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在反思追問中奮起,中國青年運動融入改革開放3(1 / 2)

選樹青年英模是教育引導青少年的常規做法。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範圍內最有影響的是學習張海迪和“一山兩湖”英雄群體。張海迪是山東省莘縣廣播局的一名共青團員,她雖然從小高位截癱,但身殘誌堅,總是以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對待困難與人生,以頑強的毅力自學外語,著書立說,被譽為80年代中國的“保爾”。學習張海迪活動首先由共青團山東省委發起。1982年11月11日,團山東省委在濟南召開命名表彰大會,授予張海迪“模範共青團員”的光榮稱號。張海迪的事跡和精神對廣大青少年來說具有重要的模範教育意義和激勵作用,為了動員全國青年向張海迪學習,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做出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稱號的決定,並號召全國青少年向張海迪學習。6月初,張海迪開始在北京、山東等地進行巡回演講。於此同時,各地團組織也運用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生動活潑的教育,如組織張海迪事跡報告團,利用廣播劇、座談會、征文等形式調動青年的學習和思考熱情。學習張海迪活動是新時期青年組織開展的一項具有巨大影響和教育意義的活動,對加強廣大青少年的共產主義人生觀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山兩湖”英雄群體指的是1983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學生和其他群眾一起在華山險境搶救遇險遊人而組成的群體;1983年12月9日,太原市十五中女學生池越忠、青年工人王誌勝等人在太原市迎澤湖中搶救兩名落水兒童而組成的群體;1984年2月15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動物園的沉綠湖上,為營救一名落水兒童,由王德恒、蒲昭楓等來自全國六個省市群眾自動形成的搶救群體。“一山兩湖”英雄群體為當代青少年樹立了一組閃耀著共產主義思想光輝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英雄群像。他們崇高的精神境界中所表現出的自覺的社會責任感和忘我的英雄獻身氣概,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為了傳播他們的英雄事跡和不失時機地對青少年開展教育,中共中央宣傳部、共青團中央於1984年3月做出《關於向“一山兩湖”等英雄群體學習的決定》。團中央也召開表彰大會,授予華山搶險英雄群體“全國新長征突擊隊”稱號,授予徐軍等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共青團中央還組織了“一山兩湖”英雄集體事跡報告團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巡回做報告,使廣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和鼓舞,促進了社會風氣的轉變。

如何塑造一代新人,培養合格的接班人,是中共高層長期思考的重要問題。1980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給《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誌題詞:“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誌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誌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1982年5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當代青年的曆史使命》,把鄧小平的題詞延伸為“培養青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強健體魄的新一代。這不僅是學校和共青團的責任,而且要靠所有家庭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共中央提出要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在全社會樹立和發揚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製、紀律的教育。1985年,全國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新時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培養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從此,做“四有”新人的口號和以此為主題的活動在全國各行各業展開,比如1985年開展的“祖國在我們心中,做‘四有’新人”活動,1991年開展的“學雷鋒精神,做‘四有’新人”活動等。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共青團為培育“四有”新人而開展的一係列思想教育活動,在幫助青少年把遠大理想同黨和國家的奮鬥目標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

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改革開放後貫穿青年運動的兩大領域。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活躍的年代。中國共產黨開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道路,給社會主義賦予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從經濟體製到政治體製,從思想領域到文化領域,都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執政黨對改革中的青年充滿期待,希望他們成為大有希望的一代、大有作為的一代。在那個改革初起的時代,中國青年正是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改革開放的大潮之中,追求新觀念、新知識、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生體驗、新的表達方式,不迷信、不盲從、不戀舊、不屈從,主張個性、平等、權利,向往自由、民主、法治,對民族、國家認同度很高。這一時期的青年運動大體上沿襲了建設時期青年運動的精神,在執政黨的整合下,在國家培養青年的框架內,實現了與主流同向而行,與國家政治的一體化融合。我們同時看到,在特定情況下,某些特定的青年群體也會出現一種針對經濟、政治資源掌控方的局部抗爭運動,基本上屬於自發的、以維護個人權益、表達某種情懷為目的的集體行動。所有這些被全麵或部分製度化的青年集體行動,表現出較強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同樣地,由於同處於中共執政的環境下,改革開放初期青年運動的領域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是一脈相承的,即經濟建設領域和思想教育領域,也就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