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看現實邏輯。作為黨的領袖,習近平對當代中國所處的戰略機遇期作出科學判斷:“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威廉·柯比先生也持相似觀點:“今天的中國在戰略上處於鴉片戰爭以來最有利的地位,對中國來說現在是一個極好的時期。”實現中國夢,不是空想,而是通過努力奮鬥可以預見的前景。在我們充滿信心地展望未來美好前景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由於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麵臨著一係列矛盾和挑戰。比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中共十八大產生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嶄新執政姿態,以勵精圖治的政治抱負和敢於擔當的政治魄力,一手抓全麵深化改革,一手抓從嚴懲治腐敗,“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麵體製機製弊端”,必將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開辟出更加寬廣的道路。
再看國際邏輯。當今聯合國190多個成員國,五百年來能稱得上世界性大國的,恐怕隻有那麼十來個國家。國際風雲的變幻曆程證明:從來都是大國博弈決定全球經濟政治格局。什麼是世界性大國呢?我們認為,世界性大國是指在國際體係中,在綜合國力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能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能力如文化、價值觀、製度的吸引力。中國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煥發明顯的製度優勢。2008年從美國開始爆發的金融危機,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和衰退。中國經濟保持穩健前行,並成為振興世界經濟新的啟動機。目前,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製造能力,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可以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發展機會。而且,中國逐步實現13億多人的溫飽、小康乃至現代化,本身就是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世界並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右翼政治勢力有所抬頭。中國不斷加強同世界各國交流合作,推動全球治理機製變革,積極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已經成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製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