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3 / 3)

三、詩詞教學形式多元化

已如第六講所述及,校園詩詞教學除了應用於第一、二課堂以外,還應開辟第三課堂:建立有詩性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使詩詞教學載體多元化,使更多的學生接受詩性文化的熏陶。這是使詩詞文化傳承從較為單純的教學技術層麵上升到詩教——通過詩性文化的潛移默化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層麵的重要舉措。從全國各地校園詩教先進單位的建設、校園詩性文化的種種經驗來看,有三方麵的做法具有普遍意義。

辦詩詞報刊

建立詩詞教學的習作和相關的研討園地。這方麵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的《中華詩教》(原名《興華詩教》)報不僅起步早,且以其質量較高、交流麵廣而被全國詩詞界公認為首屈一指的校園詩性文化刊物。該報1998年創刊以來,從原來每期4版的季刊發展到現在每期12版的雙月刊。每期刊發來自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學生的校園詩詞近百首,其中含本院學生習作四五十首;此外每期選刊吸納了內地所有省、區、直轄市及本省內各市縣的各層次、各年齡段詩詞作者近二百人的優秀詩作和詩教論文,其中既有國內外著名的當代詩詞名家,也有近年來在詩壇嶄露頭角的中、青年作手和網絡詩人。借此陣地,該院興華詩社與省內外數百家著名詩詞刊物、組織、學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建立了交流聯係,為各地的校園詩教信息和經驗提供了一個交流平台。在校內則分送到各辦公室和各班級,新刊一出,師生傳看,較好地體現了校園與社會以及作者與讀者的詩教互動性。

組織人文詩教之旅

各地都有奇山秀水,人文勝跡,這是自然和曆史賜予人類的一份寶貴遺產,也是接受詩性文化熏陶的用之不竭的好課堂、活教材。該校地處杭州,得天獨厚,每年春秋季都要組織興華詩社社員進行人文之旅。事先編寫有關景點的介紹材料,如64開便攜手冊《孤山景區自然及人文曆史知識簡編》,全文分孤山名勝、樓館書院、名亭傑閣、摩崖石刻、名泉遺址、孤山名士、孤山楹聯(選)、孤山詩詞(選)等八部分計兩萬多字,此類手冊現已編寫了四種。師生們徜徉在湖光山色間,聆聽、觀賞著名聯佳句,無不心曠神怡,淨慮澄懷。

詩化校園

在衢州市巨化一小、江蘇揚中市實驗一小、深圳南頭一中和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裏到處都是名句格言、名人頭像、名家書畫和師生詩書畫作品,使師生朝夕相處在詩性的校園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的影響作用不能低估。

致力於建設詩詞教學課程、建立詩詞教學評價機製以及使詩詞教學形式多元化的創造性實踐把詩詞教學提升到當代詩教育人的層麵,從而使以詩教為突破口的人文素質教育成為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特色,並獲得教育部、省教育廳和中華詩詞學會等權威機構的認可:2005年4月,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教促進中心”在該校掛牌成立;2006年11月,“以詩教為切入點,以傳統文化為依托的人文素質教育”被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優秀評估專家組確認為該校創新項目;2007年2月6日,教育部以《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為題專門刊發工作簡報,高度肯定了該校校園詩教的實踐與成果;2007年3月,全國首屆高職高專校園文化素質教育研討會在該校隆重舉行;2007年6月,該校詩教教師申報的《以詩教為突破口的高職院校美育理論與實踐體係研究》被立項為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2007年重點規劃課題;2007年7月,該校“校園詩教,和諧育人”被浙江省教育廳評為浙江省高校首屆校園文化品牌,同年11月,該項目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評比特等獎;學校還於2009年被浙江省文化廳、教育廳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詩詞藝術)傳承教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