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改革開放的決策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打開了新的閘門,那麼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則為中國經濟騰飛安裝上了新的加速器。中國開始全麵步入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新階段。而市場經濟一旦在中國落地生根,便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在噴湧,給人民帶來了更多福祉,使中國大跨步趕上時代前進的潮流。從社會管理者到普通民眾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熱情高漲。中國青年的思想更為活躍,價值理念的多元化趨勢進一步增強;青年個體更為解放,青年群體的流動、分化力度不斷加大;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觀念、新意識、新行為逐步形成。
經濟全球化與市場經濟:中國青年運動麵臨的新背景。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標誌著冷戰結束,二戰後形成的兩大陣營對峙局麵不複存在。兩級格局的崩潰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兩極格局瓦解後世界總體局勢走向緩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有利於抑製和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其次,冷戰結束消除了很多國家之間存在的那種壁壘森嚴的意識形態障礙,大大便利了國家之間的交流,經濟因素在國家關係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最後,冷戰結束後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壓抑的民族、種族、宗教、政治統治等問題開始逐漸顯現和不斷激化,使局部地區有可能陷入衝突和動蕩之中,成為滋生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溫床。
受冷戰結束的影響和新技術革命推動,20世紀90年代經濟領域一個重要趨勢就是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把世界各國更加密切地聯係在一起。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製,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係在一起,而冷戰的結束又適時地為這種聯係提供了國際政治大環境,所以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再次,各國經濟體製的變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製度支持。受國際大環境影響,不少傳統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製,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則更加強市場機製的自發調節作用。最後,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和擴展,為在國際範圍內的自由貿易和投資提供了組織保障。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麵,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甚至說帶來了一場深刻的革命。
在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下,隨著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中國執政黨明確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經濟改革目標,此舉具有非凡的戰略意義。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中國單一的公有製經濟體製,逐漸形成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並存的混合所有製形式,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私有企業等共同並存,相互補充,競相發展,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充分調動了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激發了社會的活力,社會自主性空間大大增加。在原來計劃經濟體製下,國家機關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控製了絕大部分社會資源,社會成員對上述機構的依附性很強,自由流動性很弱,與這種穩定性相伴隨的是社會封閉僵化和缺乏活力。隨著各類市場主體的出現,個體成員不再單純依附於某個機構,而是有很大的自主選擇性,政府也不再包辦所有的事情,很多事情由社會的力量自發去做。再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市場經濟帶來了日常消費用品的豐富,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習慣和方式,使日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有質量。與此同時,個體的擇業流動性和自主性增強,收入分配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工作中的競爭也日益激烈。最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在改變著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觀念。以前,人們習慣於墨守陳規、按部就班,習慣於等、靠、要,習慣於相互退讓;而在市場條件下,人們開始變得積極主動、敢於創新、敢於競爭。
當然,凡事都有兩麵性,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後果。隨著收入方式的變化,貧富差距開始出現並逐漸拉大,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現象開始增多。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金錢至上的觀念意識、貪圖安逸的生活方式在一些人群中滋生蔓延。所有這些變化,無論是積極的影響還是消極的後果,都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青年群體的思想和行為。
流動·自主·分化·多元: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年群體的基本趨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推動著中國的社會結構的全麵轉型。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國單位製和城鄉二元製的社會結構雖然在改革開放的衝擊下有所鬆動和變化,但社會結構的整體格局並沒有大的改變。在城市,絕大部分青年的工作和生活依然依附於大大小小、各種類型的單位組織,城鄉之間人口的流動性也很弱。但到了1992年以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這種現象開始發生迅速的改變,城市裏有越來越多的青年開始離開單位到各種外資、私營企業、公司去上班,或者從事個體經營,農村青年開始大批地湧向城市打工或從事其他營生。中國青年群體結構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