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歎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這是一首愛情詩,但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抒發兩情相悅、愛恨纏綿的情詩,而是詩人或者說是那個時代的人的愛情宣言。作為愛,如果能像清泉常年為愛人送去清涼的慰藉,像日光溫暖心靈,像春雨滋潤心田,固然十分美好,但詩人說“不,這些還都不夠!”詩人揭示了更深層的愛戀。愛一個人,單純的依附固不足取,一味地給予也未免失落了自己。懂得愛,首先就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於是,詩人以有著“銅枝鐵幹”的“橡樹”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分別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以兩樹各自保持獨立個性、並肩而立的形象,來象征新時代人們所追求的平等、高尚的愛情。如果再擴大一些,我們甚至可以將這首詩理解為對和平、互愛的人際關係的向往和追求。
在寫作手法上,詩人也突破了傳統的詩歌寫作模式,用現代詩創作中的內心獨白方式來表達抒情主體的主觀感受,使整首詩更具藝術感染力。大膽運用比喻,意象奇特,並且具有厚重的質感,也是此詩的寫作特色之一。如用“沉重的歎息”和“英勇的火炬”來比喻“紅碩的花朵”(女性美),非常奇特、別致,卻又熨帖、傳神地描繪出了中國傳統女性的沉重與堅韌。
整首詩在形式上也別具一格。全詩在結構上采用先否定後肯定兩相對應的結構方式,在句式上長短錯落有致,韻腳疏密相間,所有這些都賦予詩歌美的形式,並與美的意韻相吻合,使整首詩成為一件瑰麗的藝術珍品。
(七)真誠熱切——海子詩賞析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安慶人。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9年,在山海關臥軌自殺。著有長詩《太陽·土地篇》和短詩集《海子、駱一禾作品集》。
海子是遊離於任何流派的孤獨的抒寫者和對生命的真誠的歌詠者。他將對生存的本質、精神的故鄉的追尋植入泥土和麥子、河流和野花、糧食和馬群等鄉村物象上。他在臥軌自殺前,留下了他一生中最為溫暖和溫情的一首詩《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
每一座山
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也願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是一首理性與激情、詩與真相結合的詩歌。第一節表現了詩人對質樸、單純的人生境界的向往。開篇初看平淡,但細細體味,卻分明品味到流溢於字裏行間的詩人在豁然大悟後的滿心喜悅之情:喧囂的塵世、繁雜的都市,演繹的永遠是物欲橫流的虛偽、墮落的醜陋本質,而“喂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麵朝大海,春暖花開”,這些最平淡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生活。於是,作者決定“做一個幸福的人”,過自己最為向往的淳樸、實在的生活。第二節,寫詩人在尋覓到幸福之後無法抑製的喜悅和詩人為自己悟到這樣的幸福觀後的自豪。他要把他的幸福告訴世上的每一位親朋好友,告訴所有的世人,讓他們也一起分享,並希望他們也過上他倡導的理想中的幸福生活。第三節寫詩人對這個世界的祝福,“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詩人希望人間處處有溫暖,處處有真情,而他卻“也願麵朝大海,春暖花開”,表明了他“上下求索”,為獲取真正的幸福而超越塵世的享受、永不停止追求的精神。整首詩,詩人將直抒胸臆和暗示、象征等手法結合起來,使全詩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周遊世界”,暗示著詩人開放的胸襟,“大海”則可理解為作者苦苦探尋的未知世界,“麵朝大海,春暖花開”更是詩人追尋的人生境界的寫照。
(八)意蘊深厚——流沙河詩賞析
流沙河(1931-),原名餘勳坦,四川人。主要詩集有《農村夜曲》、《告別星火》、《流沙河詩集》等。寫於1982年的《就是這一隻蟋蟀》是他複出後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當代詩歌中的經典之作:
台灣詩人Y先生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
就是那一隻蟋蟀
鋼翅響拍著金風
一跳跳過了海峽
從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裏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豳風·七月》裏唱過
在《唐風·蟋蟀》裏唱過
在《古詩十九首》裏唱過
在花木蘭的織機旁唱過
在薑夔的詞裏唱過
勞人聽過
思婦聽過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深山的驛道邊唱過
在長城的烽台上唱過
在旅館的天井中唱過
在戰場的野草間唱過
孤客聽過
傷兵聽過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你的記憶裏唱歌
在我的記憶裏唱歌
唱童年的驚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籠
想起呼燈籬落
想起月餅
想起桂花
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園飛黃葉
想起野塘剩殘荷
想起雁南飛
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
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許多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海峽那邊唱歌
在海峽這邊唱歌
在台北的一條巷子裏唱歌
在四川的一個鄉村裏唱歌
在每個中國人腳跡所到之處
處處唱歌
比最單調的樂曲更單調
比最諧和的音響更諧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螢火
變成鳥
是鷓鴣
啼叫在鄉愁者的心窩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傾聽
你在想念
我在傾聽
我在吟哦
你該猜到我在吟些什麼
我會猜到你在想些什麼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
要理解詩作,首先必須了解“蟋蟀”在中國古詩詞中的意蘊。蟋蟀是秋蟲,蟋蟀的鳴叫暗示著又到了一年的歲暮,萬物凋零,“無邊落木蕭蕭下”,引發的是對於人的生命本質的思考。這隻蟋蟀“在《豳風·七月》裏唱過/在《唐風·蟋蟀》裏唱過/在《古詩十九首》裏唱過/在花木蘭的織機旁唱過/在薑夔的詞裏唱過”。這是一隻活在我們五千年悠久傳統文化中的“蟋蟀”,是一隻負載著我們民族深厚文化心理積澱的“蟋蟀”。
全詩以台灣詩人餘光中先生的那一段話作引,餘先生的“就會以為”這樣猶疑的口吻,激發起了作者無限的感慨和充沛的詩情。整首詩中,流沙河用六次“就是那一隻蟋蟀”來肯定餘先生的“就會以為”,意味極其深長。接下來全詩正文的第一段首先強調:這是一隻有著不死之靈魂的蟋蟀,這隻蟋蟀在秋天裏的鳴叫有著豐富的內涵。接著,流沙河以其深湛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識修養,把讀者引入到了一個深遠的曆史文化的時光隧道:“深山的驛道”、“長城的烽台”、“旅館的天井”、“戰場的野草”——這些活在我們傳統文化和心理中的頗為滄桑悲涼的意象,又摻入進秋天夜晚的蟋蟀的叫聲,於是遠方的“勞人”愈加思鄉;無眠的“思婦”更為念親;淒涼的“孤客”,企願團圓;痛苦的“傷兵”,渴盼歸鄉!第三自然段,流沙河又強調,這又是一隻活在每一個中國人記憶深處的蟋蟀:“想起雕竹做籠/想起呼燈籬落/想起月餅/想起桂花/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園飛黃葉/想起野塘剩殘荷/想起雁南飛/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許多。”中國人的血脈不斷,這隻記憶中的蟋蟀也就不死。全詩的最後兩段,作者指出,同為“龍的傳人”,同被“蟋蟀”的鳴叫所觸動的炎黃子孫,無論相隔天涯,卻總是“近在咫尺”。有著共同民族風情的中國人,是任何力量也不能將其分割的中國人。所以這隻“蟋蟀”才會“在海峽那邊唱歌/在海峽這邊唱歌/在台北的一條巷子裏唱歌/在四川的一個鄉村裏唱歌/”,才會在海峽兩岸浸淫於同一種文化底蘊的詩人間“對唱”,唱出厚厚的“文化”,唱出暖暖的“親情”,唱出深深的“思戀”,更唱出讓人魂縈夢牽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