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稱帝後,趙光義被提拔為殿前都虞候,這是禁軍中侍衛親軍負責執法的武官。趙光義首次進入中央高級將領行列。由此,他得以結識朝中文武大臣。不久,又“領”睦州(今屬杭州)防禦使。所謂防禦使,與團練使、觀察使相近,都屬於地方軍政長官,宋代的防禦使有一些往往不過是武官的“寄祿官”,也即表示薪金級別,劃定敘遷之階,並無地方實權的官職。要得到實權,還要皇帝另外“差遣”。“領”有“遙領”之意,“領”防禦使,就更不是實缺。趙光義得到這個官職,雖然不需要跑到睦州去做地方官,卻帶有榮譽性質。
最讓天下士庶領教趙光義權威地位的是,趙匡胤北征時,他以“大內都點檢”的官職身份留守京師,總攬首都軍政。留守,有時也稱監國,一般由太子來幹這個活兒。趙匡胤不派兒子們做留守,又不給諸子“太子”的名分(他也從未冊立過“太子”),現在讓三弟趙光義來做這個工作,天下人應該有感覺,乃至於有市民驚呼:
“點檢作天子,更為一天子地耶!”過去,皇上從點檢做了天子,現在又要有一個新的點檢做天子的事出現了嗎?
沒有任何記載說正做著皇上的趙匡胤對這類傳聞生出反感(這一點與趙光義不同,書後會講到),他甚至在北征李筠之後,讓三弟來“領”泰寧節度使。節度使是比防禦使權力更大的地方軍政長官。泰寧在福建,那時福建未平,顯然也是個虛銜。但這個虛銜意味著三弟趙光義從防禦使更升一步,有了“藩鎮大員”的榮譽。
後來趙匡胤南征揚州李重進,又以三弟為大內都部署,也即朝廷總管;並加同平章事,這是宰相之職;還行開封尹,也即京師市長;再加兼中書令,這也是宰相級別的職務。宋代一個人可以帶幾個宰輔職務,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中、仆射、中書令、參知政事等,都屬於宰輔級別的職務職稱。到了太祖征討太原北漢政權時,又改三弟為東都(即汴梁)留守,另外賜給門戟,封晉王,官員立朝排序,晉王在宰相之上。
門戟,是一種木製儀仗禮器。趙光義得到晉王的儀仗禮器,按照等級劃分,與皇帝這個最高職務職稱,隻差一步之遙了。
我相信這是趙匡胤對三弟的有意栽培。
有一次,趙匡胤對左右誇讚三弟說:
“晉王龍行虎步,且生時有異,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我所及也!”你們看這位晉王,走路有龍虎之態,何況他出生時就有異兆,將來一定是一位太平天子。他的福德可比我強,不是我能達到的啊!
趙光義三十七歲登基,此前十幾年的曆練讓他有了朝中人脈,更有二哥的護佑、加持,讓他在做大宋皇帝時,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力。往屆王朝往往在第二任帝王之際出現權力爭奪,成為規律性的“政治瓶頸”,但在大宋王朝,趙光義順利得很。他登基後頒發的“五條意見”,也預示著天下安寧。宋太祖趙匡胤的時代,說過去就過去了;他的兄弟趙光義的時代,說來就來了。天下除了為故去的先帝穿素服,除了忙著避諱“光、義”這兩個漢字,人們照舊生活,和以前沒有什麼兩樣,大宋老人們的憂慮,多餘啦。五代亂世,一去不複返啦。
甚至,正當人們忙著避諱“光、義”這兩個漢字時,忽然又得到朝廷告示:現在還沒有來得及“避諱”這倆字的,不必“避諱”啦,皇上改名字了。
大宋新科皇帝趙光義,改名趙炅。
避諱
宋太宗本名也不叫趙光義,叫趙匡義,但他哥哥太祖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按習俗、按禮法,天下應有“避諱”,人名不得使用“匡、胤”兩個漢字,於是趙匡義改名叫趙光義。現在趙光義當了皇上,如此,按習俗、按禮法,天下又當避諱“光、義”二字。但“光、義”二字,朝野使用頻率太高,“放光明”“存仁義”之類名詞,文件常見;“光大鄉”“仁義裏”之類地名,州縣常見;“張小光”“馬大義”之類人名,士庶常見。所以認真“避諱”起來,禮部官吏們審定存世文件、地方太守們更動所在地名、官民男女們修訂戶籍檔案,諸如此類,實在是太麻煩啦。這一個多月時間裏,天下也確實在緊鑼密鼓地為“避諱”這兩個漢字而忙碌,到處都在改名。
“避諱”禮俗已流行千年,皇上也無能改變。
趙光義了解到這個“避諱”現象後,為方便天下,再次改名,單名一個“炅”字。與“光義”比較起來,“炅”字稀見,偏僻得很,天下“避諱”這個“炅”字,工作量就會小得多。趙炅之後,大宋曆代帝王多有改名,都在選擇偏僻漢字,以此減少民間和官方的工作強度。趙炅帶了個頭。
“避諱”這事,由來已久,世界皆然。史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無非是製定一種禮俗,不去直呼其名,借此表達對尊者、親者、賢者的一種敬意。古代,《舊約》時代,上帝也即“耶和華”,這幾個字,書寫時就由不發音的希伯來字母組成,意思是不能妄稱上帝之名。後來演進中,總要有稱呼,於是被翻譯為類似漢語文字“耶和華”的讀音。傳統中國之“避諱”也在演進中,到現在,盡管還不適宜當麵口頭上直呼“尊者”“親者”之名,但書寫已經無妨。是否直呼“賢者”之名,曆史上其實也不過是一種個人選擇。你可以直呼,也可以不直呼。宋人有一個士子,很是仰慕唐代詩人孟浩然。他經過一個叫“浩然亭”的地方時,不禁感慨:怎麼能直呼賢者之名呢?於是將“浩然亭”改為“孟亭”。有人直呼“浩然”,這位士子就不樂意;但是盡管他不樂意,還是有人願意直呼。這是士子的個人行為,並非官方製度性規定。到今天,風雅點的人士還是願意稱“康南海”“南海先生”,而不願意直呼“康有為”;願意稱“蔣中正”“中正先生”,而不願意直呼“蔣介石”,等等。“避諱”也在流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