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在反思追問中奮起,中國青年運動融入改革開放3(2 / 2)

馬克思主義曆來認為,社會主義要優於資本主義,它的生產發展速度應該高於資本主義。“文革”結束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決定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鄧小平特別指出,“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所謂政治,就是四個現代化”。中國“所麵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因此,中國青年運動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一個目標指向,就是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積極投身經濟建設。在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和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少,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還比較落後,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消費水平也比較低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疑要經曆艱苦的長久的奮鬥。唯有奮鬥,才有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也唯有奮鬥,才有青年的錦繡前程。而經濟建設者的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和勞動效率,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效益和速度,影響著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影響著國家富強的程度和快慢,影響著全國人民、全國青年的生活改善的程度和快慢。所以,青年為之奮鬥的事業,需要的是堅韌不拔、勇於獻身的英雄氣概,是兢兢業業、身體力行的實幹精神。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鄧小平辯證地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現在搞兩個文明建設,一是物質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實行開放政策必然會帶來一些壞的東西,影響我們的人民。要說有風險,這是最大的風險。所以我們要用法律和教育這兩個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一直是移風易俗中開風氣之先的活躍力量。良好的社會風氣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不僅可以促進我們社會中人和人目標一致地共同前進,相互關係協調和諧,先進分子不斷地帶動大多數,提高對社會進步的責任感和主動性,保障人民專心致誌地、心情愉快地進行現代化建設,而且可以給青少年一代的成長創造一個健康的、奮發向上的優良環境。因此,轉變社會風氣,對青年更有重要的和直接的意義。同時,青少年道德水準的提高,反過來又能給整個社會風氣以很大的影響,成為轉變社會風氣的先導。青年富有朝氣,可塑性強,先進青年勇於接受新鮮事物,抵製歪風邪氣。因此,中國青年運動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二個重要的目標指向,就是培養共產主義的崇高品德,做轉變社會風氣的先鋒。造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最主要的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把共產主義思想、道德,傳播和推廣到青少年的實際生活中去,逐步成為大家共同遵守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範。共青團通過“五講四美三熱愛”“四有新人”等一係列載體,使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更加深入青年的心靈。

從總體上看,20世紀80年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流傾向是愛國、進步;主導的價值訴求是改革;以經濟建設為軸心,同時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既有人文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熱火,也有不切實際的空想和盲動。青年堅定地支持改革、積極地參與改革,投身改革、建功立業、立誌成才是這個時期青年運動的主流。青年提出的“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社會主義建設多做貢獻”的口號,鮮明而集中地體現了青年的精神風貌和青年運動的特點。不過,80年代的青年運動也有值得去反思的地方,那就是忽略了對一些非主流思想觀念的對話和引導,任其遊離主流青年運動之外自然發展,結果給社會和部分青年都帶來了傷害。比如先後在1980年、1985年、1986年出現的一些學潮事件。由於各種社會矛盾交錯糾葛和更複雜的政治原因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化解,青年中各種不安定因素此伏彼起,最終在1989年導致政治風波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