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八月,躲進了清秋。一彎月牙兒,一陣滑過港灣的風。我獨坐小窗前,聽夜鶯呢喃,與風鈴叮咚。聽薄霜融作閃露,跌坐在荷塘的焦葉上。聽遠山傳來晚鍾,輕拍出世界的酣夢。聽你的腳步,堅定又溫柔地,近了,近了,蛻去滿身的夜霧。近了,近了,染上滿臉的桃紅。你將鑲滿水鑽的發卡,別在我鬢發上,你說:那顆顆都是你的淚珠。
這首詩先描繪了一幅八月夜景圖:這裏有動態的圖畫,夜鶯呢喃,風鈴叮咚;有靜態的景觀,薄霜閃露,荷塘焦葉,再加上前後秋風、晚鍾的烘托,詩人筆下的這副秋夜圖充滿詩情畫意。在創造詩意氛圍的基礎上,作者再抒寫人物活動,在“近了,近了”的反複詠歎中,表現了一對戀人的脈脈深情。這首詩由於創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給讀者創造了想象的空間,因而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20世紀90年代以後,許多新詩創作者拋開了傳統詩詞追求意境深遠、韻味無窮的境界,一味向西方現代派借鑒,使詩詞傾向表現自我,注重直覺,在意境與形象的塑造中隻注重詩人個人審美經驗與感受,從而導致了作品的晦澀與怪誕,有的淪為口水詩、梨花體、病句詩,實際上是把中國人幾千年凝聚的審美感知的詩性語言一夜之間流失殆盡。因此,新詩要重振,必須注重對意境美感的追求。
含蓄蘊藉的探索。含蓄,是中國古典詩詞彌足珍貴的藝術特色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老子的“大音希聲”、“行不言之教”、“不言而善應”,開了這種詩美追求的先聲。後來則被中國曆代詩人重視與苦心經營,成為了詩詞創作的一個基本要求。如釋皎然在《詩式》中強調“但見情性,不睹文字”,司空圖在《詩品》中總結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含蓄的詩,把巨大的容量壓縮在凝練的形式裏,直接形象單純,間接形象豐富。如卞之琳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詩表麵上看很簡單,可是如果你細細品味,你會發現,詩中竟然包含著整個人類的社會關係——“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整個人類的社會關係就是這樣,你看著別人,別人也在看著你,也許你為別人付出了許多,而別人也在為你所付出,一環扣著一環,也許隻有明月離開了你的窗戶的時候,你才能從別人的夢中走出,真實看見自己,看見所有的一切。一首簡簡單單的詩,因為其深刻的內涵而成為經典,成為永恒,這便是詩詞含蓄蘊藉的魅力。
語言的音樂美。任何一個藝術門類,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現形式,自由詩不是無限的自由。漢文詩的特點和優勢在於具象性、音韻美、格律整齊等。許多有成就的新詩詩人的作品都具有這些特點。徐誌摩重韻味,聞一多重格律,賀敬之、郭小川等也非常講究韻律和形象美。沒有了韻律的支撐,要表現詩詞的韻味就困難得多,當今許多號稱前衛的詩詞失去了讀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詩沒有韻味,缺損了詩詞語言應有的音樂美。因此,新詩作者也要懂一點格律學、音韻學,要講一點格律,大體要整齊,擯棄目前詩詞過於散文化、歐化傾向,才能使詩找回詩味。如李炤的《烙印》:
傘是天空的烙印,
井是大地的烙印,
墓碑是和平的烙印。
那年,
你撐著油紙傘,
告別了故鄉的老井。
而今,
你躺在碑下,
享受這永久的寧靜。
你,
是我靈魂的烙印。
這首詩,每句字數並不整齊劃一,但每句都是三個音頓,無不體現詩的韻律美,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
香港詩人協會會長藍海文的《蘋果樹》一詩正是提倡新詩民族化主張的形象注腳:
我是
中國的蘋果樹
以東方的精神
作我碩大的支柱
身上雖然有些
西方的枝葉
是楓是荷
是蘋是桃
都在一樹裏成熟
東風裏
唱過之乎者也
西風中
唱過阿彌陀佛
我的血液
充滿神奇
誰與我接觸
都要歸化我族
我的根
既深且廣
向縱深
向四方
吸取我需要的
物質
我是
中國的蘋果樹
環遊了世界
終於回到中土
東海的空氣稀薄
南海的土壤幹枯
西海的水分太鹹
北海的陽光有毒
還是自己的水土
舒服
這首別具一格的詠物詩,以“中國的蘋果樹”為中心意象,具體描寫它的枝葉、根部及其生長習性,又由此展開豐富的藝術聯想,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讓蘋果樹在東、西風中吟唱。它“環遊了世界”,方知東海的空氣、南海的土壤、西海的水分、北海的太陽均不適於自己生長,“終於回到中土”。此詩不僅意象新穎,而且相當獨到地表達詩人在《我們對“新古典主義”的看法》一文中的詩學主張:“我們強調,吸取中華文化傳統的精華,把傳統過濾、消化為養分,而以現代的語言,現代的表現方法,寫‘典雅的’、‘中國的’新詩。”詩人沒有直抒胸臆,直接宣揚自己的詩詞主張,而是深得我國傳統詩詞強調的隱約含蓄,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之三昧,采用托物手法,借助藝術形象,讓人加以意會,借助形象思維把一個重要的詩學問題講得精辟、透徹。詩中的詠物、意象、寓意的表達均符合我國傳統詩詞的要求,而詩行的排列方式,詩句間不加任何標點符號,則屬西方現代詩詞技法。詩人根據表達感情的需要,雖不過分追求詩句的均齊、押韻,卻又大致整齊,自然形成內在節奏,讀來頗有詩味。
作家龍應台在北京現代文學館演講時說:“和國際接軌的意思,是把自己的軌道和別人的接上,以便於將自己的貨物輸出。軌道,與國際一致,火車裏的貨物,卻要求獨此一家,否則,沒有獨特風格,誰要你的輸出呢?”國際化依然要以中國文化和民族意識為立足的圓心,弘揚民族文化精粹,追蹤和契合民族的審美心理、審美價值和審美習慣。在此基礎上,借鑒世界各種文學流派的技巧,有深厚古典背景的現代和受過現代洗禮的古典,就能使我們的詩詞更加繁榮而富有彈性,從而創造出在空間上具有民族性、在時間上具有時代性的現代中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