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政黨調控與運動方向,中國青年運動的定盤針為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政黨(1 / 2)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階級和階級鬥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根本利益,為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特別是為了取得政權和保持政權而建立的一種政治組織。任何政黨都有其奪取政權、維護政權或參與、支持某種政權的路徑設計。因此,政黨與國家政權的這種緊密聯係是政黨區別於一般政治組織、社會團體的根本標誌。政黨是近現代西方政治發展的產物。一般認為,現代意義上的政黨(與議會製與選舉製相結合意義上的政黨)產生於19世紀中期前後的英國和美國,逐漸擴展到世界各地。誕生於1905年的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辛亥革命後的幾年間,中國出現了300多個政黨政團,各黨派爭奪傾軋,全然不顧國家民族之大義。梁啟超曾批評道:“乃各雜以私見,異派因相傾陷破壞,而同派之中,亦往往互相忌刻,勢若水火……此種現象實非好兆,亡國之根,即在此耳。”

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為解放勞苦大眾而奮鬥的政黨。五四運動之後,最早醞釀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是陳獨秀和李大釗。他們認識到要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須像俄國那樣,建立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使其充當革命的組織者和領導者。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於法國在致毛澤東的信中也明確指出:“我以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他是革命運動的發起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以中國現在的情形看來,須先組織他,然後工團、合作社,才能發生有力的組織,革命運動、勞動運動,才有神經中樞。”1921年,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了。從此,政黨的引導與調控成為影響青年運動前進方向的決定因素。

那麼,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成為中國青年運動的定盤針呢?首先,這取決於馬克思主義政黨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成熟性,能夠準確把握形勢,作出正確的策略、部署。我們知道,政黨把先前的社會理性發展進程所提出的緊急科學任務拿來解決,把先前的社會關係發展過程所引起的新的社會需要指明出來,他擔負起滿足這種需要的發起責任。而普通人、老百姓是相對短視的,是利益取向的,說白了就是分幹吃淨。青年人雖不乏行動激情,但相對缺乏社會經驗和政治鑒別力。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見識要比普通青年更為高明,奮鬥目標更為遠大,政治經驗更為豐富,組織力量更為強大,行動熱情更為持久。

第二個原因,馬克思主義政黨需要廣大青年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發揮生力軍作用。“任何一個代表著未來的政黨的第一個任務,都是說服大多數人民相信其綱領和策略的正確。”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活躍、最有生氣的一支力量。在所有的社會運動、社會改造和社會革命中,打先鋒的都是青年人,這並不是偶然的。中國共產黨隻有依靠廣大青年,才能保持青春活力,才能保證事業後繼有人。近代以來,中國青年工人、青年農民、青年學生,深受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壓迫,具有強烈的革命潛質。青年群體既是革命運動的主力,又是革命軍隊的主要兵源。這一時期,正處於由弱到強發展中的中國共產黨需要不斷彙集力量,需要青年在革命運動中走在前列,以青春的激情感染民眾、影響民眾,需要青年在革命戰爭中以鋼鐵般的意誌打碎舊的國家機器,為勞苦大眾爭得自由和解放。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看來,“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代尤其是這樣。”因此,黨十分重視青年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生力軍地位,需要青年在工農業生產中尤其是艱難困苦環境中發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突擊隊作用。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需要廣大青年在衝破舊框架、探索新道路中敢闖敢試,勇立時代潮頭。同時,培養具有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的青年一代是黨的事業薪火相傳的基本保證。青年群體的發展方向影響著不同政治力量的走勢。青年“跟誰走”,未來就屬於誰,這是現代政治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