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決定用發布口號的方式來表達這個政治意圖。於是,他親自起草了《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其中第五條明確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8年5月1日,《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在《晉察冀日報》第一版頭條位置發表,共23條,豎行排版,毛澤東側身頭像端端正正地印在口號上方。當天,新華社廣播電台也進行了廣播。

《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公開發布之後,得到了全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海外僑胞的熱烈響應,紛紛來信來電,對共產黨這一決定表示擁護。

毛主席複電支持他們的愛國行動。此後,他們中許多代表人物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從國民黨統治區和海外紛紛來到解放區,進行建國籌備工作。“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可以說是建立新中國的動員令。

1948年4月11日,毛主席進駐城南莊,1948年5月26日,毛主席離開城南莊,前往平山縣西柏坡村,共在這裏生活、工作了46天。隨後,晉察冀軍區司令部也遷往平山縣雁堡村。

獻縣馬本齋紀念館

概況

馬本齋紀念館位於獻縣本齋鄉本齋村北,占地110畝,分南北兩院。2005年紀念館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南院為馬本齋母子烈士陵園,匾額由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院中央高大的漢白玉紀念碑直插雲霄。正反麵鐫刻著毛澤東主席與朱德總司令的題詞。紀念碑南麵是馬本齋母子的陵墓,被一座漢白玉鋪底的月牙形花壇環抱著。

此外,南院另有影視廳、追憶廳。影視廳以放映紀錄片光盤資料和影視資料為主,追憶廳為馬本齋生前領導、戰友追憶的題詞、字畫。

北院與南院一路之隔,為馬本齋紀念館主館,匾額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寫。進入院門後是一方形廣場,靠北側矗立著馬本齋騎馬雕像。

過了雕像,有一排坡度很緩的台階。拾級而上,有一步步走向崇高之感。紀念館入口設高大的穹隆,四根斜棱柱做傾斜造型,似乎用巨大的力量將展廳懸在中間。淡黃色與深黃色相間的外表,看上去顯得很素雅。

紀念館入口處為馬本齋石雕立像,周圍擺滿了前來參觀人士敬獻的鮮花和花籃。雕像後麵是一座巨大的屏風,上麵有毛澤東題寫的“馬本齋同誌不死”七個大字。

展廳分六部分,采用圖片、實物、沙盤、文字及電視燈相結合的形式,再現了馬本齋烈士憂國憂民、英勇奮鬥的一生和馬母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

為了紀念馬本齋,發揚烈士精神,獻縣於1985年始建由三間房構成的“馬母祠”,後幾經修建,形成了占地3000平方米,擁有房屋12間,其中大型展室3間的馬本齋母子烈士陵園。1999年,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由省、市分別投資,建設馬本齋紀念館。

回民英雄馬本齋

馬本齋,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東辛莊。自幼聰穎,讀過私塾,粗通文墨,後為生活所迫,隨父親到東北。之後投身奉軍(東北軍)。1924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在講武堂畢業後,從士兵開始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直至升任奉軍獨立21師第四團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還鄉務農。

抗日戰爭爆發後,呂正操率領的東北軍兩個營和一部分群眾武裝,到河北開展遊擊戰爭,開創了冀中抗日的新局麵。在這種新形勢下,具有強烈愛國心的馬本齋挺身而出,組織了回民抗日武裝——回民義勇隊,開始了同日本侵略者的英勇鬥爭。

不久,馬本齋和黨組織取得了聯係,在黨的領導和八路軍的幫助下,回民義勇隊迅速發展、壯大,改名為冀中遊擊軍回民教導隊。1938年7月,回民教導隊和呂正操組織的冀中軍區回民幹部教導隊合編為回民幹部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

同年,馬本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申請書上寫道:“我決心為回民族的解放奮鬥到底,而回族的徹底解放,隻有在中國共產黨幫助與領導下方能實現。”此後,他以無比的熱情和堅強的毅力,完成黨交給他的各項任務。

1940年的康莊戰鬥中,馬本齋指揮部隊從四麵八方向敵軍猛烈進攻,經過半小時的戰鬥,除6、7個偽軍逃跑外,其餘50餘人全部被殲滅。這次戰鬥,繳獲大炮一門,重機槍一挺,輕機槍兩挺,步槍60餘支,馬10餘匹,以及許多彈藥。八路軍冀中軍區通報嘉獎馬本齋同誌,並授予回民總隊“攻無不克,堅而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的錦旗。

7年間,馬本齋指揮回漢健兒,轉戰於冀中平原、渤海之濱,馳騁於冀魯豫廣大敵後戰場。身經大小戰鬥800餘次,消滅日偽軍3萬餘名,使敵人聞風喪膽。

在艱苦的戰爭歲月裏,馬本齋還不忘認真學習,關心戰士和群眾,受到大家的愛戴。由於長期勞累,他身患疾病,但為了工作,他不願休養、治療。直到病得不能起床,才被同誌們送進了醫院。後來,病情進一步惡化,在彌留之際,他囑咐家屬說:“我覺得不能為人民為國家為黨做更多的工作是件憾事,教孩子繼續我的誌向做革命工作,告訴三弟領導回民抗戰,革命到底。”

1944年2月7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子馬本齋,在山東莘縣不幸逝世,終年43歲。

在馬本齋病逝後,社會各界紛紛舉行懷念活動。在延安舉行的追悼大會上,毛澤東主席親撰挽聯:“馬本齋同誌不死”。他的偉大獻身精神和英雄業績將永遠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所銘記。

馬母絕食殉國

馬本齋的母親是一位深明大義堅貞不屈的母親。

1941年9月25日,日本包圍了獻縣東辛莊,妄圖抓住馬本齋的母親,然後以馬母為誘餌,誘使馬本齋率部來救,乘機消滅回民支隊。日寇對當地群眾用盡酷刑,逼問馬母去向。群眾寧死不屈,殘忍地日寇竟然將其中兩人刺死。

馬本齋的母親不顧群眾阻攔,挺身而出,大罵日寇的卑劣行徑。日軍將馬母帶到了縣城,並對馬母威逼利誘,讓她寫勸降信說服兒子“歸順皇軍”,享受“榮華富貴”。但馬母堅貞不屈,為了不讓敵人利用自己牽製兒子,馬母以絕食的方式進行抗爭,最後壯烈殉國。

在馬本齋知道母親被日寇帶走後,心裏悲痛萬分。但是他知道這是敵人的毒計,反倒勸告大家說:“要以黨的事業和抗戰大局為重,絕不能上敵人的當!”馬母犧牲後,馬本齋與回民支隊全軍戴孝,表達對英雄母親的懷念。馬本齋奮筆疾書:“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誌,繼續鬥爭!”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概況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位於邯鄲市陵園路中段。1946年3月奠基,1950年10月落成。陵園占地320畝,分南北兩院,是中國共產黨建築最早、規模最大、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題詞和碑文最多的烈士陵園。2005年11月,陵園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北院以園林建築為主。陵園正門寬40米,高9米,宏大渾厚、巍峨莊嚴,是具有民族風格的現代建築。橫額上鑲嵌著朱德1946年3月的題字“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兩側是毛澤東的詩詞“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大門背麵橫額上是朱德的題字“浩氣長存”。

入門巍然聳立著高24米的烈士紀念塔,塔頂光芒四射的紅五星,象征著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塔的正麵鐫刻著毛澤東的題詞:“英勇犧牲的烈士們千古無上光榮”,東、北、西三麵分別為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的題詞。

紀念塔正北是人民英雄紀念墓,為紀念所有犧牲於晉冀魯豫邊區的革命烈士而建。墓內陳列著317名團職以上烈士英名錄。紀念墓前麵東西兩側有“八路軍”和“民兵”兩組群雕,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令人肅然起敬。

左權將軍墓,由碑亭和墓體組成。碑亭橫額上刻有謝覺哉的題詞“人民共仰”,兩側是“大節忠貞彪史冊,正氣磅礴壯山河”,漢白玉墓碑上的“左權將軍之墓”為周恩來所題。碑旁有朱德的挽詩和彭德懷撰寫的墓誌。左權將軍墓對麵是肅穆莊嚴的左權將軍紀念館。

四八烈士閣位於北院的西北部,是一座雙層六角傳統塔式樓閣。為紀念1946年4月8日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因飛機失事而遇難的王若飛、秦邦憲、葉挺、鄧發等13人修建的。林伯渠手書“四八烈士閣”、“為人民民主而死”分別高懸在二層、一層正麵,閣內有毛澤東的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展出有烈士簡曆和雕像。

南院以陵為主,有紀念亭、紀念碑及烈士墓。墓內安葬著團級以上的幹部和邊區著名殺敵英雄約200名。

題詞最多的陵園

1945年4月,黨的七大在延安召開,會上舉行了中國革命死難烈士追悼大會,並醞釀抗日戰爭勝利後建立烈士陵園。1946年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做出決議,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在邯鄲修建。曆經4年多的建設,陵園主要建築於1950年10月竣工。

烈士陵園的建設和發展,始終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

朱德曾3次來陵園指導建設工作。1948年4月,朱德在指揮魯西北作戰間隙,來到邯鄲,就在陵園居住,聽取關於陵園建設的彙報,並親自到工地上慰問工人。回去後給陵園寄來200萬邊幣,以資鼓勵。為了紀念朱總司令的親切關懷,工人一致建議把錢用在陵園的建設上,後來用此款修建了左權將軍紀念館前的石拱橋,命名為朱德橋。

陳毅也曾5次來陵園居住,並親筆題詞,寫下了一首詩:“往來邯鄲道,數度謁陵園。光輝照寰宇,成仁齊聖賢。大眾歌盛德,英勇足世傳。遺愛般般在,毋忘締造難。”

劉伯承作為陵園籌建委員會主要負責人,對陵園的建設極為關懷,每次到邯鄲總要到陵園看看。他與籌建處的幾位負責人會談,鼓勵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竭盡全力把陵園建設好。

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在視察中國南方的歸途中,在邯鄲站下車,專程到陵園緬懷烈士。汽車停在陵園門外,毛主席和滕代遠、羅瑞卿一行人徒步走進來,沿“烈士紀念塔”環繞一周,經“陳列館”、“人民英雄紀念墓”,來到左權將軍墓前,脫帽致哀,默立良久。

1959年6月4日,周恩來到邯鄲視察,特意驅車來到陵園,指導陵園建設。現在園內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墓前的兩組群雕都是遵照總理的指示改造和設置的。

1991年9月19日,江澤民來陵園參觀,並親筆題詞:“英雄業績光照萬代,烈士捐軀雖死猶生”。

還有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園謁陵,對陵園的建設都做過重要指示並題詞賦詩。2.1萬餘件園藏文物、珍貴曆史圖片中,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之多,成為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地之最。

抗日名將左權

左權,1905年生,湖南省醴陵縣人。1924年入黃埔軍校學習。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後到中央蘇區工作,曆任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參加了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1942年5月,日軍糾集3萬兵力,對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大“掃蕩”,形勢空前嚴峻。鑒於當時敵我兵力對比懸殊,八路軍的副總參謀長左權提出在敵軍分路合擊時,乘隙鑽出合擊圈,當日軍撲空撤退時,伺機集中兵力殲敵。

一切部署完畢後,八路軍總部於5月23日奉命轉移。日軍專門組建的“特別挺進殺人隊”在麻田發現了八路軍首腦機關,多路日軍同時向麻田方向集結。警衛連僅僅200多人頑強地抵禦著2000多日偽軍的輪番進攻。為保證八路軍總部的安全轉移,左權冒著生命危險,站在山頭上沉著地指揮戰鬥。

5月25日上午,突圍隊伍仍然沒有脫離險境,四周都是激烈的槍炮聲。日偽軍以“縱橫合擊”戰術構成的包圍圈在一步步地收緊。日軍飛機也從空中不時地投彈、掃射。左權帶領大家分三路縱隊突圍。

日偽軍發覺了八路軍分路突圍的意圖,迅速收縮合圍圈,炮彈也更加密集,給突圍的人們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和恐慌。

麵對這一極度危險處境,左權一邊鼓舞士氣,一邊迅速督促總部機關盡快轉移。緊接著他又奔向司令部直屬隊,繼續指揮著大隊人馬的突圍行動,他的身體這時已極度虛弱,但仍然盡全力招呼著每一個人。

當隊伍衝向敵軍最後一道封鎖線時,敵人火力更加凶猛。突然,一發炮彈落在左權身邊,他不顧危險,高喊著讓大家臥倒。接著第二發炮彈接踵而至,左權身中數枚彈片,壯烈犧牲。

左權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名將陣亡,全黨為之悲痛。周恩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朱德讚譽他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為紀念左權,1943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將左權靈柩移至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潘家戴莊慘案紀念館

概況

潘家戴莊慘案紀念館坐落在河北省灤南縣潘家戴莊村東。紀念館占地7300平方米,主館展覽麵積1260平方米。總體布局由南到北,依次為停車場、綠地、記事碑、悼念廣場、紀念碑、冤魂牆、下沉廣場、陳列館,形成層次分明的空間序列,從東至西有影視廳、接待室、埋人方坑和合葬墓,是一個集慘案性、遺址性、紀念性於一身的標誌性建築。

主館為二層樓房,長57米,建築麵積1661平方米。一層樓覆蓋慘案長坑,屬於半地上半地下建築。二層樓是慘案係列展覽,房頂兩側分別為高1.9米的警鍾,象征著警鍾長鳴,教育後人勿忘國恥。中間是高2.4米的水泥框架,象征著被燒毀的殘牆斷壁。

二樓展廳巨幅畫麵和前言,直接切入主題,介紹了潘家戴莊慘案情況,拉開了陳列展覽的序幕。

西側展廳,用翔實的曆史資料,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在冀東、在灤南,特別是在潘家戴莊實行“三光政策”的野蠻暴行,並配以模型、景觀、圖畫,使人身臨其境,烘托了慘案氣氛。

東側展廳前段主要反映了製造潘家戴莊慘案的日偽軍得到的應有懲罰的情況,向世人做交待。

後半部分簡介了曆次建塔、建碑、建館和利用慘案遺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國內外人士憑吊的情況。

黑色花崗岩冤魂牆上醒目地刻著1942和1280,昭示人們不要忘記1942年有1280名同胞在這裏遇難。冤魂牆正中的錯台缺口,隱喻著遇難者的呐喊和控訴。冤魂牆背麵是按姓名、性別、年齡刻寫的遇難者名單,既真實地再現了曆史,又表達了對遇難者的悼念。

慘案遺址一直是周邊群眾憑吊遇難同胞、追憶民族恥辱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1952年,唐山地區專員公署主持在潘家戴莊村西南建“抗日戰爭潘家戴莊殉難同胞紀念塔”。1967年,灤南縣增建紀念館,陳列慘案遺物。1971年,灤南縣革命委員會將紀念塔遷至“千人坑”慘案遺址處,更名為“抗日戰爭潘家戴莊殉難烈日紀念碑”,1976年毀於唐山大地震。1991年7月7日,灤南縣人民政府重修慘案遺址紀念碑。1997年11月,由省、市、縣共同投資557萬元興建潘家戴莊慘案紀念館,2000年12月9日正式開館。

2004年,紀念館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館中之館

一樓屍骨陳列館是館中之館,重中之重。

一踏進鵝卵石鋪就的地麵,環顧埋人長坑遺址,就給人一種沉重之感。再看局部發掘出的形態各異的累累白骨,會使人聯想到這些死難者被埋時的慘象,發出一種心靈的震顫。

影視廳放映的《曆史的血證》,聲情並茂的解說,珍貴的曆史畫麵,又從另一視角反映了潘家戴莊慘案情況,警示人們:勿忘國恥,珍惜和平,團結奮鬥,振興中華。

千人坑全部含在一樓半地下大廳內,長45.9米,最寬處約6.1米,這裏就是當年的大屠殺現場。西半部分為保護區,坑的邊界做了圍砌處理。圍砌過程中無意發現了5例屍骨個體,也就地保護,予以展出。東半部分為發掘展出區,103平方米的範圍內,共發掘出21例遇難同胞屍骨個體。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被鈍器類擊打致死,有的被刀斧砍斷肢骨,有的被火燒活埋,有的依偎重疊一起,慘不忍睹。

坑內原物陳列著銀手鐲、戒指、耳環、紐扣等遇難者遺物及日軍殘殺和平居民用的鐵凶器等30餘件。陳展中對開挖部分的土層、骨骸做了防潮、防腐處理,對其原始性予以強調,以原狀形式陳列,並根據專家鑒定對骨骸的性別、年齡做出標誌。

輔助陳列由瘋狂侵略、三光鐵證、正義審判、警鍾長鳴四個部分和序廳組成。運用了大批原始文物資料,比如有1942年12月5日慘案發生時日偽軍摔小孩的碌碡原件,19名嬰兒曾摔死在這兩個石頭碌碡上;有日偽軍搶劫糧食的大車軲轆,車軸由於被壓斷而遺棄,村人保留至今;還有挖埋人坑用的鎬、鍬、打人的扁擔、棒子、被燒的門窗等物品。

序廳正麵是寬14米、高3.4米的巨幅電腦噴繪,畫麵主體是慘案幸存者周樹恩當年在特別軍事法庭上出庭作證時的半身照片。他的背後是鋪天蓋地的一頁一頁的控告書,由慘案幸存者、遇難者家屬和目擊人所寫。控告書上排滿了村民的鮮紅的手印,觸目驚心。畫麵右下角是日本戰犯鈴木啟久受審時跪地謝罪的照片。整個畫麵氣勢恢弘,曆史證明,正義終究會將邪惡壓倒。

村莊的哭泣

1942年12月4日,冀東地方武裝八路軍基幹隊由唐官營轉移到程莊。這個消息被日軍的探子打聽到了。於是日軍騎兵隊長鈴木信把張各莊、司各莊的侵華日軍召集起來,共200餘人,於當夜12點向程莊進發,企圖一舉消滅八路軍基幹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