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隊黨委做出決定:追認董存瑞為戰鬥英雄、模範黨員,董存瑞生前所在的班命名為“董存瑞班”;隆化中學也被命名為“存瑞中學”。1950年9月,在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上,董存瑞被追認為“全國戰鬥英雄”。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概況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中山西路343號,占地麵積21萬平方米。整體設計采用中國傳統的主軸線布局,主要建築物南北呼應,東西對稱。整個園區氣勢宏偉,生機盎然。2001年6月,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烈士陵園大門左右牆由花崗石和青石砌成,門壁上鐫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5個貼金大字。門壁連接著東西兩座不鏽鋼門構成這座宏偉的紀念建築。高大雄偉的紀念碑鐫刻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人的題詞,坐落在可容納萬人的悼念廣場中央。
廣場的北麵是銘碑堂,它是中心紀念建築物。堂內中央是一幢大型漢白玉臥碑,上麵鐫刻著毛澤東的題詞“為國犧牲,永垂不朽”。248位烈士的英名鐫刻在銘碑堂北牆的中央。堂內東西兩側牆壁上鑲嵌著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彭真、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撰寫的字碑,河北著名紅軍將領董振堂和趙博生的紀念碑亭也立於此。
銘碑堂後麵是烈士紀念堂,占地麵積1547平方米.分左中右三廳。
中廳為“晉察冀革命紀念館”;左廳內陳展著200多位著名烈士遺像和簡曆;右廳為“骨灰安放室”,安放著600多位革命烈士和病故老紅軍的骨灰。
在陵園南北走向上,紀念碑和烈士紀念堂構成了整個陵園的主體建築群。而與之相呼應,在東西方向,三組具有不同紀念意義的其它建築又構成了三條橫向軸線。
軸線上有革命文物廳和影視廳。革命文物廳建築麵積1100多平方米,近300件革命文物按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順序依次展出。影視廳內配置了現代化的影視設備,使陵園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更趨現代化。
軸線西麵是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陵墓,東麵是柯棣華大夫陵墓、愛德華博士和巴蘇大夫紀念碑。墓前廣場上矗立著一尊白求恩大夫的全身雕像。
軸線上,西邊的紀念亭、展覽館與東邊的烈士紀念館相對稱。
與高台共存亡的董振堂
董振堂,出生於河北新河,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他曾參加北伐戰爭和反蔣戰爭。1930年反蔣戰爭失敗後,任國民黨軍第26路軍第25師第73旅旅長,同年12月14日,和趙博生一起在江西寧都率部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擔任紅五軍團軍團長,率部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曾被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紅旗獎章”。
1935年4月底,紅軍渡金沙江時,中央紅軍趁滇北防守空虛,決定兵分三路,從3個渡口同時渡江,董振堂的紅五軍團負責掩護軍委縱隊從中間的皎平渡渡江。
按照這個部署,紅五軍團在江南岸的石板河一帶掩護三天便可撤防。但渡江行動開始後,第一軍團找不到渡船,架了半截的浮橋又被江水衝垮,第三軍團也無法架浮橋,於是中央軍委命令第一軍團沿江而下,第三軍團沿江而上,都改從皎平渡渡江,而皎平渡僅有6隻小木船,渡江所需時間延長,因此,董振堂率部在防禦陣地一直堅守了9天9夜,連續3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圓滿地完成了保障紅軍主力渡江的任務。
1936年10下旬,紅軍2萬餘人,奉中共中央軍委指示西渡黃河,進軍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937年1月董振堂率紅五軍團一舉攻占了甘肅高台縣城。正當高台人民歡慶勝利之時,敵軍馬步芳等部約2萬餘人包圍了高台,經過9天9夜的激戰,由於敵眾我寡,被迫入城堅守。在敵強大炮火的攻擊下,至20日高台失陷,董振堂和3000多名紅軍將士全部壯烈犧牲,時年42歲。
董振堂是河北省籍最高級別紅軍將領。毛澤東稱讚他是“堅決革命的同誌”。
血染黃獅渡的趙博生
趙博生,河北省黃驊市東慈莊人。1914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隨馮玉祥將軍轉戰南北,並開始與馮玉祥軍隊內的共產黨人進行接觸。中原大戰後,馮玉祥軍被收編。趙博生接受駐守山東的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邀請,擔任二十六路軍參謀長。1931年10月,二十六路軍地下黨組織經慎重研究後,將趙博生發展為中共黨員。1932年12月14日,他和董振堂一起在江西寧都率部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從此,他開始了嶄新的政治和軍事生涯。
1933年初,蔣介石的主力向金溪、南城一帶蘇區進犯,妄圖殲滅紅軍主力一、三軍團。為保障紅軍主力於黃獅渡殲滅敵人,趙博生奉命率4個團在長員廟鉗製3倍於已的敵人。
趙博生深感到責任重大,帶領戰士親臨前線察看地形、研究部署等,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工作。這次戰鬥關係到全軍勝利,必須要光榮完成這次使命。
戰鬥開始後,敵人發動了猛烈地進攻。先是集中大炮轟炸前哨陣地,然後發起數次進攻,但都被打退。到中午11時左右,敵人又向紅軍左路發動進攻。這時候,紅軍彈藥所剩不多。趙博生很快意識到,右路135團的陣地如果被敵人攻下,左路128團就有被包圍的危險,是很難守住陣地的。於是他當即命令128團特務連“立即出擊,協助135團恢複陣地”。特務連出擊以後很快打退敵人,恢複了135團的陣地。
趙博生把128團團長找去,說估計敵人還會進攻135團陣地。135團陣地地勢低,工事薄弱,戰鬥動作不熟。要他補充工事,形成扇麵火力,注意節省彈藥,他把指揮任務交給參謀。自己則親赴135團這處最前線、最危險的陣地上。
敵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喘息,又集中力量向兩翼陣地輪番發起衝鋒。守軍戰士子彈打完了,手榴彈扔完了,趙博生就指揮戰士們用石塊猛砸敵人,用寫有“百戰百勝”字樣的鬥笠裝上鵝卵石回擊敵人。
部隊傷亡增大,陣地發生了動搖。趙博生親自帶領軍官組成突擊隊,向瘋狂的敵人發起猛烈的反衝鋒。趙博生在距敵百米遠的地方,一邊指揮,一邊回擊敵人,不幸頭部中彈,壯烈犧牲。
葉劍英於1962年“八一”建軍節前夕,賦詩懷念。“寧都霹靂響天晴,赤旗高擎趙博生,虎穴堅持神聖業,幾人鮮血染紅星。”
2009年9月14日,趙博生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河北省博物館
概況
河北省博物館坐落在省會石家莊市中心,建築總麵積為20028平方米,最高處27.7米。主樓四周用56根圓柱構成高大寬闊的長形柱廊,整體建築風格既巍峨壯麗,又莊嚴樸素。
博物館共有18個展覽大廳,展廳麵積11216平方米。館前為省會文化廣場,廣場中央造型優美的燈光音樂噴泉銀珠飛濺,廣場鴿與遊人盡情嬉戲,其樂融融。
博物館分陳列展覽區和文物庫區兩大部分。文物庫房建築麵積5278平方米,使用麵積38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現代監控、通訊、空調係統的文物庫房。陳列展覽區位於石家莊市中心,占地麵積2萬平方米,陳列麵積1.1萬餘平方米。
基本陳列共分為五大部分。
《古代河北陳列》比較係統地展示了河北有人類活動以來至清朝滅亡的100多萬年間的滄桑曆史。重點表現河北地域內的重大曆史現象、重要曆史人物和主要文明成果。
《近代河北陳列》以翔實的資料展示了自1840年至1949年間河北大地的風雲變幻。重點回顧了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生,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在河北的傳播,再現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河北人民不畏強敵、奮勇禦侮的壯麗畫卷。
《當代河北陳列》以“濃縮河北精華,展示河北精品”為主旨,集中展示了全省上千種名、優、新、特產品,充分體現出河北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其形式設計具有強烈現代感。
《神秘王國——戰國中山國陳列》展示的是戰國時期中山國的曲折曆史和具有遊牧民族風情的文物。精選文物260餘件(套),青銅器奇巧瑰麗,玉器精雕細鏤,黑陶器柔美典雅,車馬儀仗雄武威嚴,武器裝備獨具特色。宮廷、獵帳、車馬等複原景觀和大型壁畫再現了中山國豪華的宮廷生活和彪悍的民族風情。該陳列獲全國首屆“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金縷玉衣的故鄉——滿城漢墓陳列》展出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出土的文物珍品250餘件(套)。其中的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白玉雙龍高紐穀紋璧都是舉世聞名的國寶。展覽規模宏大,豪華富麗,充分體現出王侯生活的奢華和大漢盛世古樸雄渾的時代風貌。該陳列獲國家“1999年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2001年6月,河北省博物館被中宣部評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燕趙之風
文物是博物館業務活動的物質基礎。河北省博物館一直非常重視文物征集工作,堅持長期征集與短期突擊相結合,使館藏文物不斷增加。目前館藏文物、標本15萬件,其中一級品321件(包括國寶級文物6件)。其中以古代文物數量最多,也最精美。另有圖書資料室藏書5萬餘冊,照片2萬餘幅。圖書收藏中不乏明清珍善本圖書,是河北省地方誌主要收藏單位之一。
滿城陵山漢墓出土文物是河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陵山漢墓是西漢第一代中山國王靖王劉勝和王後竇綰的墓葬,兩座洞室墓共出土金、銀、銅、鐵、玉、石、陶、漆、玻璃器等文物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90餘件,國寶級文物5件。
劉勝金縷玉衣是用金絲將岫岩玉片編綴而成,整體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共用金絲約1100克,玉片2498片,是我國考古發掘中出土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玉衣。竇綰金縷玉衣形式與劉勝玉衣相似,共用金絲約700克,玉片2160片。
長信宮燈通體鎏金,作宮女跪坐執燈形象,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部分組成。宮女體臂中空,右臂為煙道,可將燈煙導入器內,以保持室內清潔。
錯金博山爐爐身似豆形,工藝精湛,裝飾華美,是舉世聞名的珍寶。透雕雙龍紋高紐白玉穀紋璧,玉質晶瑩潔白,紋樣優美,造型生動,雕琢精致,為漢代玉器中的珍品。
河北省博物館另一具有重要特色的瓷器藏品是元代的青花和彩釉瓷,1964年保定市元代窯藏中出土的11件青花和藍釉瓷器代表了同類元瓷的最高水平。其中青花開光鏤雕紅藍釉花卉大罐是國寶級文物,集繪畫、鏤雕、浮雕、貼塑、青花、釉裏紅等多種裝飾技法於一身,代表了元瓷燒造的最高成就。
河北曆史上一直是佛教盛行之地,館藏的許多造像以精美的藝術造型和重要的曆史價值而聞名於世。曲陽修德寺出土的2000餘件漢白玉佛教造像,是目前國內出土數量最多、時間延續較長的一批佛教造像,對研究佛教發展史有重要的意義。
館藏書畫約2000件,主要是明清兩代政治家和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明代著名諍臣楊繼盛、東林黨人趙南星、明末殉國名臣吳景範、清初理學家孫奇逢、清康熙名臣魏象樞、魏裔介等人的書畫作品,形成了以地方名人墨跡見長的館藏特點。另外還有文徵明、朱耷、唐岱、鄭板橋、虛穀、吳昌碩及徐悲鴻、齊白石、傅抱石等名家的精品之作。
河北省博物館近現代文物藏品記載著燕趙兒女為追求解放、爭取光明而進行的血與火抗爭,是100多年裏河北人民革命征程奮鬥不息的曆史見證。
其中有:鴉片戰爭後外國教會勢力入侵的重要證據——清末直隸南部法國天主教總堂獻縣張莊教堂遺留原始資料;義和團運動首領景廷賓在“掃清滅洋”起義中使用的馬鞍;土地革命時期寧都起義領導者趙博生的遺存衣物;抗日戰爭時期人民音樂家張寒暉創作的著名抗日救亡歌曲《鬆花江上》手稿;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征戰的指揮戰刀,冉莊地道戰中使用的油燈、鎬頭、鐵鍁,白洋澱雁翎隊使用的木船、火槍,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紀念大碗,中國人民銀行第一版人民幣印鈔石版等珍貴文物。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陳列館
概況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陳列館是中國第一所反映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史的陳列館。它位於河北省邢台縣前南峪村,占地麵積2000平方米,1999年9月28日正式麵向社會開館。2001年6月,抗大陳列館被中宣部評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陳列館由序廳、主題廳和西展廳三部分組成。序廳的中央黑色的花崗岩臥碑上鐫刻著金色的前言。毛澤東為抗大製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尤其引人注目。迎麵牆壁上懸掛著抗大校旗和抗大校門照片。東、西牆壁上分別為八路軍軍歌和抗大校歌。整個展廳肅穆、凝重。
主題廳分四部分:一、抗大在陝北的創建與前期發展;二、抗大在敵後太行的崢嶸歲月;三、抗大越抗越大(抗大分校及附屬陸軍中學等);四、抗大精神光照千秋。
主題廳以大量的文物、照片、圖表等再現了抗大當年的學習與戰鬥生活。
西展廳,由邢台縣投資30萬元,陳列了“邢台縣山區建設輝煌成就展覽”。歌頌了建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英雄的太行兒女繼承和發揚抗大的光榮傳統,治山治水,使革命老區的麵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陳列館還配有接待室、影視室、文物藏品庫、資料室等設施。陳列館的北麵,為1986年建築的抗大紀念碑,全部由漢白玉砌成,端莊、穩健。時任黨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碑名,原抗大校長徐向前,副校長、教育長何長工等為紀念碑撰寫碑文。
沿山間小路拾級而上,在西部山頂上,抗大首長舊居等遺址掩映在樹蔭之中。其腳下樓房林立的村民新居,顯示了革命老區的巨大變化。宏偉壯麗的抗大陳列館與花果飄香的前南峪生態經濟溝試驗區交相輝映,使這塊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更美、更迷人。
抗大,越抗越大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於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創建。1937年初,紅大隨黨中央機關遷到延安,更名為抗大,毛澤東任學校教育委員會主席,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副校長。
為了貫徹教育與戰爭相結合的原則,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做出了《關於抗大陝公等學校遷移晉東南的決定》。7月10日,抗大總校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番號,在司令員兼政委羅瑞卿率領下,告別延安,向敵後根據地挺進。5000抗大師生渡黃河,涉汾水,翻呂梁,越太行,經陝西、山西、河北3省的25個縣,行程1250公裏,輾轉一年多,擺脫了日軍的圍追堵截,終於在1940年11月到達邢台縣漿水鎮,對外公開稱為“青年抗日聯合縱隊”。
漿水位於太行山腹地,這裏四麵環山,山高林密,山勢險要,能攻能守,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這裏靠近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駐地,又是129師開辟最早的太行根據地之一,群眾基礎好,環境比較安定。
為了適應敵後辦學的新形勢,便於在遊擊環境中進行教學,總校將原有機構進行調整,增設團、營軍政主任教員,連隊駐隊教員,從組織上保證營、連能在流動中進行獨立教學。1940年12月,抗大第六期畢業,朱德總司令特為畢業學員題詞:“努力工作,造成鐵的幹部,準備反攻。”
抗大挺進華北敵後辦學,培訓了成千上萬優秀的軍政幹部,使他們成為抗日人民軍隊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骨幹力量。他們活躍在敵後各個戰場,帶領部隊、民兵和廣大群眾,開展遊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打伏擊、毀碉堡、破公路、扒鐵路、炸橋梁、拔據點,打得日、偽軍人仰馬翻,魂飛膽喪。因此,日寇把抗大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下狠心要消滅抗大。當時岡村寧次曾聲稱:“消滅了抗大,就是消滅邊區的一半”,“寧肯犧牲2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學員,犧牲5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幹部”。
粉碎拉網掃蕩
1942年5月,駐華北日軍以25萬人的兵力,采取“鐵壁合圍,捕捉奇襲”戰術,對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太行根據地北部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其中抗大總校也是他們“圍剿”的主要目標。5月19日至24日,日寇派遣六七千人,分四路合擊抗大總校駐地,妄圖一舉殲滅抗大。
為了避免同敵人主力正麵衝突,盡量減少傷亡,抗大首長決定各大隊分散行動,全校分為幾個獨立單位,多路轉移。校部直屬機關轉移到路羅與漿水之間的白雲山密林峽穀中,利用山地優勢與敵人周旋,經過連續行軍,安全到達駐地。
抗大上幹科學員大部分是129師營以上幹部,都是經曆過槍林彈雨的指揮員,他們采取同敵人小轉圈和大換班的方式,兩上兩下太行山,甩掉了敵人,安全跳出重圍。基本科向北轉移,隻一個夜晚就轉到北路敵人的後麵,到達了安全地帶。
抗大陸軍中學的師生,一直穿插在深山密林中與敵人換位置、轉山頭兜圈子,開展聲東擊西的“麻雀戰”。但是,由於敵軍兵力部署非常密集,在邢西縣奶奶頂與沙河縣的老爺山之間,他們被一日軍大隊包圍了。這些年僅十幾歲的學員,麵對太行山莊嚴宣誓:寧死不投降,與陣地共存亡!
他們頑強抗擊,擊斃敵軍100餘人。子彈、手榴彈用光了,他們同敵軍展開肉搏戰,3位15歲的同學被敵人逼上懸崖,他們抱在一起,高呼著口號,縱身跳下懸崖。副校長史紫千不幸被俘,麵對凶殘的敵人,他破口大罵,正義凜然,寧死不屈,英勇就義。隊長王希真為掩護同學轉移,把敵人火力吸引到自己身邊,壯烈犧牲。當人們找到他的遺體時,在他身下挖出了一把手槍和一本日記。日記本上寫道:永別了,同學們,我們一定要勝利!
抗大跳出包圍圈後,配合八路軍11旅、385旅和386旅將士,對敵人空虛的老巢內丘、讚皇、臨城、邢台黃店、沙河褡褳鎮一帶據點,進行猛烈襲擊,炸毀幾十個碉堡,擊斃日偽軍1000餘名,繳獲大量戰利品。
敵人聞訊急速撤退,地方武裝和抗大留守人員抓住戰機,尾追截殺,八路軍與抗大主力則分兵阻擊、包抄,使敵人前後挨打,傷亡慘重。抗大在兩個多月的轉戰中,邊戰鬥邊學習,配合主力部隊殲滅日、偽軍17000餘人,徹底粉碎了日寇的拉網掃蕩,6月底,勝利返回漿水鎮前南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