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青年運動與時代先鋒,在民族複興節點上最先呐喊的為什麼總是青年(1 / 2)

在農業社會,經驗就是權威,年齡又成為衡量經驗多少的重要尺度,老年人是青年人的大腦和教科書。在傳統中國,尊老敬老是傳統美德。隨著工業化的到來,社會運作機製和人的交往方式發生重大改變,青年人可以通過學校、企業、報紙、圖書、廣播、影視等群體性傳播手段,獲取社會信息和專業知識。青年群體逐漸從老年人的羽翼之下探出身來。一般認為,老年人多經驗,青年人富勇氣;老年人多穩重,青年人易衝動;老年人多保守,青年人常進取;老年人宜於靜,青年人樂於動……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的工業化是從1860年洋務運動起步的,而中國青年作為社會角色中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曆史舞台開始於1919年五四運動——一場與強權抗爭的社會運動。

法國社會學家圖雷納認為,社會運動乃是反抗傳統、壓製和偏見的集體的表達和解放力量。它並不是劇烈的事件;它永存於社會之中。社會運動不僅僅是一次事變,而是由一連串事件、起義、集會、示威、演說和串聯等等組成的,甚至是在廣大時空範圍的數個集群行動共同組成的。青年運動是青年人基於某種社會需要和切身利益,追求一定的社會價值目標並在其過程中表現和實現自我價值,有一定組織形式,形成一定規模並相對持久的,具有社會改造理念的集體行動。青年人作為一個集合體發起社會運動,必然是由其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具體情勢所引發。

20世紀之初,“辛亥革命給長期黑暗無際的中國帶來了一線光明,當時人們是多麼的歡欣鼓舞啊!但是,轉瞬之間,袁世凱竊去國柄,把中國重新投入黑暗的深淵,人們的痛苦和失望,真是達於極點,因此有的便走上了自殺的道路。”在北洋軍閥集團黑暗統治下,激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文化思想領域裏發動了一場新的鬥爭。陳獨秀認為,共和製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那樣黑暗,根本原因在於缺少一場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的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製和愚昧牢牢束縛著,缺乏民主和科學的覺悟。《新青年》喊出的最響亮口號是“民主”和“科學”,當時叫“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正當知識分子在思想界、文化界、教育界大倡啟蒙之時,屈辱的外交喚起青年學子和社會民眾的新覺醒。從此,青年運動便與民族複興交織在一起,每每重大曆史節點來臨之際,總會有青年集體行動發生。這些重要節點包括民族覺醒的曆史關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命運的十字路口、國家建設的高潮時期、社會改革的攻堅階段、執政集團的強烈導向等。從五四運動到五卅運動、從一二九運動到愛國青年奔赴延安,從一二一運動到五二○運動,從青年突擊隊到上山下鄉,從爭當新長征突擊手到青年誌願者行動,莫不如此。為什麼青年群體總是衝在最前列呢?

第一,青年人思維活躍,眼界開闊,關心時事。中國知識分子向來就有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打開青年知識分子的視閾,以新的思想升華了傳統的忠君愛國意識。1919年8月,湖南青年毛澤東奮筆疾呼:“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這一舍我其誰的曆史擔當,凸顯了五四青年的高度自覺。當巴黎和會外交失利的消息傳來,是青年學生最先喊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還我青島,還我山東”;當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中華腹地時,是青年學生最先喊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改革開放之初,還是青年學生最先喊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任何時代,青年都是最富有理想追求的群體。青年個體的情緒和行動彙在一起,就成為影響時局的重要社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