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青年運動與時代先鋒,在民族複興節點上最先呐喊的為什麼總是青年(2 / 2)

第二,青年人執著專注,勇於擔當,敏於行動。人們常說青年人血氣方剛,這是由特定的生理年齡所決定的。五四老人許德珩回憶說:“5月2日,我從蔡校長那裏聽到了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便約集參加《國民》雜誌社的各校學生代表,當天下午在北大西齋飯廳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學生代表夏秀峰當場咬破手指,寫血書,大家激動得眼裏要冒出火來。於是發出通知,決定5月3日晚7時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後來的北大三院)大禮堂召開全體學生大會,並約北京13個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代表參加。到會的人極為踴躍。”很多青年為了參加愛國行動甚至不惜與封建家庭決裂。20世紀50年代,廣大青年組成各種各樣的青年突擊隊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吃苦在前,加班加點,忘我工作,不計任何報酬,就是有那麼一股子氣。進入21紀以來,有更多的大學生、中學生參與到所在地的誌願行動之中,“我誌願,我快樂;我奉獻,我成長”,青年人成為誌願服務的主力軍。

第三,青年人的聚集空間有利於集體行動的發起。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認為,如果圍繞某個靜止的建築物形成一組特定的社會關係,那麼前者將在人們的互動中充當至關重要的、具有社會意義的樞紐。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工廠中工人的大量集中將提高無產階級的政治能力。曆史學家周策縱也認為,民國初期中國校園擁擠的生活環境曾促進當時學生運動的組織與發展。縱觀中國近現代曆史,醞釀發起青年運動的物理空間主要有兩個:一是學校,二是工廠。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個人自掃門前雪”“老死不相往來”等個人主義觀念形成於散居的村落市鎮。近代以來,學校與工廠是高密度人群聚集,有利信息迅速傳播和相互影響,同時他們年齡相仿,需求相似,認識相近,情感相通,在從眾心理的支配下,往往形成聲勢浩大的運動隊伍。當代社會,互聯網成為青年聚集的虛擬空間,信息傳播常常在瞬間完成,一個個社會細胞被有機地勾連在一起,網上醞釀發酵的一些社會情緒多會影響到網下的物理空間,成為青年集體行動的輿論準備。

第四,青年人沒有更多家庭拖累,無行動羈絆。社會成員願否參與集體行動,大多是意氣衝動與利益實現相平衡的結果。從革命到建設再到改革,各個曆史時期中常常是無牽無掛的青年人衝在最前麵。總的來說,青年群體(尤其是14至28歲這一年齡段)沒有更多家室牽掛,沒有更多私人財產,正如俗語所講的“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參與集體行動時更加義無反顧。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年長者相對顧慮較多。革命年代裏有些罷工一旦取得成效,成年工人往往急於拿錢回家,照顧老婆孩子過日子去了,很難將罷工繼續下去直到完全勝利。20世紀50年代青年誌願墾荒運動中,很多熱血青年都是先乘火車到佳木斯,再搭汽車到蘿北縣,最後坐馬車來到北大荒的。當看到荒無人煙的惡劣環境時,有些年齡大的青年就打了退堂鼓,賴著不願下車,沒辦法隻好把他們再拉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