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白山黑水畔龍騰之地,塞外綠茵中鳳興之族(2 / 3)

敵軍中,葉赫首領布寨驅策過猛,坐騎橫向而倒,一建州兵趕上一刀,命歸九泉;烏拉首領布占泰被擒;葉赫另一首領納林布祿因見其兄飲刃而亡,昏厥馬下……於是,一幫烏合之眾已不能自顧,四散奔逃,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慌亂中落入陷馬坑,他棄鞍解衣,赤條條爬上來,抓住一匹驏馬狼狽而逃。建州兵乘勝追擊,九部聯軍大敗,屍滿溝壑。

這一戰,努爾哈赤殺敵兵4000人,獲馬3000匹,盔甲幹副。自此,建州女真威名大振,沒有人再敢小視他,而作為這次聯軍主力的蒙古各部卻受到了沉重打擊。

後來,烏拉貝勒布占泰(曾在古勒山大戰中被俘,但努爾哈赤為拉攏烏拉,將其恩養三年後,將其放回,並助其奪得烏拉貝勒之位,還將女兒穆固石嫁給了他)與努爾哈赤交戰,科爾沁的翁剛代貝勒又與布占泰聯合反對努爾哈赤。他出兵在距烏拉城20裏遠的地方遇到了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及其侄阿敏所統率的大軍。望著那獵獵的旌旗,聽著那震耳的馬蹄聲,翁剛代悄然撤軍了。他知道,此時的建州女真已是不可戰勝的了。

(二)

古語雲:“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或許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有同情弱者的心態,但強者卻更令人矚目。戰敗者,要麼從這個世界上永遠消失,要麼隻能成為勝者的從屬。尤其在那個隻有習俗、沒有法律,雖有文明,但更多的卻是野蠻,一切都要用武力來解決的年代,戰爭的勝負則更令人矚目。古勒山大戰後,蒙古各部已無力再與努爾哈赤相抗衡了,作為弱者與敗者,唯一的選擇隻有交好、臣服,成為他人的附屬。於是,第二年,那位在古勒山大戰中狼狽而逃的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及喀爾喀五部貝勒老薩首先遣使通好。此後,蒙古諸部與後金往來不絕。

剛開始時,努爾哈赤以為蒙古越過明朝而來交好,隻不過是希圖錢財,所以賞賜的東西特別豐厚,因為勝者永遠是慷慨的。但隨著鬥爭的發展,他很快認識到蒙古對他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他感到蒙古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爭取到它,就會使自己在對明朝的鬥爭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因此,他積極開展與蒙古的友好關係,從遣使通好、厚加賞賜、饋贈發展到通婚聯姻這種更親密、也更複雜的關係。而且,他自己就娶了科爾沁貝勒明安之女和郡王孔果爾之女為妻。

清太宗皇太極在位之時,繼承了他父親的這一政策,繼續對蒙古結親、賞賜、分化、利用,他本人及其兄弟子侄,還有貝勒大臣都娶蒙古女子為妻。同樣,太宗及其宗室,大臣的女兒們也都遠嫁蒙古,甚至有些蒙古王公主動向後金求婚,要求娶宗室之女為妻,太宗總是給予滿足,給予他們“額駙”的地位與待遇。這種聯姻固然是政治上的一種手段,然而這種政治聯姻與親屬關係,卻像一張巨大的關係網,將滿蒙聯係到一起,在清朝的統一中,起到了穩固後方、加強力量等無法估量的曆史作用。

在蒙古各部中,與後金關係最密切,也最受到滿洲優待的要算科爾沁部了(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與後金友好關係確立較早)。盡管科爾沁曾一度屈服於察哈爾的統治之下,但察哈爾部的君主似乎並不如努爾哈赤那樣遠見卓識,那樣善於收服人心,他隻知道以強蠻的手段來聚斂自己的財富,擴充自己的勢力。在他的眼中,科爾沁隻不過是一個奴仆。古勒山大戰後,科爾沁已領略了後金的實力,努爾哈赤抓住其弱者的心態,不加之以兵,而宣之以禮,以各種利益為誘餌,終於在與明朝、察哈爾強大勢力的鬥爭中,爭取到了科爾沁。為了加強與他的聯係,努爾哈赤及其諸子都曾多次娶科爾沁蒙古王公之女為妻,以政治聯姻來強化兩者的關係。尤其皇太極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迎娶科爾沁貝勒莽古思的女兒(後來的孝端文皇後,皇太極正宮,孝莊文皇後之姑)時,努爾哈赤竟破例讓皇太極親自迎至輝發扈爾奇山城,表現了他對與科爾沁這門婚事的重視。

攻占遼沈之後,由於鬥爭形勢的需要,與科爾沁的交往更加密切。天命十年(1625)後金提出與科爾沁結盟,但科爾沁使者帶來的奧巴台吉的回信卻似乎並不那麼樂觀,其中寫到:

對於大汗您的諭旨。我們都欣然服從,也都希望由大汗您來主持大計。但是,察哈爾的汗與喀爾喀各部知道我們與您定盟。一定會派兵征討。那時,大汗您又將如何對待我們呢?請大汗仔細斟酌呀!

見信後,努爾哈赤知道科爾沁確有結盟之意,但又有後顧之憂。於是,他立刻派巴克什庫兒禪、希福前往科爾沁與奧巴會盟。他們宰牛馬、置白骨,酒、血、土、肉各一碗,焚香而誓道:

後金與科爾沁兩部,因為同受察哈爾的欺淩。所以拿這樣的盟言昭告天地:‘願同心合意,既盟之後,後金如為察哈爾饋贈所誘。中其巧計,不告知科爾沁,而事先與之和好,穹蒼不佑。降以災殃。就像擺著的骨暴,血出、土埋而死:如科爾沁為察哈爾饋贈所誘。中其巧計不讓後金知道。先與之和好。穹蒼不佑。降以災殃。亦一樣骨暴,血出、土埋而死,如履行盟約,天地保佑,益壽延年,子孫萬世,永享榮昌。

盟誓完畢後,巴克什庫兒禪與希福又帶著科爾沁的使者來到了後金,努爾哈赤命令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及阿巴泰等幾乎所有的重要首領,宰白馬、白牛,也如前一樣,與科爾沁使者盟告天地。

在努爾哈赤的藍圖中,要征服明朝,必須先征服蒙古。因為此時的蒙古大多還是後金的敵對勢力,是他南征大明的後顧之憂。後金與科爾沁結盟,就是征服蒙古的一個步驟,也是為進攻明朝解除後顧之憂的一個步驟。同時,還可以利用蒙古的人力、物力增強後金的實力,有了這些重要性,努爾哈赤便想方設法發展與科爾沁的友好關係。

天命十年(1625)八月,對天發誓的餘音尚在耳邊回蕩,科爾沁奧巴台吉的使者便風急如火地趕到了後金:“察哈爾的大軍即將來犯,請求大汗增援。”

這一消息在後金引起了震動,因為科爾沁僅是蒙古的一個小部落,而察哈爾部,在其首領林丹汗的率領下,已成為一個足可與後金相抗衡的強大部落。兩強相爭,必有一傷。倘若失敗的是後金,那麼這份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就要土崩瓦解。然而,努爾哈赤卻並不這樣想。若不出兵,就等於將科爾沁推到了察哈爾一邊,為聯合察哈爾的戰略而付出的多年的心血將付之東流,更重要的是失去科爾沁,就等於失去了一道防藩衛士的屏障,失去了一個取勝的條件。現在與察哈爾交戰,固然勝敗之數,難以預料,但在失去科爾沁之後再與之戰,那麼失敗的比率將大於勝利。他深知要征服蒙古,僅用武力不行,還要以德、柔使其心服,而這首先需要的就是“誠信”兩個字,倘若這次失信,不僅剛剛建立的盟約會廢棄,而且他征服蒙古的計劃也將被擱置,甚至落空。那麼,就像有一把尖刀逼在後腰,這對他的事業將是非常不利的。於是,他立刻決定派使帶8名炮手先行前去增援,並表示:“你們要我派兵增援,要多則多,要少則少,不必擔憂。”並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調遣各路人馬,親率諸貝勒大臣馳援科爾沁。增援兵馬行至開原以北鎮北關時,由於此前軍隊曾進行過射獵,兵困馬乏,無力再行,但努爾哈赤仍挑選5000精騎命皇太極同莽古爾泰、阿巴泰、濟爾哈朗等快速前往支援,自己則率隊返回了沈陽。察哈爾的軍隊在聽到後金援軍已到時,由於多曰的鞍馬勞頓,久戰不勝,現援兵又不到,固士氣低落,無心戀戰,便丟下大量兵器輜重,匆匆退卻。於是,科爾沁危機得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