掛下來”,遮天蔽日的夜幕一下子把讀者的心罩得嚴嚴的。但別急,夜上海會打開她的“百寶箱”,於是,一刹那,上海便成了“燈的峽穀,燈的河床,燈的山”,意境極其瑰麗宏大。而最後的那兩句,更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之外,把詩人的那份豪邁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