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1 / 3)

上一講提到校園詩詞創作自2008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國家語委聯合舉辦首屆“中華讚·詩詞歌賦創作”活動後漸趨繁榮,並產生了不少優秀的詩詞作品。但由於大多數作者不熟悉或者未曾接觸格律,那些列為絕句、律詩和詞的作品還存在著格律不過關的問題。有些作者雖知格律有誤,但想修改時又不知從何下手。本講試圖就校園格律詩詞習作中的種種問題,作些評述修改和建議,以引導年輕的初作者能及早摸索到鍛煉提高自己作品的門徑。清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曾說過“改詩難於作詩”,曆來的詩人詞家都把對作品的鍛煉修改看得與初作一樣重要,並為之反複推敲,精雕細琢。

一、格律的調整

格律詩習作三原則

當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習作傳統格律詩應堅持三項原則:一是堅持聲韻一致,提倡今聲今韻。不可在同一作品中混用今古聲韻,主要問題是舊讀入聲今讀平聲的字在今聲今韻中堅持用作平聲,既可用於句中也可用作句腳押韻。二是平仄從嚴,用韻從寬。因為格律句的平仄聲律保證了聲調的輕重急徐、抑揚頓挫,是格律詩語言形式音樂美的核心,是相對於非格律古體詩的一大進步,今人沒有理由去否定或“改革”它,如若有人不喜傳統格律,完全可去學作古風乃至新詩。這裏所謂的“從嚴”是相對的,應該繼承、提倡應用詩律講中所述的偏格、拗救等句式,這是嚴中有寬,也是繼承前人對格律進行變通的寶貴經驗。至於用韻從寬是指相近韻母的字合並成一個韻部,但應有相對規範的歸並尺度,同一首詩詞應堅持一部韻書中的一個韻部,這是寬中有嚴。三是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格律要堅持,但不能因格礙意,不能因湊平仄、湊韻而影響了詩的內容美的表達。這是挑戰,要求習作者多動腦筋。

詩詞名家的今聲今韻實踐

老一輩名詩人如霍鬆林率先垂範用今聲今韻作律絕,這對於用慣了平水韻而普通話又讀不太準的八十多歲的老詩人來說,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請看霍老的一段寫作自訴:“1998年秋在新疆作的九首律絕都用新聲韻,作《石河子詩會》五律時剛看過‘軍墾第一犁’塑像,深受感動,因而在寫出首句‘地老天荒久’之後便想把第一犁用於次句,但一查《新華字典》,‘一’字今讀平聲,隻好另辟思路,吟成‘官兵競挽犁’,自覺更恰切,也更有動感和力度。接下去,由石河子市區大廈林立和市外綠疇彌望而想到這裏原是野獸出沒的大沙漠,寫‘綠疇吞大漠,巨廈逐群麋’一聯,一查‘逐’,卻今讀平聲,便改用‘攆’,似乎比‘逐’新穎些,也較生動,當然也可能有人嫌太俗。後四句‘鬧市花盈圃,平湖柳漾堤。民康風雅盛,吟幟拂虹霓’是一氣嗬成的,卻發愁‘拂’這個入聲字是否今讀平,一查果然,便代以‘舞’,也似勝原作。”這樣,霍老的這首今聲今韻的《石河子詩會》的定稿就是:

地老天荒久,官兵競挽犁。

綠疇吞大漠,巨廈攆群麋。

鬧市花盈圃,平湖柳漾堤。

民康風雅盛,吟幟舞霓虹。

霍老在探索用今聲今韻創作律絕時對格律一絲不苟、反複調整的嚴肅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習作的格律調整

初學格律詩者,往往會有純屬格律上的失誤。要下決心過好格律關,否則就如周篤文先生所說“隻能永遠站在格律詩的門外了”。現舉為初學習作調整格律的例子。

遊紹興望塔

餘建峰(興華詩社2010屆社員)飄過遊雲絲雨斜,過往客旅絡不閑。

望斷青峰尋難見,便擺豎眉瞪眼前。

此為寫景詩。前兩句用平常筆調泛泛寫出,後兩句為詩之主旨,頗有趣味。首句寫“雨”,看似無關緊要,然唯因有“雨”才能帶出轉結之句。從格律來看,首句無誤,二三句平仄不協,尾句犯孤平。從韻來看,在平水韻中“斜”屬“下平六麻”,“閑”屬“上平十五刪”,“前”屬“下平一先”,三字都不在同一韻部。如按新聲新韻,則“閑”、“前”二字就在同一韻部(如在《中華十四韻》中,二字均在“八寒”韻)。作者初習格律,創作中未能運用正確,現試為調整。

為了改動最少,可依新聲新韻來調整。此處將“斜”改為“纏”字,既可押韻,亦能凸現雨絲之密。第二句言“遊人多”,而“絡不閑”三字不通,且與詩無涉。按平仄的粘對規則,本句應為“+-+|——”。依此格律,可將原句調整為“往來客旅自悠閑”,“悠閑”便見遊人之心情,與境稍諧。轉句言“望斷”而“難見”,從題目可知所“望”是“塔”,“難見”是因首句所寫之“絲雨”,“絲雨纏”而望不見“塔”,轉亦自然。而此句格律亦有誤,應為“+-+|——|”,詞語前後稍作調整即可,擬改為“青峰望斷尋難見”。末句言“塔”不去尋時,卻又突然出現,似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句意而來。從結構看,以此意作結,頗有新意。但“望斷而不見”,必不會“突然出現”,且更不會“豎眉瞪眼”般清晰。縱有如此清晰,用“豎眉瞪眼”來形容塔,似不恰當。而末句又犯孤平,須改之。將“瞪眼前”改為“到眼前”,意轉平實,便無怒意。去“豎眉”之意,而“便擺”二字也可改去,擬改為“忽又”,以緊接第三句,而又留下突然之意。中間所缺二字用“塔”出現的情態來形容便可。塔有保俶塔之纖細俊俏,又有雷峰塔之敦厚典雅,因評者不知此塔形狀,隻能妄自猜測,如以“尋難見”來看,似乎“纖柔”之塔更好些,故所缺二字可用“依依”,一言塔之“纖柔”之態,二言塔出現時“依稀、隱約”之意,因雨霽雲收,山色澄明不是一霎之事,故用“依依”形容,或較合適。調整後全詩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